进入后国庆档时间,电影市场又回落到工作日票房 2000 多万的惨淡时段。回望整个 2025 年,除去《哪吒 2 》《南京照相馆》《 731 》等几个爆点之外,不温不火已是影市的常态。

然而今年的电影节展体系却似乎呈现为另一番景象:中国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均斩获奖项,为历史首次,其他电影节入围和获奖也捷报频传;大小影展遍地开花, 9 月份多个电影节撞车,从业者和影迷感慨分身乏术;国内电影节在开放性、聚合性上做得越来越好,艺术性节展纷纷向艺术 商业平衡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成熟创作者也到电影节找机会……

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多年从事电影节研究的学者王垚(胤祥)向娱理工作室表示,纵观多国影史,都会发现产业和艺术创作的反指规律。在当前大众电影市场充满挑战的阶段,艺术片和电影节的重要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发突显了。

又或许,不管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不管是产业还是创作, 分众化、特色化都会成为一种未来趋势

就近几个月的这些现象,娱理工作室与王红卫、吴觉人、胤祥、陀螺等相关从业者及多位导演聊了聊。

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

今年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屡创佳绩——

霍猛凭借《生息之地》在柏林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

毕赣执导的《狂野时代》获评审团主席朱丽叶·比诺什颁发的特别奖;

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成为威尼斯电影节第三位华人影后;

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

釜山电影节上,首执导筒的舒淇凭借《女孩》获最佳导演奖,张律导演的《罗目的黄昏》获最佳影片;

素人演员、故事原型人物赵箫泓凭借 《监狱来的妈妈》获 A 类电影节圣塞影后……

入围名单就更丰富了,各个单元、长片短片都能看到中国影人的身影。本月即将举办的东京电影节又有主竞赛三部、

影史上,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也曾创造过国际电影节获奖的黄金时代,香港电影和港星也曾蜚声国际,但今年的爆发是多点位的,既有鼓励幕后的,也有鼓励演员的,既有中国本土题材的,也有较为纯粹的艺术性探索。而且这些获奖者大多不是传统学院派导演系出身,成长路径多元,也都比较年轻。

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王红卫向娱理工作室表示,史上第一次一年内集齐三大节奖项,反映出中国电影蓬勃的创造力,是偶然中的某种必然。

电影学者胤祥认为,艺术创作与产业存在反指现象,当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中小成本电影、艺术电影反而可能找到一些突破口,比如罗马尼亚新浪潮就是在罗马尼亚经济低迷的时候出现的。

胤祥和陀螺也都提到,今年奖多是正好赶上这个周期了,“座位就这么多座位,碗筷就这么多碗筷,只要你还在桌上,对方就会一直请你来吃。电影节看似随机,其实也都是有规律在的,这也是为什么每年戛纳的入围名单是可预测的。福茂执政 20 多年,之前雅各布 30 多年,只要他们在任,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延续性。”

疫情期间中国电影一度缺席国际舞台,疫情后无论是“电影强国”的长远目标,还是实际执行时的审批流程,都显示出官方对电影出海、到国际电影节展映的鼓励态度。中国作为后疫情时代复苏强劲的电影市场,必然也会受到影节展体系的关注。

另外,得益于前辈影人的引荐和帮助、中国影人占据评审团席位、选片人对中国影人的深入了解和关注等原因,青年一代创作者的作品也有越来越多机会被外界看到。

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

除了入围多、获奖多以外,电影节本身也越来越多了。

在刚刚过去的 9 月,仅主流影展就有海浪电影周、丝绸之路电影节、平遥电影展、釜山电影节、 FIRST 惊喜影展等,国内外众多电影节展交汇,很多青年导演都连续跑两三个电影节。

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

一批年轻策展人、电影节工作者也会流动工作,一个项目期结束就立刻投入到下一个影展的工作中。

有业内人士向娱理工作室表示,当前的确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影节展在各地落地的过程中。相比其他实体经济,举办一个小规模影展的总投入不算高,又能借助电影的影响力达成文化艺术、文旅等方面的实绩。 9 月是下半年天气最好的时节,电影节撞车也是必然的。

策展人吴觉人认为,当前国内“推荐性电影节”已经做得很好,典型的比如平遥,今年再次实现了 100% 国内首映率,将《一战再战》《接近终点》《密探》《女人和孩子》等在影迷间有高度的电影引入国内。还有一种电影节则是“总结性电影节”,类似多伦多电影节,可以让更大范围的市民、普通观众一饱眼福这一年来的好片,国内电影节还需要强化一下“总结”的功能定位。

今年釜山电影节首次设立了主竞赛单元,东亚三国的节展体系将联系得更为紧密。

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

平遥电影展的举办时间曾多次改动,因为平遥影展设有露天剧场,山西的 10 月晚上已经非常冷,所以从去年起,平遥电影展基本确定了今后都会在十一前最后一周举办。釜山电影节也在九十月份举办,时间也常有改动,此前两个电影节对于“亚洲首映”存在竞争关系。

不过有意思的是,今年平遥电影展将釜山电影节的创始人金东虎先生请到了现场,并颁发了重要荣誉,平遥和釜山虽然难免有时间上的先后之争,但双方关系友好。贾樟柯导演和市山尚三也是多年好友,中日韩三国的电影节展今后会共同为青年创作者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

