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蜀汉位于西南一隅,国力最为薄弱。诸葛亮在晚年为了争取时间,不得不多次北伐,但这些征战耗尽了蜀汉的战争潜力。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为了巩固政权,蜀汉和吴国成为了其眼中的目标。

绵竹之战是蜀汉军队的最后防线,诸葛瞻率领的大军竟不敌邓艾的少数部队,这背后是天命难违,还是另有隐情?

公元二百六十三年,灭蜀之战拉开序幕,邓艾、诸葛绪、钟会三路大军南下,共十七万兵力,意图一举定乾坤。蜀汉此时兵力不足,根据统计,全国兵力不足十一万,而总人口也仅有九十余万,按照十丁抽一的战争潜力计算,蜀汉已经透支了其国力。


蜀汉的大将姜维虽兵力不多,却能令魏军难以前进,迫使魏国派出诸葛绪与邓艾牵制姜维,而钟会则率领大军直逼剑阁。姜维成功突围退守剑阁,钟会的大军受阻于外。剑阁地势险要,魏军难以攻克,于是决定攻其必救之地,邓艾亲率两千精兵迅速逼近涪城。姜维无法回援,刘禅遂命诸葛瞻领七万大军迎战。然而,诸葛瞻在绵竹之战中败北,这是否意味着他能力不足,还是另有原因?

绵竹之战中,诸葛瞻的战术选择是正确的,他退守绵竹,拉长了敌军的补给线,消耗了敌人的物资。然而,诸葛瞻所率领的并非姜维手下的精锐部队,而是主要由守卫都城的卫戍部队组成,这些部队长期缺乏实战经验,装备和训练都已落后。


据投降后的国书显示,蜀汉的军队实际上只有三万左右,而真正能够投入战斗的人数可能更少。古代军队中常有虚报人数的现象,实际战斗力可能只有纸面上的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邓艾的两千精兵则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特种兵,战斗力极强。

刘禅在成都已经失去了抵抗的意志,他清楚自己与魏国的实力差距,多年的战战兢兢让他选择了放弃抵抗。如果刘禅能够全力支援诸葛瞻,或许能够等到敌军补给断绝,不战而胜。但历史选择了蜀汉的灭亡,诸葛瞻的努力最终未能改变结局。诸葛瞻和他的父亲一样,为国捐躯,他们的事迹成为了历史的注脚。

历史上关于诸葛瞻七万大军不敌两千的说法,并不全面。历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并非都是正面战场的直接失败,诸葛瞻即使能力有限,也不至于犯下如此巨大的错误。蜀汉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诸葛瞻的失败,更多是时运不济,而非个人能力的不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