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一笔悄然增加的饭卡余额,一封没有寄件人的温暖来信,改变了无数南京理工学子的人生轨迹。
“我的学校,谢谢你给我打的五十块钱,虽然不知道是为什么……”一位南理工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她的疑惑与感动。2025年6月,南京理工大学“暖心饭卡”项目再度登上热搜,温暖全网。
这所高校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生活困难的学生,然后悄悄向他们的饭卡里打钱。没有申请表格,没有公开公示,只有一份“不打扰的温柔”。
“咦,昨天吃饭的时候没刷上卡吗?怎么余额不仅没少反而变多了。”2025年6月,南京理工大学的1000多名同学陆续发现了饭卡里的“意外之财”。金额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却同样温暖。
一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动情地写道:“母校没有揭开我的伤疤,还给我包扎了伤口,没有让我站在聚光灯下,却让我看到了光明。”这句话引发了数千名网友的共鸣。
据紫金山新闻2025年6月16日报道,南理工的“暖心饭卡”项目已坚持9年,累计支出683万元,帮扶3.6万余人次。项目始终遵循“无需申请、受助不知情”的原则,用无痕的温暖守护着学子们的尊严。
“暖心饭卡”背后的运作机制充满智慧。据光明网2025年6月11日报道,南京理工大学通过分析学生在食堂的刷卡记录,精准识别需要帮助的同学。具体的筛选标准是:每月在食堂就餐次数不低于60次,月消费总额低于750元。
这两个数字背后是精心的人文考量——每月60次就餐意味着学生基本在校内食堂解决三餐;月消费低于750元则暗示他们可能面临经济压力。
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缪建红解释说,基金会按照每日3餐、每顿7元即每月630元的标准对受助学生补贴差额。后来随着物价变化,资助标准调整为750元。这种资助方式与传统方法截然不同,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食堂消费数据进行有效筛选,同时发挥学校辅导员职能,对受助人员信息进行补充,实现对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
“暖心饭卡”的诞生,源于一次细心观察。据荆门日报2025年10月9日报道,学校领导在食堂发现学生长期只吃素菜后,没有简单地启动传统资助流程,而是敏锐地察觉到贫困生在接受帮助时的心理顾虑。
2016年3月,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策划发起“暖心饭卡”项目,并出资100万元作为种子基金启动。2017年底瑞华慈善基金会在该校设立“瑞华暖心基金”,2018年起正式冠名为“瑞华暖心饭卡”。
更令人感动的是爱心的传承。据南京日报2025年6月7日报道,南京理工大学1993级机械工程学院校友尤剑君,连续8年累计向学校“暖心饭卡”捐赠2438次,累计捐赠金额17万余元。“现在工作日在食堂吃早饭的时候,就习惯性地点开手机进行捐赠。”尤剑君分享了他的捐赠习惯。
南京理工大学的“暖心饭卡”并非孤例。据光明网报道,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成都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在探索依托大数据为困难学生提供相应补贴和生活帮助。这种“静音式资助”正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股新的风尚。
新华每日电讯2025年6月17日的评论指出:“当困难学生不再被定义为‘被救济者’,而成为‘善意传递者’,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便有望实现从‘经济助人’到‘精神立人’的跨越。”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已将2025年确定为“智慧资助年”,不仅推动奖助学金标准的全面上调,更强调以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帮扶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暖心饭卡”项目最令人惊喜的成果之一是形成了温暖的爱心循环。据紫金山新闻报道,善款源自校友师生及社会爱心人士,而受助毕业生领薪后回捐、离校时转赠饭卡余款,让爱心得以持续传递。
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席占稳介绍,项目实施以来,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来自校友、师生的捐赠,“广大校友师生的爱心接力为项目运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7级法学专业毕业生钟洪飞,现就职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他总是在发工资时向母校“暖心饭卡”项目捐款。
“母校的暖心文化一直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工作者,我也努力在执行案件中为贫困申请人争取司法救助、慈善救助,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他说。
阿喆锐评:“暖心饭卡”之所以触动人心,在于它用技术实现了人文关怀的最高境界——无形的守护。大学之道,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培育人的尊严。这份“不打扰的温柔”,保护了脆弱的心灵,也塑造了更完整的品格。
这份温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善良,是当我伸出手时,不曾让你的尊严掉落在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