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自9月22日起多次发现不明无人机,导致奥斯陆等城市的机场一度关闭或航班中断。
直新闻:吴先生,欧洲方面近期频繁炒作所谓“俄罗斯无人机入侵”,商讨建立“无人机墙”。您对此有何观察?
特约评论员 吴蔚:这段时间,关于俄乌冲突的新闻有些“跑偏”,西方似乎并没有将注意力投射在具体的战线变化、城镇拉锯战上,而是聚焦那些飞越欧洲各国的“疑似俄罗斯无人机”身上。在我看来这确实挺不对劲的,充满了认知塑造、舆论引导的味道。
我们不妨先暂时跳出具象的“一城一池”,抽象地研判一下这件事。一言以蔽之:在美国逐步丧失耐心,美俄谈判迟迟未有进展,俄乌战火仍在延烧的大背景下,大肆描绘一幅“俄罗斯无人机入侵欧洲领空”的图景,究竟对谁比较有利?
是莫斯科吗?在我看来恐怕不是。此刻普京最该做的是在战场上继续得分、继续“滚雪球”,与此同时,严格约束部队限制战场范围,减少新的战场内外变数。此刻西方媒体大肆炒作“俄罗斯无人机入侵欧洲”,对莫斯科而言恰恰是非常不利的,这类报道本质上是在进一步加强欧洲人“恐俄症”的刻板印象。比较遗憾的是,欧洲还真就吃这一套“自我恐吓”与“自我实现的敌人”意识形态操弄。
客观地说,此刻渲染俄罗斯对欧洲的持续威胁,仅从逻辑与常识的角度去推测,当然是对乌克兰比较有利。甚至有人会下意识地产生阴谋论的想法:这会不会是基辅方面搞的“假旗行动”,祸水西引,让瞻前顾后的欧盟进一步坚定与俄罗斯干到底的决心?当然,目前并没有显著证据支持这一看法,但“假旗行动”本身也是很难溯源与证伪的。
那么具象地说,所谓“俄罗斯无人机入侵欧洲”真实存在吗?我个人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说今年9月,波兰通报称有多架俄罗斯的自杀式无人机飞入波兰领空,波兰空军与多支北约友军紧急起飞战斗机成功进行了拦截。这则消息反映的情况应该是属实的,我个人估计这批俄罗斯自杀式无人机应该是俄军向乌克兰西部城市发射的巡飞弹,因为受到了电子干扰导致航路规划出现紊乱,最终飞到了波兰境内。这在过去三年的俄乌冲突中其实并不少见,包括此前波兰也宣称拦截了飞入境内的俄军导弹,但事后经过调查发现是乌克兰发射的S-300系列防空导弹。这类情况在战争中其实还挺普遍的,更准确的描述方式应该是“战争的外溢效应”。波兰作为乌克兰的邻国,确实在过去几年中受到了一些战火牵连。
至于最近丹麦、挪威和德国反映的民用机场被多架疑似“俄罗斯无人机”干扰的新闻,我个人则倾向于认为这是“黑飞事件”。所谓“黑飞”就是指一些民用无人机飞手,刻意规避无人机厂商的飞控软件限制,在民用机场附近违规起降无人机,干扰民用客机的起降。所以上述事件的威胁源头恐怕不是千里之外的俄罗斯,而就在机场附近。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操控了这些旋翼无人机,仍然有待于当局进行调查了。“黑飞”是全世界民航界普遍面对的新挑战,是全人类共同的威胁,各国也都在陆续出台相应法规与提升机场附近的反无人设备。但目前来说,在这个博弈模型里,“黑飞”仍然占据了某些优势。
直新闻:那么欧洲国家商讨建立“无人机墙”的做法,能在多大程度上规避俄罗斯无人机的威胁呢?您认为问题的关键在哪?
特约评论员 吴蔚:正如我上面分析的,欧洲正在面对的情况是综合且复杂的。负责任地讲,不应该大而化之地将上述情况一概归结为所谓“俄罗斯威胁”。我更倾向于将问题细分为“俄乌战火外溢效应”与“俄乌无人机技术外流”两个方面。
目前欧盟内部对构筑“无人机墙”比较上心的国家往往都是国防实力比较弱、又与俄罗斯或者乌克兰直接接壤的一些东欧小国。像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欧洲传统军事强国,就兴趣寥寥。或者我应该这么说,对军事技术博弈比较了解的国家,更能客观理解“无人机墙”的意义与作用。
我先说结论吧,如果仅就遏制俄罗斯的无人机威胁来说,在东欧构筑一条几百公里长的“无人机墙”的心理安抚意义远大于现实军事意义。因为事实上,北约国家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就已经极大加强了对俄罗斯方向的空情保障力量。各种波段的预警雷达、各类射程的防空导弹、各种尺度的电子侦察与干扰手段该上的都上了。我不认为俄军有这个实力绕开上述一系列防御措施,用无人机给北约国家打一个措手不及。
但不能忽视的现实威胁是,经过三年战火洗礼,乌克兰已经走出了一条“山寨小作坊”的无人机量产路径。几台3D打印机,一批市面上能够买到的电驱马达,几位会改写飞控软件的程序员,就能在一个不大的房间里批量生产具备投弹功能的无人机。这些无人机既可以在俄乌战场上发挥作用,也有可能流入欧洲极其“发达”的黑市军火流通渠道。
对于欧洲国家尤其是与俄乌战场临近的国家而言,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切实推进俄乌战场的停火止战,这才是扑灭“俄乌战火外溢”的直接有效途径。但眼下欧洲国家似乎陷入了某种“歇斯底里”,以一种“应激心理”去看待俄乌冲突,这其实是在“抱薪救火”。
眼下一个趋势正在凸显,那就是俄乌冲突正在陷入“欧洲内战化”,是“恐俄症”与“恐欧症”的敌意螺旋不断上升。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明确摆出“抽身”倾向的情况下,欧洲国家对援乌抗俄的那股狂热依然没有消退,我很难说欧洲领导人们是在“理性决策”。我也不知道欧洲国家哪来的信心,在全球经济大萧条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国防开支的GDP占比,去搞什么“整军备战”。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亲眼目睹了欧洲国家是如何一一错失俄乌停战的外交机遇窗口。
俄乌冲突打满了三年,其实在军事专业领域里,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大多也都看清了俄罗斯的真实战争潜力。战争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需要许多非常现实的条件去支撑,俄罗斯早就不是那个能用钢铁洪流冲垮欧洲平原的“冷战巨无霸”了。让人费解的是,为何眼下的欧洲依然沉浸在一个虚妄的假想敌泡影里无法自拔。这不禁让人疑虑:究竟是哪些利益集团在这场毫无意义的隔空敌对中弹冠相庆?
作者丨吴蔚
排版丨赖信宏
编辑丨赖晨璐
审校丨林潇
监制丨王云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