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8 日,一个特殊且沉重的日子,电影《731》在万众瞩目下登上大银幕。预售票房一路飙升,截至现在,已突破 1 亿大关 。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是因为它触动了中国人民族身份认同中最敏感、最核心的神经。
历史创伤与民族记忆
《731》的题材本身带有很强的历史厚重感和民族情感张力。电影聚焦于“731部队”这一侵华战争时期最令人震惊的反人类罪行之一。
731部队在二战期间犯下的反人类罪行,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沉痛记忆,许多人自幼就听过这段历史,成为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记忆烙印。
影片选择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上映,将观影行为升华为民族记忆的仪式化表达。多地影院将首场设为9:18分,片头伴随防空警报。
这种仪式感强化了历史与当下的连接,让观众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历史承继者进入影院。
真实还原残酷历史
为还原历史真相,影片制作团队倾注了极大心血。1:1精准复刻冻伤实验室、毒气室等罪恶场景,小到实验器械的型号,大到建筑的布局结构,都严格遵循史料记载。
导演赵林山花了11年时间进行史料搜集,亲自走访,让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与重量。所有演员,姜武、王志文、李乃文等,全是零片酬出演,他们认为在这种题材面前,片酬不值一提。
电影通过活体解剖、冻伤实验、孕妇取胎、毒气测试等真实历史场景还原,直击人性底线。这种真实还原虽然令人不适,却非常冲击视觉,对观众的心理防线是一种挑战。
中日关系
《731》火爆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如何面对历史中的身份认同?正如《南京照相馆》中那句“我们不是朋友”所揭示的,中日之间的友谊面临着历史的考验。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身上背负着各种身份,其中国家、民族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我们通过民族身份来理解自己是谁,因此民族的历史也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当一个日本人说“你不应该因为日本侵华而对我有任何特别的感受”时,这种说法听起来很荒谬——因为我们不是在某个特定时刻出现的生物,而是有历史厚度的存在物。
反过来,一个日本人爱日本最好的方式不是毫不悔过,而是为自己国家的侵略战争感到羞耻,这恰恰是爱国的表现。爱国不应该是自恋的投射,觉得我的一切都是对的,我们国家的一切都是对的。
真正的爱国是希望自己爱的对象真的好,如果不那么好,就希望它能够变好——这意味着承认它有不好的地方。有时候,批评乃至某些表面上的背叛,才是表达认同、归属、在意的最佳方式。
《731》已经确认全球上映,通过还原731部队的罪行,让全球观众了解这段不容篡改的历史真相,传递反对战争、守护和平的人类共同诉求。
731部队的罪恶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创伤,也是全人类应该共同铭记的历史教训。二战结束后,731部队头目石井四郎并未受到正义审判。
石井四郎
美国为获取731部队的细菌研究资料,竟与石井四郎达成秘密协议:以豁免战犯的罪责为条件,换取他们手中的实验数据。这一交易直接导致,在战后的东京审判中,731部队的核心成员几乎未受任何惩罚。
这种对历史正义的亵渎,使得《731》这样的电影不仅是一种历史回忆,更是一种对历史正义的追求。它提醒我们,历史真相的揭露任重道远。
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对731部队的罪行采取“否认”与“淡化”的态度,这种对历史真相的刻意掩盖,是对受害者及其后代的二次伤害。
《731》的热映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庄重回望,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传承。
这部电影可以提醒我们,历史的记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视和平。正是因为经历了如此残酷的历史,我们才更加深知和平的宝贵。这种对和平的珍视,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的遗忘之上,而是建立在对历史的深刻记忆之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