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的儿子中考时,白岩松就对他说:“你要是考上北京最好的高中,我就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名,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皆有之心愿,白岩松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白岩松长期扎根新闻一线工作,对教育的观察和反思早已渗入日常生活,曾经他就明确表示,父母并不是天生的教育者,而是需要终身修炼的,润物无声的。     在他看来,分数并不是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指标,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指标,他更在意的是孩子是不是在学习的过程里找到了乐趣,是否有独立的思考力和自我驱动的热情。     白岩松还观察到,过度追求第一的孩子“眼睛会总是盯着对手”,甚至可能“使用不善良的手段”,现实中此类悲剧其实并不鲜见。     因此,当其他家长希望孩子冲击第一名、追逐所谓的最优资源时,2013年,他便对儿子白清扬说出了这样的话。     白清扬从小生活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父亲不急于用成绩来评价他,却经常在言谈中引导他去看待更广阔的世界。     在小学时,白清扬沉迷于看金庸全集,当父亲的非但未阻拦,反而兴致勃勃与儿子讨论武侠江湖。     当年中考,白清扬并没有考第一,也没有进入北京最顶尖的高中,结果出来那天,父子俩都松了口气。     松的不只是对考试压力的释放,还有这一关教育理念的“落地”。     白岩松很欣慰,孩子已经学会了不被分数绑架,这或许比任何一次高分都值得高兴。     单纯依赖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在应试能力上很强,但综合素质未必全面。     因此,白岩松一向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尽量让孩子在课堂之外接触更多的领域。     正因如此,白清扬在中学时期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高中也因优异的综合能力被保送至伦敦国王学院。     这样的路径,显然不是盯着名次走出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白清扬进入伦敦国王学院后选择了蒙古史这个冷门小众专业。     在外人看来这个专业当然不好就业,但对白岩松而言,正体现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他曾说过,如果人没有自主性,就谈不上真正的创新。     除了在目标上“降温”,白岩松在生活细节里也遵循着自己的教育逻辑。     他倾向于“择校不如择师”,认为一个好老师能让孩子爱上学习,而不是为了分数死记硬背。     甚至在上学距离的选择上,他也希望学校离家近一些,这样孩子可以多睡一会儿,不必被早起和长途通勤消耗精力。     孩子的成长不仅要拼努力,还要拼健康、拼热爱、拼长远的节奏感。     当然了,白岩松的“去第一名化”理念并不是完全适合所有家庭,没必要纷纷效仿之。     对于多数家长来说,学习成绩仍然是获取教育资源的重要门票。     但白岩松的做法至少提醒我们,教育可以有另一种可能,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目标,而是以培养健全人格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根本。     这样一来,即使离开了应试的环境,孩子依然能够在现实社会的复杂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说大多数人的教育理念像是走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笔直、效率高,但风景单一;那么白岩松选择的则更像是一条蜿蜒的山路,有停有走,有拐弯,也有开阔地。     路上的风景不一定都美,但每一处都能给行路之人带来新的眼界。     而这种眼界,或许才是他真正希望交给孩子的“第一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