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一天,总政副主任肖华到新疆军区视察。在视察后勤部门时,发现这里被处理得井井有条,让他十分欣慰。
然而,就在他接见后勤部长甘祖昌时,对方却意外地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他想回乡务农,希望肖华能从中说和一下,让组织尽快批准他的申请。
岂料,肖将军听后直接怒道:“你这样能活过60岁吗?”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肖将军为何会这么说?甘祖昌又为何非要回家务农呢?
“我要提意见”
1954年,军中各将领的级别评定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收到消息的甘祖昌将军却一脸凝重地在家中踱来踱去。
妻子龚全珍见他状态不对,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但甘将军并未立即回答,反而问部队给她评了什么级别。
彼时龚全珍正担任新疆军区八一子弟学校教导处副主任,按照部队规定,大学毕业的老师都是评连级,所以她也是连级。
甘祖昌又问她:“那你有意见吗?”她摇摇头表示,这是组织的安排,她没有任何意见。
见丈夫欲言又止的样子,她便问组织给他评了什么级别。
甘祖昌叹口气说,后勤部给他评的是师级,他很有意见,决定向中央写信反映一下情况。
妻子有些惊讶,难道师级还不够高?
见妻子误会了自己,他连忙解释说,自己不是嫌级别低,而是嫌太高了。
他认为自己所做的贡献太少了,营级、团级就够了,怎么能是师级呢?
妻子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便劝道,这个结果一定是组织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他不必有心理负担。再说凭他的功绩,评师级也是够格的。
但甘祖昌坚决不肯,还是写了封信上交给了中央,请求降低他的级别。
岂料,中央不仅没有批准他的申请,反而还将他的级别提高到了准军级。
甘祖昌得知这个结果后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组织看重自己的感动,又觉得自己受之有愧。
但中央同时也派人传了话,明确表示以他的资历和功绩,值得这样的荣誉。
甘将军是江西人,出身贫苦,21岁时跟随方志敏同志走上了革命之路,之后又入了党,参加了红军。
此后,他转战二十余年,经受住了井冈山斗争、历次反围攻以及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重重考验。
抗战时期,他担任359旅供给部副部长,跟随王震将军进行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以及“南征北返”的第二次长征。
抗日胜利后,他又参与了保卫陕甘宁以及解放大西北等数十次艰苦战役,屡立奇功。
但要说他最出名的贡献,还是在延安大生产中所作出的功绩。
搞后勤的一把手
1939年,国民党又从抗日转向了对付我军,随即便派重兵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封锁。战士们的吃、穿都成了问题。
这种情况下,组织将建设纺织厂、鞋袜厂的重任交给甘祖昌,要他解决一万人的军需。
但此时的部队可谓是一穷二白,不仅没有技术人员,连一个织布机也没有,要想完成这个任务简直难如登天。
不过为了战士们能够生存下去,就是再大的难关他也要闯一闯。
没有人,他便在部队里挑了几个曾在织布行业做过学徒的战士,由他们作为教员,成立了一个纺织班。
没有机器,他便从老乡家借了一台纺织机,再找几个学过木工的同志,仿照着制作了几个,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技术。
在他的号召下,百姓们也将家中旧存的棉线拿了出来,而甘祖昌也一一按市场价支付了银元。
就这样,一个简陋却又高效的纺织厂便成立了。随着学员越来越多,组织还专门开辟了八个窑洞做厂房。至此,他也总算解决了一万多人的穿衣问题。
而他出色的政绩也引起了上级的注意。
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跟随王震将军开赴新疆,承担起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重担。
部队入驻新疆后,首要解决的就是十万人口的粮食问题。若是单靠内地支援,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和距离,恐怕还没运到,粮食便放坏了。
王震将军也确实做好了自给自足的打算,不过在战士们将粮食种出来之前,我军还是需要在短时间内筹备一些粮食。
之后,他便将这个重任交给了甘将军。
甘将军领命后便立即深入基层,进行了一番调查。这一查他才知道,原来老乡们在地窖中存了三年的粮食,但他们从来不给国民党。
原因是国民党不收他们的羊毛,他们没钱买盐和日用品。
针对这一难题,甘将军便决定与苏联大使馆商量,让百姓们用羊毛与他们换取日用品。苏联一年四季气候都比较低,羊毛是必备品,他们当即便答应了。
此举不仅帮助老乡解决了生活问题,更是拉近了新疆人民与百姓之间的关系。
后来老乡们便纷纷拿出了自己家的粮食,要么低价、要么无偿,想捐给部队。
但甘将军却依旧按标准价格支付给了他们。
就这样,十万指战员的口粮问题也总算解决了。
而甘将军也开始随部一起扛起了锄头、拉起了爬犁,在新疆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播种了一季又一季。
不过,因为常年的战斗生活,再加上一次外出时不小心撞了车,导致他患上了严重的脑震荡。
回乡务农
一开始他还能忍耐坚持在岗位上,但自从担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后,他每天的工作越来越繁重,身体也开始吃不消。有一次,他甚至直接昏倒在了办公桌上。
组织听说后,连忙派了苏联医生为他治疗。
岂料医生却告知了一个噩耗:按照他这种情况,恐怕活不过六十岁。
领导们听说后非常担忧,特意给他减少了工作量,并让他到后方休养。
但甘将军却发了愁,觉得自己每天为组织做的工作太少。到了1954年,得知自己被评为准军级后,他更是认为自己受之有愧。
于是在1955年,大授衔结束后,他与妻子商量后,便向中央提出了辞职,要求回家务农。
但中央却始终没有批准。直到1957年,总政副主任肖华来新疆军区视察后,他便趁机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对方。
岂料,肖将军听后却直接怒道:胡闹!你这样能活过六十岁吗?
肖华认为,以甘祖昌现在的生活不能操劳太久,应该听从医嘱,好好静养。
但甘将军却态度坚决,他表示,相较于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他的贡献太低了,组织却还是给了他那么大的荣誉。
可如今他又做不了领导工作了,但好在手脚还能动,还可以回到家乡做农活,为建设新农村做贡献。
听着甘将军的肺腑之言,肖华大受触动,于是在谨慎考虑后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就这样,甘将军带着全家十几口人,只收拾了四个行李箱便回到了农村,当起了农民。
回来之后,他拒绝了地方干部为他建房的建议,而是和弟弟一大家子挤在了一个土房子中。
平时吃的、穿的也都是和平常的老百姓一般无二。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他就只是下地干活,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建设家乡,发展农业上。
每次组织调去医生给他看病时,他都会拉着医生到村里走一圈,给看不起病的乡亲们诊治,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他回乡后,组织给他的工资还是照常发放。但他却将百分之七十的收入都捐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帮助家乡修水利、建电站。
让人惊讶的是,在家乡劳动的这段日子里,甘祖昌突破了“六十岁”这道坎,活到了八十一岁。
在弥留之际,他还不忘叮嘱家人:“领了工资后,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的钱都要捐给家乡,支援农业。”
甘将军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无私奉献,不断奋进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每一个后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