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开国元帅之中,红军时期的重要建军元勋贺龙,排名第五位,比刘伯承低了一个位次。其实按照贺龙生涯早期的功劳和贡献,原本刘伯承很难在55年授衔时排到他前面。那凭刘帅抗战、解放战争中的军事战绩,就足以实现反超吗?

论红军资历,刘伯承担任过总参谋长一职,属于红军总部重要智囊、职务级别也很高。但总参谋长并非实际指挥战役军团的主官,在当年红军的领导体系及特点之下,他的决策权比较有限。
在整个红军时期,贺龙对革命的客观贡献及重要性,还是要强过刘伯承的。如果只看红军履历,贺龙甚至足以排进元帅前三。
1927年南昌起义的主要家底之一,就是贺老总领导的原国民革命军第20军,同时他也是这场重要起义的总指挥。刘伯承当时是起义军参谋长,他没有嫡系部队,贺龙发挥的作用比刘伯承大得多。
刘帅参加红军前,虽然跟贺龙一样担任过国民革命军军长,但他的暂编15军在泸顺起义时遭到川军围攻,恶战之后基本散失掉了,因此刘伯承后来只身一人参加了南昌起义,实际上并没有独立拉起红军的早期武装。
另外贺龙在红军时最重要的贡献,并非指挥南昌起义,而是作为主要领导者,开发了湘鄂西根据地。湘鄂西是红二军团的摇篮,也是未来红二方面军队伍的主体。老总亲自孵化出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刘帅明显及不上的。
但换个角度看,红军经历,可以算是贺龙军事生涯最辉煌的时期了。接下来的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他的整体贡献不如刘帅那样耀眼。虽然抗战初期同为八路军主力师长,但因为分工不同,贺龙的120师长期在陕甘宁附近活动,战绩和兵力增长都不突出;而刘伯承指挥129师作战机会非常多,并且开发出强大的晋冀鲁豫根据地,正规军兵力超过了30万人。
解放战争时刘邓大军为照顾全局,脱离后方南下大别山,队伍元气明显损伤,但从战略角度也立了大功;贺龙没有出任野战军统帅,其嫡系部队改由另一位元帅彭德怀直接指挥,发展成第一野战军。所以这两段时期,刘伯承的作用都要强过贺龙。

若据此排定元帅顺序,刘伯承还是未必能超过贺龙。因为老总的早期建军贡献太重要了,没有几个元帅,能达到贺龙那样的高度。真正锁定刘伯承“第四元帅”位置的,或许是一项隐性贡献,非常重要却又少有人提。
刘邓大军是什么部队呢?班底是老红四方面军。刘伯承是典型的中央红军干部,但从1937年开始,实际执掌原四方面军队伍。长征过程中,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战损不同,兵力对比上曾出现过非常微妙的变化:1935年懋功会师时,大约为8万人对2万人,四方面军遥遥领先。若方面军领导人党性觉悟优秀,这或许没有什么;但因为悬殊的武力差距,张国焘野心增长,后来出现草地分兵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就连1936年四方面军北上完成长征之后,也仍然保有约4万人马,远多于中央红军;接下来经历西路军事件后,剩余的四方面军部队,还是比中央红军人数多。所以必须有一位军事才能和品德,都能够服众的中央红军干部出山,才能有效掌控四方面军系统的部队。能否真正统一红军武装力量、广大官兵一心向党,这是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问题。
单论指挥能力,出身四方面军的徐向前可以继续带队,但鉴于革命背景和西路军事件的影响,队伍“一把手”是需要换人了。当时有两个理想人选,一个是朱老总、另一个就是刘伯承。因为这两位元帅都在草地分兵后,跟随左路军行动,在四方面军将士中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特别刘帅后来还承担援西军重任,与四方面军官兵有血脉联系,能够服众。换了其他中央红军高级干部,恐怕很难起到朱、刘那样的效果。

朱德是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指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亲自指挥方面军级队伍,所以接下重担的只能是刘伯承。事实证明,刘帅不光顺利接了下来,还一带就是13年,直到1950年才离开二野一线部队,到南京兴办军校。在这期间129师、二野的老四方面军官兵,无不被刘帅的军事能力和厚重品德所折服,成为战斗力强大并且无比忠诚的队伍。刘伯承完全兑现了军委的预期,彻底调教好了这支战略大军。
所以这才是刘帅最突出的贡献,事关人民军队生存发展的全局,却又不那么外显。1955年全军授衔时,原四方面军和鄂豫皖系统的开国将军,达到700多人,占当年将军总数的三分之二。你说刘帅贡献大不大?他最终排在元帅的第四位,合情合理。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