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信阳宣布全面推行现房销售制度。
信阳市住建局印发相关文件,新取得施工项目许可证施工资料达主体封顶可申报预售,新出让土地开发商品房一律现房销售。
对于一个非一线城市而言,这样的举措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它不仅挑战了沿用20多年的商品房预售制度,也给当下疲软的楼市注入了不小的“制度震荡”。
而在此之前,《彭博社》也曾报道称,中国正考虑在全国范围推广现房销售。
“现房交付”以及“预售取消”,这些传闻频频登上舆论热榜。是地方摸索,还是顶层设计预演?这一变化将带来哪些深远影响?这是一场可能重塑楼市运行逻辑的制度转向。
信阳的政策是,新出让土地开发的商品房,直接“禁售期房”,必须等房子建成才能售卖。
这意味着开发商无法再依赖沙盘图和样板间就开盘卖房,必须先建设、后销售——这将对开发商的资金链、项目周期和市场策略提出全面挑战。
信阳为何敢先行?一方面可能是城市体量相对较小、土地财政依赖度低,改革阻力相对可控;另一方面,也表明地方层面正在积极响应中央对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顶层部署。
在这次改革背后,是预售制度面临系统性“失灵”。
早在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为现房销售模式的推进埋下了伏笔。
那么,为何预售制度如今面临改革压力?
过去20年,中国楼市大多数商品房采取预售制度,即开发商在取得预售许可证后便可销售尚未完工的楼盘,购房者提前支付房款,用于支持项目继续建设。
这一制度在楼市上行周期曾功不可没:它大大加快了开发商资金回笼速度,支撑了行业的高周转模式。
然而,一旦市场进入下行周期,问题也随之暴露:
高杠杆、高负债房企频繁“爆雷”,项目烂尾问题频发,严重侵蚀购房者信心,资金监管存在漏洞,购房款并未真正用于工程建设。
这些饱受诟病的问题,早就该“清理干净”了。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新房市场中预售房占比高达90%;而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已降至74%。与此同时,现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9.1%,占比达30.8%,趋势转向已十分明显。
现房销售,就一定很美好吗?它也有利与弊。
在购房者视角下,现房销售无疑更具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不必担心“烂尾”“货不对板”等风险。而且对楼盘质量的反馈更及时,也倒逼开发商注重施工过程。
所以,这个改革对消费者、老百姓来说,是好事。
但从开发商角度看,这几乎是一场“高难度模式切换”: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以一块土地投入20亿元计算,过去半年即可依靠预售快速回款,如今必须自筹资金撑到交付阶段——开发周期拉长,财务成本激增,压力巨大。
建设期间的银行贷款利息、税费、人工成本需由开发商独自承担。而一旦市场波动、销售延迟,可能直接影响现金流,
另外也有一种值得担忧的新问题,就是开发商为回款加快进度,可能引发质量问题。
现售制度的主要目的还是降低行业系统性风险,尤其是担忧房地产下行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它也会显著降低房地产企业的增长速度,对整体行业扩张形成掣肘。
因此,这场改革更像是一场平衡术:既要保购房者权益,又不能压垮开发企业;既要防风险,又要稳增长。
所以,试点和推广也是慎之又慎。虽然信阳先行一步,海南此前也有试点,但整体而言,中国目前并不具备全面实施现售制度的成熟条件。
住建部主管的《中国房地产报》5月18日发文表示,现房销售试点虽已在推行中,但全国范围的“统一上马”并不现实,可能对企业端造成更大经营压力,也会影响土地市场的稳定。
专家普遍认为,现售制度的推广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批试点城市可能选择二三线、投资属性弱、改革阻力小的区域,而一线城市短期仍将保持现有预售与监管并行机制。
另外,政策设计也需要配套融资支持、监管机制、法律保障,避免开发商“断血”,造成新的危机引信。
总体来说,现售制可以成为未来增量市场的主要选择,在改善型住房、城市更新等领域推广,有助于去除泡沫、回归居住本质。
从信阳的试点落地,到中央的改革信号,预示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逻辑正在重塑:从过去的“加速扩张”,逐步过渡到“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楼市的关键词,将不再是什么恒大式的“高杠杆”,而是真实交付和稳定回报。
对于购房者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更透明、更安全的购房环境正在形成;但对于房企而言,意味着真正的“洗牌时刻”到来——谁能适应新的游戏规则,谁才能在下一轮周期中脱颖而出。
从制度层面看,现房销售是对“房住不炒”的延续和深化;但从市场层面看,它也可能是一场打破旧秩序、重塑行业格局的试验。
信阳打响“第一枪”,只是一个开始。预售制度会就此终结吗?现售会成为主流吗?这一切,仍需政策的智慧设计,也需市场的耐心等待。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走到了一个转弯处,而方向盘,正在慢慢转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