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晚吃基
文 | 基哥
9月底,紫金黄金国际(2259.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这只从紫金矿业分拆出来的公司,发行价定在71.59港元,总共募集了接近250亿港元的资金,是今年香港市场上规模第二大的IPO,仅次于宁德时代当年的410亿港元。上市之后,股价一路走高,最高已经涨到了158港元,比发行价翻番。
这样的涨幅,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可以说是相当亮眼。
在这场热闹的上市背后,有29家机构拿到了基石投资的份额,包括新加坡的主权基金GIC、黑石、施罗德、韩国未来资产等国际知名机构。而内资公募基金中,只有汇添富和富国基金两家公司,分别获得了5000万美元和3000万美元的配额。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能进入基石投资者名单,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不是所有基金公司都能拿到这个资格。
更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规模更大的基金公司,虽然也参与了这次发行,但并不是以基石投资者的身份,而是通过集团内部关联的分销渠道拿到了一些份额。这种参与方式,和汇添富、富国直接作为基石投资人进场,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前者更像是搭了个顺风车,后者则是被项目方主动邀请的“座上宾”。
那么,为什么是汇添富和富国?
原因其实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这两家公司早就重仓了紫金黄金国际的母公司紫金矿业。根据今年中报的数据,汇添富旗下的价值精选基金,已经连续七个季度持有紫金矿业;富国旗下的沪港深业绩驱动基金,更是连续八个季度重仓这只股票。
这种长期持有,说明它们对这家公司有持续的研究和跟踪,并不是临时起意去打新碰运气。项目方在选择基石投资者时,自然更愿意把份额给那些真正理解公司价值的机构。
紫金黄金国际选择在港交所上市,这就意味着参与基石投资的机构,必须具备成熟的港股投资能力和国际发行经验。汇添富和富国都不是临时转向港股的“新手”。富国基金旗下有富国中国中小盘、富国沪港深业绩驱动等多只长期运作的港股或跨境产品,基金经理张峰、宁君等人管理相关基金已超过十年,对港股市场的规则、估值体系和投资者偏好有深刻理解。
汇添富同样在沪港深领域布局已久,其投研团队具备完整的跨境投资能力。这种长期积累,让它们在与国际承销商和发行人沟通时,更容易获得信任。相比之下,一些以A股为主战场的基金公司,即便有意愿参与,也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港股实操记录而在分配中处于劣势。
这背后,其实还反映了这两家基金公司在投资风格上的一个共同点:
重视主动权益投资,愿意花时间研究公司基本面,而不是追逐短期热点。
汇添富的总经理张晖和富国基金的总经理陈戈,早年都在富国基金共事过。2005年,张晖离开富国,去筹建汇添富的投研体系,之后陈戈接任了富国天益这只基金的管理。两人虽然分属不同公司,但都延续了相似的投资思路。
在他们先后管理富国天益的十多年里,这只基金连续41个季度重仓贵州茅台,期间经历过2013年茅台股价大幅下跌的考验,但都没有选择卖出。这种坚持,后来也成了业内一段被反复提起的案例。
业内有人总结过:“长期主义是个宝,也得股东干预少”。
富国基金成立于1999年,是业内最早的“老十家”之一。它的股东结构比较特别,五家发起人各占20%股份,没有绝对控股股东。这种相对均衡的股权安排,让公司在治理上少了一些大股东干预的可能,也更容易把重心放在长期发展上。
公司的首任总经理李建国,从筹建阶段就参与其中,一直做到2008年离任。他做事比较稳,重视合规,也愿意和外界沟通。在2000年“基金黑幕”事件中,监管部门对十家基金公司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只有嘉实和富国两家没有发现违规操作。富国从成立之初就守住了底线,这份合规的底子,后来也成了它在市场上立足的重要基础。
2008年之后,富国开始推行经理层的市场化选聘。先是请来了原嘉实基金的副总经理窦玉明担任总经理,2014年起又由内部培养的陈戈接任。这种既对外引进人才,又注重内部晋升的做法,让公司的管理团队保持了稳定和活力。
这些年,富国的投研队伍也逐渐壮大,张峰从2012年开始管理富国中国中小盘,13年来的年化回报是12.64%;宁君2011年加入公司,从助理研究员做起,2018年成为基金经理,管理富国沪港深业绩驱动以来的年化回报达到14.33%;范妍原是圆信永丰的高管,2024年5月加入富国,现在管理着富国稳健增长A和富国均衡投资两只产品,起步阶段的表现也还不错。
汇添富虽然成立时间比富国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张晖过去之后,从头搭建投研体系,强调深度研究和长期持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次能拿到紫金黄金国际的基石份额,也是因为公司对紫金矿业有长期跟踪,提前做了布局,而不是临时参与。这种基于研究的投资方式,让汇添富在价值类基金中积累了不少口碑。
这次紫金黄金国际的上市,表面上看是黄金资产受追捧,背后其实是市场对真正有资源、有现金流、有成长性的企业越来越重视。
紫金黄金国际净利润变化
说到底,汇添富和富国之所以能提前站上这个位置,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研究能力和投资纪律。它们没有去追那些短期热门的概念,而是坚持研究基本面,长期持有看好的公司。这种做法在行情好的时候可能不显眼,但在关键节点上,往往能抓住机会。
现在,紫金黄金国际的股价表现仍相当强劲,两家基金公司的账面收益也很丰厚。但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说明了一点:
在基金行业,持续的研究投入和稳定的投研文化,最终是能带来回报的。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做到长期持有、不轻易动摇,但那些坚持这么做的,往往能在市场上走得更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