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π:抗战时期的年轻人只会喊口号?

提起抗战时期的年轻人,总有人将其简化成“喊口号”“搞宣传”的模糊群像,他们真的这样吗?

青春山东联合观察者网共同打造“真相π”栏目,通过客观史料、历史影像、真实数据,以多维视角还原历史本真。

本期,我们聚焦《抗战时期的年轻人只会喊口号?》,一起揭开被岁月模糊的抗战青春力量,看一群把“家国”刻进骨血的年轻人,如何在抗日救亡中冲锋陷阵,展现出不怕牺牲、浴血斗争的精神风貌。

提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年轻人,有些人觉得他们是“被动等待”的群体,缺乏理性,不过是“只会喊口号的学生”。这些认知都过于片面,实际上,青年人以“主力军”的身份深度参与了抗日战争,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9年,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会上指出,青年在中国革命中“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的确如此,自“五四运动”发端,青年便展现出敢于冲破旧世界格局、开创新世界秩序的先锋特质。抗战时期,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青年群体更是勇立潮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在东北地区强化殖民统治的同时,一步步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领导下,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真相π:抗战时期的年轻人只会喊口号?

“一二·九”运动

11日开始,天津、保定、太原、杭州、上海、武汉、成都、重庆、广州等城市先后爆发学生爱国运动,许多地方的工人也进行罢工,后逐步发展成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毛泽东评价“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1937年“七七事变”后,伴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广大爱国青年纷纷奔赴战场,汇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之中。在广袤乡村,变工队、互助组将生产与抗战支前结合起来,比如,在华北、华中地区农村,许多青年农民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武器,参加民兵队、担架队等组织,成为游击先锋和支前模范。

“全国民兵英雄”山东海阳女民兵孙玉敏就是其中的典型,她在作战时既勇敢沉着,又机警灵活,1945年5月27日,500多名日伪军进入盆子山区扫荡,她提着土枪,靠着巧妙的冷枪战术,在山林间同敌人周旋,把30多名日伪军引进民兵布雷区,炸得敌人粉身碎骨,电影《地雷战》中的“玉兰姑娘”就是以孙玉敏等人为原型演绎的。

青年人投入救亡运动是勇敢而忘我的,数据显示,从抗战开始到1940年上半年,在华北和各战区,有几十万名青年参加了军队,这些青年成了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兵源。

1943年春,日本侵略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新四军第三师7旅19团2营4连在刘老庄被日伪军重重包围。敌军兵力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战斗的最后关头,敌军集中火力猛攻,4连弹尽粮绝,退路也早已被切断,没有援军。

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铁锹砍,双手,甚至牙齿都是武器。最终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4连82位年轻人,无一投降,无一生还,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那些年,中国大地上还出现了“上延安”这一大政治景观,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怀着抗日救国热情,奔赴陕北参加革命。

真相π:抗战时期的年轻人只会喊口号?

爱国青年奔赴陕北

1938年秋,诗人何其芳从大后方重庆来到延安,他在《我歌唱延安》中写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

资料显示,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就有2288人,抗战后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超4万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占到71%。比如,冼星海、邹韬奋、丁玲、艾青等艺术家、作家、学者,张学良的弟弟张学诗、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等爱国军人,还有不远万里归国抗日的爱国华侨青年。

当时,在贫瘠的陕甘宁边区,在延安的山沟沟里,中国共产党办起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军事学院、马列学院等20余所窑洞大学,青年人在延安学习政治、军事知识,经过严格学习培训后开赴前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其实,战争之初,几乎没有人看好中国。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其中的根源,“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但他也发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抗日战争形成了一切爱国力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新局面。其中,各种青年组织成为动员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强有力路径之一,比如大家比较熟知的,民先队、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

当然,在快速变化的形势下,没有一成不变的组织形式,而新形式的出现总是在斗争中应运而生。193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通过共青团号召广大青年:“把反日救国运动扩大起来!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军队中去!”

12月底,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成立了平津学生联合会,约500名学生组成“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奔赴广大的河北农村和城市宣传抗日,唤起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各类青年抗日武装、青年抗日组织广泛建立并迅速发展壮大,不仅为青年的抗日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还为青年的抗日救亡运动指明了方向。比如,1938年,日寇侵占胶东,17岁的任常伦在老家黄县(今龙口市)加入胶东抗日自卫团,19岁参加八路军,随部队转战胶东,参加大小战斗120余次,缴获的枪支足足可以装备一个排。

1944年,长沙堡战斗打响,他主动请战,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与日军展开激烈白刃战,奋勇杀敌,直至不幸牺牲,年仅23岁。同年,胶东军区将他生前所在的连命名为“任常伦连”。今年九三阅兵场上,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中,“任常伦连”的战旗和其他战旗一起迎风飘扬,承载着历史的荣光,激励着后来人勇往直前。

真相π:抗战时期的年轻人只会喊口号?

任常伦连战旗

历史证明,当民族危亡之时,中国青年从未退缩,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如今,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青春”的内核从未改变。中华民族要走向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我们青年人迸发出最大的热情,用我们最大的力气和能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奉献力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