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第三次拒绝公司组织的联谊活动时,行政部的张姐在茶水间叹了口气:"这小陈,月薪五万,人长得周正,咋就不找对象呢?"这话被路过的董事长林慧听见了,她停下脚步,手里的保温杯在掌心转了半圈。

林慧对陈阳有印象。三年前他应聘技术主管,面试时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袖口磨出了毛边,却把一份关于智能工厂的方案讲得头头是道。入职后更是拼命,加班是家常便饭,项目拿了不少奖,薪水从三万涨到五万,成了部门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

可他总独来独往。团建时别人组队玩游戏,他一个人坐在角落看资料;发了奖金请同事吃饭,点的菜都是实惠量大的,自己却扒拉着白饭;公司好几次给优秀员工介绍对象,他都以"没时间"婉拒。

"他家是不是有啥难处?"林慧问张姐。张姐摇摇头:"听他老乡说,老家是山里的,父母走得早,就一个奶奶。可再难,也不能不找对象啊,都快三十了。"

林慧心里存了个疑团。周末去城郊考察新厂区,路过陈阳住的老旧小区,她鬼使神差地让司机停了车。小区门口的公告栏上,贴着张泛黄的感谢信,落款是"社区居委会",感谢陈阳资助了三名贫困学生。

她按照人事档案上的地址找到3栋2单元,楼道里堆着杂物,墙皮剥落,楼梯扶手积着薄灰。敲响402的门时,林慧听见里面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像是在修什么东西。

开门的正是陈阳。他穿着灰色工装,袖子卷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小臂,上面沾着点机油。看见林慧,他愣住了,手在衣角上蹭了蹭:"林董?您怎么来了?"

屋里的光线有点暗,客厅不大,摆着一套旧沙发,扶手上缝着补丁。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专业书,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个相框,里面是个白发老人的照片,笑得满脸皱纹。

"路过,上来看看。"林慧走进屋,目光被客厅中央的桌子吸引了。桌上铺着块蓝色桌布,摆着焊锡、电路板、螺丝刀,还有几个拆开的旧收音机。

"您坐。"陈阳赶紧去倒水,饮水机是老式的,接水时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林慧注意到,墙上挂着个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周六下午2点,教王大爷用智能手机",下面画着个简单的笑脸。

"这是......"她指着桌子上的零件。

"哦,邻居们的小家电坏了,拿来我看看。"陈阳挠挠头,递过水杯,"都是些老物件,扔了可惜,修修还能用。"

说话间,门被轻轻推开,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太太探进头来:"小陈,我那台电风扇又不转了,你有空......"看见林慧,老太太缩回了脚,"哎呀,有客人啊,我晚点再来。"

"张奶奶您进来吧。"陈阳走过去扶她,"这是我们董事长,不碍事的。"

张奶奶颤巍巍地走进来,手里拎着个旧电风扇。"小陈是个好孩子啊。"她坐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楼里住的都是老街坊,好多是空巢老人。小陈住进来三年,帮我们修冰箱、修电视,还教我们用手机付款、视频聊天,分文不收。"

她指着墙上的小黑板:"每周都开课,写得清清楚楚,比亲孙子还贴心。前阵子我老伴摔了腿,也是小陈背着去的医院,垫付了医药费......"

陈阳在旁边红了脸,低声说:"张奶奶,您别说了。"

林慧的目光落在书架旁的一个纸箱上,里面塞满了信封。她拿起最上面的一封,地址是"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仁和镇中学",收信人是"陈阳哥哥"。信封上的字迹稚嫩,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太阳。

"这些是......"

"资助的学生写来的信。"陈阳的声音低了些,"我奶奶以前是村里的老师,总说山里的孩子想走出大山,就得读书。她走之前嘱咐我,要是有能力了,多帮帮那些没钱上学的娃。"

他走到书架前,从最底层抽出个旧笔记本,翻开给林慧看。里面记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李梅,初一,学费500元""张强,高三,生活费800元"......最新的一页写着,已经资助了12个学生,其中3个考上了大学。

"我每个月除了留够房租和基本开销,剩下的钱都寄给他们了。"陈阳合上笔记本,"忙起来也顾不上找对象,再说,谈恋爱要花钱,我想多攒点,让那些孩子能安心读书。"

林慧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酸酸的,又暖暖的。她终于明白,这个月薪五万却穿着旧衬衫、住着老房子的年轻人,把钱花在了更需要的地方。他不是不懂生活,而是把日子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朴素,却滚烫。

这时,陈阳的手机响了。他接起电话,语气变得格外温柔:"是小雅啊?月考成绩出来了?进步这么大......想要什么奖励?......不用不用,你好好读书就行......奶奶的药还有吗?我这周末寄钱回去......"

挂了电话,他解释说:"是我资助的一个小姑娘,她奶奶身体不好,我每个月也给寄点医药费。"

林慧看着他眼里的光,突然想起自己刚创业时,为了拿下第一笔订单,在客户公司门口等了三天三夜。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和眼前这个年轻人身上的坚持,竟有几分相似。

"公司下个月有个公益助学活动,去山区捐图书。"林慧站起身,"你愿意带队吗?费用公司出,也算帮你分担点。"

陈阳眼睛亮了:"真的?"

"当然。"林慧笑了,"还有,你这技术这么好,不如在公司开个培训班,教老员工用智能设备,也算发挥特长。"

离开时,林慧回头看了一眼那扇斑驳的木门。屋里,陈阳已经拿起螺丝刀,帮张奶奶修起了电风扇。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去,在他认真的侧脸上,镀上了一层金边。

楼道里,她遇见了买菜回来的王大爷。老人听说她是陈阳的董事长,拉着她的手说:"小陈啊,前阵子给我儿子打电话,说想接我去城里住。我不去,这儿有小陈,比亲人还亲。"

林慧走出小区,秋风吹在脸上,带着桂花香。她拿出手机,给行政部发了条消息:"下次联谊活动取消,改成公益助学,全员参与。"

她知道,陈阳的单身,不是因为孤僻,而是因为心里装着比个人情爱更广阔的天地。那些他资助的学生,那些他帮助的老人,都是他用善意编织的"家人"。这份不声张的温暖,比任何光鲜的履历都更动人。

后来,公司的公益活动办得很成功。林慧在山区小学看到了陈阳收到的感谢信,厚厚的一摞,每一封都写着"谢谢陈阳哥哥"。有个小姑娘在信里画了幅画:一个高高的男生,牵着一群孩子的手,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林慧把画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每次看到,都想起那个下午,在昏暗的老屋里,那个穿着旧工装的年轻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富有。

而陈阳,依然单身,依然在周末帮邻居修家电,依然每月给山里的孩子寄钱。只是同事们看他的眼神,多了份敬佩。有人问他想找个什么样的对象,他笑了笑,说:"能懂我就行。"

林慧知道,这样的人,值得最好的等待。就像那些山里的种子,只要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开出最美的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