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阿富汗喀布尔,整座城市还在沉睡,取水点前却已排起长队。人们提着各式容器,沉默地等待每天限额的供水。
在这里,超过80%的地下水已受污染,而打一口安全的深井,需要消耗普通家庭半年的收入。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从非洲到南亚,全球越来越多城市正面临"零日"水危机。当水资源枯竭到连基本需求都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就只能在取水点之间奔波。
这场无声的危机,正在改变着无数普通人的日常。
1
当我们在享受自来水带来的便利时,地球的另一端,墨西哥城伊斯塔帕拉帕社区的冈萨雷斯先生正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自来水每周只供应两小时。即使是富人区,也开始体验到断水的滋味。
这座拥有两千万人口的超级都市,老化的供水管网每年白白流失40%的水,地下水开采速度是自然补给的两倍多。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用不了几十年,这座城市的地下水可能被彻底抽干。
“零日干旱”,这个听起来有些科幻色彩的词汇,正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2018年,南非开普敦就曾与“零日”擦肩而过,数百万人被迫在午夜时分排队抢水。
如今,这场危机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向全球更多城市逼近。
2
《自然·通讯》杂志近期的一项研究,为全人类敲响了警钟:未来15年内,全球35%的干旱易发区,将面临沦为“零日”热点的风险。地中海沿岸、南部非洲以及北美地区,赫然名列其中。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个速度比我们之前所有的预测都要快得多。
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最新的气候模型,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惊的未来图景:按照目前的碳排放趋势,到2100年,全球将有7.5亿人面临断水风险,其中三分之二集中在城市。地中海沿岸的1.96亿城市居民,将首当其冲地陷入无水可用的困境;而亚洲和非洲的农村地区,由于本就脆弱的供水系统,将更难以抵御干旱的冲击。
《巴黎协定》曾致力于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而现在看来,本世纪内突破1.5摄氏度几乎已成定局。即便我们能勉强守住1.5摄氏度的红线,仍将有数亿人遭遇前所未有的缺水困境。
研究带头人拉维南德拉萨纳直言表示全球变暖正在造成缺水灾难。这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3
缺水危机为何来势汹汹?原因在于“天灾”与“人祸”的合谋。
首先是气候变化的“天灾”,全球变暖搅乱了地球的水循环系统。本该降雨的区域变得干旱,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升高导致蒸发量激增,干旱愈发频繁;而一些不该有洪涝的地区却暴雨成灾,干旱区的旱情则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
仿佛老天爷要么滴水不降,要么洪水滔天,中间的“解渴雨”却越来越少。
其次是人类自身制造的“人祸”,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激增,导致水资源消耗呈几何级数增长。墨西哥城、洛杉矶等大都市,一边过度抽取地下水,一边任由老旧管网大量漏水;工业和农业粗放的用水模式更是雪上加霜,许多本可循环利用的水被直接排放,造成巨大的浪费。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现有的研究尚未充分考虑地下水这个关键的“缓冲带”。像喀布尔、墨西哥城这样严重依赖地下水维系的城市,一旦地下水位降到底, “零日”可能说来就来,甚至连缓冲的机会都没有。
4
别以为这只是遥远的异国故事,我国的西北地区已经显现出缺水危机的前兆。内蒙古农大的研究表明,西北地区的湿润区域正在向北迁移,如果全球升温超过2摄氏度,我国的缺水风险将急剧上升。
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也提醒,全球升温1.5摄氏度后,中国的极端干旱和暴雨将显著增多,水循环系统将面临彻底紊乱的风险。
然而,面对危机并非束手无策。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湖南郴州的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汝城县引入智慧水务系统,成功将管网漏损率从35%降低到3%以下,修复漏水速度提升了70%;当地企业积极推行循环用水,湖南柿竹园公司每年可少取500万吨水;学校通过引进专业公司改造水管,年节水率超过20%。
墨西哥城也在尝试新方法,在公园和市场安装雨水收集系统,既能蓄水又能方便居民取用。
5
研究人员指出,“零日”水危机并非未来威胁,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喀布尔凌晨三点的取水队伍与墨西哥城的频繁断水,都是这一危机的具体表现。
对个人而言,随手关紧水龙头、重复利用生活用水具有实际意义;对城市管理者来说,需要推广节水措施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全球层面则必须控制碳排放,保护水源生态。
没有人愿意在未来为获取饮用水而深夜奔波,这场水资源危机关乎每个人的现在与未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