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不想一国两制,那就一国一制!”中国台湾的马英九表示,台湾不拒绝两岸统一,但是要用和平民主的方式,然而上面对两岸严峻局面,中国从来不会放弃使用武力,而如今台湾早已没有筹码“谈和平”。   (信息来源:中华网军事——不要一国两制那就一国一制,王毅把话挑明,马英九称或将“武统”)   台海长达数十年的 “模糊地带”正在消失,“一国一制”警告、王毅的“中国台湾省”定调,无不昭示着:那片允许“各自表述”的中间地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萎缩。   一个由硬性选择和清晰摊牌构建的新时代已不可逆转地到来,无论你身在何方,都必须面对这扑面而来的清晰未来,并做出你的选择。   北京正用外交和法律的组合拳,系统性地清除国际上对台湾地位的任何模糊认知,彻底关上了各说各话那扇窗。   王毅外长在3月两会上的强硬表态,其实是把1971年联合国2758号决议这些历史文件又拿了出来,强调这就是法理事实。   与此同时,卢沙野直接把台湾当局定义成“叛乱政权”,更是从话语上把问题内部化了,等于是在告诉外界这是我们自己家的事,外人别插手。   这种愈发清晰的表态,跟马英九卸任后提出 “和平民主统一”,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应通过协商而非冲突解决问题”已经有显著区别,不再容忍含糊不清。   马英九的主张本质上是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务实回应。然而在民进党持续推动 “台独”、外部势力干涉加剧的背景下,大陆必须通过强硬手段遏制分裂行径。   如果说话语上的清晰化是主动出击,那经济上的高度捆绑,就是一种被动但更有劲的“去模糊化”力量。不管政坛风云再怎么变化,台湾经济和大陆越绑越深的事实,正在把“独立”这条路的现实基础给一点点掏空。   台湾的经济命脉,不管是高科技的电子产品,还是老百姓吃的农产品,最大的买家始终是大陆。这根“经济脐带”就造成了某些政客们在台上喊着对抗,经济现实却在台下把双方拽得越来越近。   这种矛盾,那些常年在两岸跑的台商感受最深。他们最懂和平的好处,也最怕起风浪,他们喊着要务实、要理性,其实就是对这种矛盾的直接反应。 赖清德延续的对抗路线,跟老百姓要吃饭、要过好日子的基本需求,摆明了是冲突的。而美国这些外部势力的支持,嘴上说得再好听,也解决不了台湾人最根本的饭碗问题,典型的“远水解不了近渴”。   这种经济现实,正逼着岛内的人们在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和实实在在的生计之间做出更清楚的权衡。   台海“去模糊化”的最后一块拼图在军事上。解放军越来越频繁和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已经不是以前那种“潜在威慑”了,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展现“区域拒止”能力。   它划下了一道实体红线,谁想来试探,都得掂量一下那个清晰可见的后果。解放军的围岛军演和“鲲龙”两栖飞机这种新装备的部署,早就不是象征性的姿态,而是对封锁和作战能力展现。   军事演习的常态化就是对“台独”路线最直接的回应,这么做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把外部势力干预的成本和风险拉到最高,从物理上挤压他们介入的空间。   这种军事上的“亮牌”通向一个结论:和平解决问题的机会窗口,不会永远开着。   它逼着岛内各方势力看清楚,大陆的战略耐心不是无限的,当和平统一的善意被一再拒绝,剩下的选项就没什么好模糊的了。   从话语、经济到军事,台海的“战略模糊”时代正在不可逆转地结束。大陆不断增长的实力,让它有了定义规则、消除模糊的能力和底气。   统一作为民族复兴的目标不会变,变的只是实现它的路径。   “一国两制”这个方案的弹性本来就建立在双方无言的默契上。当这片地带被现实填满,剩下的选项,就真像警告的那样,非此即彼了。未来不再是拖延和等待,而是选择和面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