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9月22日,联合国纽约总部再次成为焦点,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马耳他、安道尔齐齐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此前一天,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葡萄牙已先行一步。至此,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57国承认巴勒斯坦国。数字本身冷冷地讲述了一个事实:以色列正在逐渐陷入国际孤立,西方内部对其政策的共识裂痕正在放大。

媒体人:以色列失道寡助被孤立

法国总统马克龙明确表示,法国将在巴勒斯坦设立大使馆,但前提是“所有人质得到释放,停火协议达成”。卢森堡首相弗里登指出,这一行动并非针对以色列,而是针对其政府的行为,认为内塔尼亚胡政府违反了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联合国安理会18日表决加沙停火决议草案时,15个成员中14个投了赞成票,唯独美国行使否决权,决议未获通过。这一幕让美以在国际上的孤立局面显得格外清晰。

而以色列的反应,则显示出其政治立场的强硬与僵化。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犹太新年祝酒会上直言,“未来一年将是以色列安全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并声称其目标“不仅限于加沙地带”,要开辟新的安全与胜利空间。他更强调必须摧毁所谓的“伊朗轴心”。言辞间充满威慑,却暴露出以色列对国际舆论的漠视。

在联合国大会上,以色列常驻代表达农更是直言,“两国方案没有了”,并拒绝参加安理会定于9月23日举行的巴以问题高级别会议,以犹太新年为由,试图以形式理由掩盖政治意图。而地面现实同样令人震撼:以军第36师已进入加沙城,地面和地下设施交战频繁。导弹击中加沙城阿尔萨布拉社区,一户人家25人在没有任何预警情况下丧生,幸存者仍能听到废墟中的呼救声。战争的惨烈,与外交表态形成尖锐对比。

媒体人:以色列失道寡助被孤立

西方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浪潮,背后是对加沙持续人道主义危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美以激进行动掏空“两国方案”基础的担忧。联合国高级别会议成为一个标志性转折,显示西方世界内部对以色列政策的意见分歧正在加大。美国的否决权虽然暂时阻止了停火决议,但欧洲主要国家的承认行动,无疑向以色列发出信号:单边硬行的军事逻辑,已难以获得传统盟友的全面支持。

此次承认潮短期内对缓解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冲突影响有限,但中长期却可能推动巴以问题转向多边调解框架,重新激活“两国方案”的讨论。西方内部正在形成一个微妙的平衡:既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又希望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施压以色列。以色列若继续拒绝参与国际谈判,强化军事打击,其孤立趋势只会愈演愈烈。

加沙城的废墟、呼救声、被击毁的社区,无声地讲述战争的人道悲剧。政治表态和军事行动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国际社会的承认潮,力图推动和平和规则秩序;一边是以色列的强硬军事推进,以地面和导弹在现实中对抗国际呼声。和平与战争,承认与否认,在这里交织成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

媒体人:以色列失道寡助被孤立

这一波承认潮,也提醒世界,美以同盟虽坚,但并非不可分裂。美国一票否决权掩不住欧洲国家逐渐独立的外交判断。联合国157个会员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事实,让以色列无法再简单依赖传统盟友的支持。以色列的外交策略,正面对多国分流的压力,其单边军事逻辑若不调整,孤立与对抗将是长远趋势。

观察这一局势,仿佛看到一幅画面:联合国大厅里,多国外交官神情坚定,承认文件在手,笔尖在历史上刻下新印记;而加沙城地面,炮火与废墟无声讲述人道危机。国际政治与战场现实的对比令人清醒,也让人不得不思考:和平与安全,不是由单边强硬行为塑造,而是通过规则、妥协与多边机制逐步建立。

巴以问题再度进入多边视野,承认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挑战更为艰巨。如何在现实政治、历史伤痕与人道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两国方案”是否能够真正复活,也将决定加沙城普通民众的生存与尊严。在国际舞台上,孤立与合作、军事与外交、承认与否认的角力,将继续书写巴以冲突的新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