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世界总是充满意想不到的惊喜,有时候一个微小的发现就足以撼动我们对生命本质的认知。
2025年初,科学家们在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甲藻时,通过常规DNA测序捕捉到一组异常的基因片段,这不起眼的线索最终引领他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古菌,日本研究者给它起了个有趣的名字——须久名古菌。
这个名字融合了日本神话中象征智慧与创造的少名毘古那神,以及拉丁文里的“奇迹”一词,仿佛在暗示这种微生物既神秘又非凡。它的出现不仅刷新了生命极简的纪录,更引发了一场关于“生命最低门槛”的深刻讨论。那么,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家伙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海洋中的极简生命
科学探索往往源于不经意的瞬间,须久名古菌的发现正是如此,当时,研究人员正专注于海洋甲藻的DNA分析,却在数据中发现了“格格不入”的基因序列。
这些片段既不匹配已知生物,也不属于常见污染物,进一步追踪后,团队确认这属于一种前所未见的古菌。

古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常生活在极端环境中,但须久名古菌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极简”设计,它的基因组仅有约238000个碱基对,这是什么概念呢?之前已知最小古菌的基因组有49万对碱基,足足是它的两倍多!
更惊人的是,须久名古菌的蛋白编码基因不到200个,这些基因几乎全部服务于核心功能——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而负责新陈代谢等其他任务的基因则被大幅精简。可以说,它就像生命世界里的“极简主义者”,只保留最必要的装备,其余一概舍弃。
这种设计让它必须依赖宿主甲藻才能存活,自身无法独立生产能量。这样一种高度简化的生物,究竟算不算真正的生命呢?
古菌的独特之处
须久名古菌的存在,仿佛在传统生命和病毒之间划出了一条模糊的界线。
与传统生命相比,它确实具备细胞结构,尽管高度简化,但这足以让它和病毒划清界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而须久名古菌有,它还能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和信使RNA合成蛋白质,这是许多生命活动的基石。
然而,它又和传统生命大不相同,普通细胞拥有完整的代谢系统,能独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支持生长、繁殖等复杂过程,而须久名古菌几乎丧失了这些能力,完全依靠宿主提供“食宿”。
另一方面,它和病毒也有相似之处,都对宿主高度依赖,病毒离开宿主就会进入休眠,须久名古菌也不例外,但病毒没有核糖体,必须“借用”宿主的设备,而须久名古菌却能自己搞定蛋白质合成。
这种两边都不靠的特性,让它成了生物分类中的“尴尬分子”,既然它既不像传统生命,也不属于病毒,那生命的定义是否应该调整?
重新定义生命
须久名古菌的发现,直接挑战了我们关于“生命”的固有观念。
传统上,生命被定义为能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响应刺激并适应环境的实体,但须久名古菌几乎不碰新陈代谢,却依然能复制和增殖——这算不算生命?它的存在提示我们,生命的门槛可能比想象中更低。
或许,生命的本质不在于功能的齐全,而在于能否维持信息传递和延续。从进化角度看,当其他生物朝着复杂化方向发展时,须久名古菌却选择了一条“精简之路”,通过舍弃非核心基因来适应寄生生活,这种策略虽然让它失去独立性,却也在特定环境中找到了生存之道。
而这正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奇妙,生命不只有一种形态,极简也是一种智慧,科学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打破认知边界,每一次发现都让我们更接近真理。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地球上的未知生物可能远超预期,尤其是在海洋等极端环境中,或许还隐藏着更多类似须久名古菌的“极简生命”,等待人类去发掘。
须久名古菌的发现,不仅刷新了生命极简的纪录,更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定义与边界,它用极小的基因组和高度依赖的生存方式证明,生命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
生命世界充满无限可能,我们应当以敬畏和好奇之心面对自然,持续探索,不断学习。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或许还会有更多类似须久名古菌的奇迹被发现,进一步丰富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