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

今年平遥电影展的主题是“汇合点”,电影节也的确在越来越多地承担着汇合、聚合的功能。

这个汇合是多重维度上的:一个是业内与业外的汇聚,一个是国内与国外的汇聚,还有一个是艺术与商业的汇聚。

今年平遥电影展上出现了不少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华语片,藏龙单元获奖影片《深度安静》制片地区是中国台湾,《核》出品国家则是新加坡;“从山西出发”单元获奖影片《茜色日落》是一部在日本拍的日语片,只是导演苗壮壮是山西籍人。平遥正在从更广的维度上发掘新锐华语创作势力。

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

藏龙单元里纳入了纪录片和动画片,此外越来越多跨界创作者也在进入电影行业。比如 “ 从山西出发”单元的《可可西里与我》导演顾莹同时也是纪录片里出镜的本人,她最早是职业运动员、全国职业滑翔伞冠军,受伤后又转做野生动物摄影师。电影的定义在被不断拓宽,创作者的身份也丰富多彩。

以往,电影节被认为是小众深度影迷的聚集地,但现在,电影节与商业市场的联系变得愈发紧密。

电影节成为一部电影进入市场体系之前的前哨站点,完成引入国内、试映测口碑、宣传定档等一系列动作。

平遥展映的《一战再战》《密探》《接近终点》都是已确定或很可能后续在国内上映的。其他一些平遥口碑非常好的展映片,如《世界的主人》《情感价值》《 137 号案件》等等,也有希望通过贾樟柯成立的浪漫电影发行科或其他发行方引入国内院线。

国产片更会注重将电影节打造成宣传节点,如《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首映后紧接着就在平遥首映,形成宣传组合拳;《狂野时代》在平遥电影展期间官宣定档,在戛纳和平遥积累的口碑也令影迷对这部电影充满好奇和期待。

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

前不久,《阿凡达 3 》官宣内地定档 12.19 的同时,也宣布将在年底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举办中国首映礼,卡梅隆将亲临现场。头部商业大片与电影节达成合作,也证明了电影节在产业体系中重要性、影响力的提升。

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

电影节看起来一派欣欣向荣,但我们也需保持清醒,中小成本电影、艺术电影的处境依旧艰难,仍有大量青年创作者处于创作和资金焦虑之中。

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

现在几乎每个电影节都在做创投,有的项目能获得很多电影节的奖项或扶持。 “ 缺钱 ” 仍然是这个行业最现实的、摆在眼前的困境。

之前我们写过,创投上似乎越来越少见到主流电影公司话事人的身影,很多项目都在层层汇报中停滞不前、不了了之了。现在尤其缺少的是外部资金,因为各行各业都在紧缩,能流向电影行业的资金已经捉襟见肘了。

很多青年导演不得不靠自己解决钱的问题。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果然》导演李冬梅向娱理工作室讲述,她最早从事其他行业有一定积蓄,但读电影毕业至今,钱都花在了第一部电影上,选择了做导演就没办法有其他收入,她的第二部、第三部电影完全是独立制作, 再加上被人骗, 只能去借钱。最近她决定拿出自己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开展一项副业——卖自制香肠。

她搬到西双版纳定居,压低生活成本,又在老家租了院子、买了设备,请老家的亲朋好友帮忙,从熟人圈子开始尝试卖香肠。最近见过李冬梅导演的人,会对她穿的那件胸前有一个巨大烤肠的卫衣印象深刻。作为一名以固定长镜头、情感细腻的、慢节奏的艺术片闻名的女性导演,李冬梅可以坦然地向她遇到的每个人推销自家生产的香肠,她希望卖香肠的收益能够让她在未来继续保持创作上的独立和自由。

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

《日掛中天》导演蔡尚君费了不少周折才筹得拍摄资金,能筹到钱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辛芷蕾等主演的加盟,给投资方吃了定心丸。《翠湖》导演卞灼、《比如父子》导演仇晟等许多青年导演,要么卖了家里的房子,要么求助于家人支持,才能凑够预算。

很多质量不错的文艺片在电影节展映之后,因为找不到宣发方或者合适的档期,拖了两三年才能上映,或者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卖给视频平台。

但就像前文所说,越是在困难的大环境下,那些低成本的、不合常规的、先锋锐利的、特立独行的作品越有可能冒出新的火花,为行业找到新的突破口。辛芷蕾荣升三大影后、《狂野时代》在戛纳主竞赛获奖,它们的出圈效应都远远超出了影迷范畴,给电影行业、艺人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国内电影节展体系呈现多样化

说到底,现在的商业片创作已经显得过于保守和陈旧了,常规思维下企图讨好观众,导致内容同质化,观众难以满足和产生共鸣。除了个别项目之外,再难有能“一片通吃”的电影了,需要有更多创作者深入挖掘特定观众群体的喜好,创作出商业与艺术平衡的作品。

希望相关政策和机制能进一步构建起艺术电影生态链 , 重塑电影创作的土壤活力。有这份活力在, 365 天每天都可以是“电影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