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美国夫妻乡间木屋离网生活,熬过冬季与寂寞,陪伴母亲时间自由
37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每天清晨我跟斯科特坐在小木屋窗边喝咖啡,风裹着山间的草木香飘进来,耳边全是鸟叫,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日子也太舒服了,但说实话,我们当初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过上这种离网生活的。
先说怎么来的吧。2015年我们刚大学毕业,斯科特突然收到消息,说继承了西弗吉尼亚州乡村老家的一片土地。
我俩当时就眼睛亮了,要知道,从大学一起徒步阿巴拉契亚小径的时候,我们就老聊,以后要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建个小木屋,养几只流浪猫流浪狗,再弄几箱蜜蜂、一群鸡,过不依赖公共设施的日子。
现在土地有了,这不就是现成的机会? 但也没敢瞎冲动。
出发前我们整整准备了三个月,跟着镇上的老木匠学基础木屋维护,怕冬天冷,还特意查了西弗吉尼亚的气候数据,知道得提前囤够木柴;甚至托人联系了土地周边的老人,请教雨水收集系统咋搭才好用。
很多人觉得离网生活是逃城,其实根本不是,它要的是比在城里更细的心思。
之后我们就从我的老家,美国东北部出发,开了800英里(差不多1287公里)的车,终于到了西弗吉尼亚。
当第一根木屋横梁搭好的时候,我跟斯科特对视了一眼,都觉得比当年徒步到山顶还踏实,这不是短暂的旅行,是真真正正的家。
可准备再足,真住下来还是有俩坎儿绕不开。
我本来就不算擅长社交的人,以前在东北部,朋友都是上课、打球时自然认识的,不用特意去找。
但到了这儿,儿时玩伴和表亲都在千里之外,发信息说出来徒步,得到的回复都是太远啦;邻居倒是友善,可都散在路边住,最近的也隔了一英里,想串个门都得开车。
我又因为住得偏,只能远程工作,跟同事最多就是线上聊工作,根本处不出深交情。
那段时间,我常坐在木屋门口,听着鸟叫,心里却空落落的,总觉得少点啥。
第二个就是这木屋的小脾气,它太需要照顾了。
冬天最考验人,要是在一月份某个周五深夜出去吃饭,不管多晚回来,都得裹着厚外套蹲在冰冷的木柴炉前生火,不然整栋房子会慢慢变冷,第二天早上连洗脸水都冻手;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虽然累,但也没觉得是苦,反而像闯关似的,想着怎么解决。 慢慢的,我们还真找到了解法。
孤独了,我就去当地图书馆打听,发现有个每月一次的乡村读书会,第一次去就分享了徒步时读的自然散文,没想到跟好几个人聊得投缘;木屋维护上,我们学会了定期给太阳能板擦灰尘,这样能多发电,还在雨水收集系统加了两层过滤装置,再也不怕堵塞。
其实这些事儿看着麻烦,做熟了反而有成就感,比在城里有事找物业,等半天没人来强多了。
斯科特做自由职业的收入,足够支撑我俩生活,我也终于能安安心心全职写东西,不用再为下个月房租够不够焦虑。
但比钱更珍贵的,是时间自由。去年我妈进入临终关怀阶段,我不用跟公司申请年假、事假,直接关掉电脑就能回家陪她。
每天扶着她坐在木屋的藤椅上看山间日落,听她讲我小时候的糗事,那些时光,是住在城市公寓、被工作绑住时,再多名牌包、大房子都换不来的。
现在我还会把家里蜜蜂产的蜂蜜,拿到当地周末市集卖,遇到喜欢自然的人,就聊几句木屋的日子,慢慢成了市集里的熟面孔。
现在每天早上,我还是会跟斯科特坐在窗边喝咖啡,风里的草木香、耳边的鸟叫,跟当年徒步时很像,却多了家的踏实。
其实我们当初不是想逃离什么,就是想弄明白,生活到底需要什么。
现在算是懂了,不是拥有越多越好,而是能感受到的越多越好,感受风,感受鸟叫,感受身边人的温度,这就够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