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初的目标单纯而明确,那便是学习长生之术,这其实也映射出古人最朴素的愿望——渴望长生。然而,“长生”终究是一种美好的虚构,于是人们退而求其次,转而追求养生之道,期望借此实现健康长寿。
在传统养生领域,中医文化堪称典范。中医文化认为,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所处地域环境等存在差异,所选用的养生之物也应有所不同。
有一种养生之物,备受古人推崇。古人赞其“纯阳而升,气雄横行”,更誉其有“通天彻地”之功。它便是沉香,瑞香科乔木白木香含有树脂的木材,多生长于南方。沉香多取自这种树的木心,放入水中会下沉,且散发着独特香气,故而得名。此外,它还有蜜香、沉水香、白木香、女儿香等诸多别称。
历史上,沉香用于养生的记载由来已久。最早详细记载沉香的是汉末的《别录》,或许很多人对这本书并不熟悉,但它在中医文化中地位极高。书中将沉香列为“上品”,并提及其“微温,主风水毒肿,去恶气”的特性。
《日华子本草》也提到沉香“调中,补五脏,益精温阳,暖腰膝,去邪气”;《本草经疏》中记载:“凡邪恶之气中人必从口鼻而入,口鼻为阳明之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入,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矣,沉香主冷气、逆气,气郁气结,殊为要物。”
《景岳全书》称“沉香,纯阳而升,气雄横行,故有通天彻地之功,且能温养脏腑”;《本草通玄》则说“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
现代对沉香的认知可概括为十二个字:“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基于这些功效,沉香在养生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温胃散寒
沉香辛散温通,温而不燥,行而不泄,具有出色的行气散寒之效,尤其适合寒凝气滞的亚健康人群。
若脾胃气弱,伴有寒气,脏腑积冷,气机失调,可将沉香与官桂、高良姜、丁香、木香、吴茱萸、人参、白术以及茯苓搭配使用,此组合名为“沉香温胃”。
若脾胃虚寒,出现肚子冷痛、腹中雷鸣、手脚发凉、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养生时可用沉香与干姜、高良姜、肉桂搭配,再加入以毒攻毒的附子、川乌,此组合名为“沉香桂附”。简单的方法则是将沉香与肉桂等份使用,泡水饮用也有一定作用。
二、止逆
沉香辛温散寒、降气,善于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若寒邪犯胃,胃中上返清水,可将沉香与橘皮、胡椒、荜澄茄、枳实一起煮水饮用。
若脾胃虚寒,经常呕吐且久不痊愈,《本草纲目》中记载可用沉香与丁香、白豆蔻、紫苏搭配,打碎成末,用柿蒂煮水的汤冲服。
三、温肾纳气、降气平喘
沉香的另一特点是“沉降下行”,既能温肾纳气,又能降逆平喘。中医文化认为,肺主呼吸,肾主纳气,“纳气”即维持呼吸的深度,保障身体健康。
若下元虚冷,肾不纳气而出现虚喘症状,常用沉香与暖下元、提升肾阳的附子、肉桂、补骨脂搭配;若平时痰盛咳喘,表现为“上实下虚”,即上部痰多,下部因亚健康日久而虚,常用沉香与苏子、前胡、厚朴、陈皮、半夏等一同化痰止嗽、降气平喘。
若脾肾两脏虚弱日久,水湿停聚,向上影响肺,出现嗽而气短、肚子胀满、小便不利等症状,可将沉香与乌药、茯苓、陈皮、泽泻、香附以及麝香一起打碎成末,用蜂蜜调和服用。
若因七情所伤,出现上气喘息、心情抑郁、食欲不振等症状,可用沉香与人参、槟榔、乌药搭配;若胸中有热痰,难以咳出,可用沉香与黄连、竹沥、半夏以及木香搭配,需注意,此方法中的半夏是以毒攻毒之物。
四、理气通噎
沉香辛香温通,适合噎膈之人,具有理气通噎、宽中进食之功。例如,将沉香与白术、茯苓、陈皮、青皮、大腹皮、枳壳、紫苏搭配,适合“五噎五膈”之人,这类人胸中久寒,诸气因寒而凝聚,气上逆如噎,且结气阻碍消化。
若脾胃久冷而气噎,肚子胀满,食欲不振、脸色发黄,可将沉香与丁香、木香、槟榔、肉豆蔻以及大黄搭配养生。
沉香有两种常见用法,一是煮水饮用,用量为1至5克;二是打碎成末使用,用量以0.5至1.5克为宜,使用时需看清小数点位置,避免出错。煮沉香时,一般先放入其他药材,待水开后再放入沉香。
此外,由于沉香辛温的特性,心虚火旺(即心有虚火)之人不适合用沉香养生;因其降气的特点,适合气逆(气过度上升)之人养生;反之,若气虚下陷(气过度向下或不能升起),则不适合用沉香养生。
养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健康,虽然世上没有“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但合理的养生能让我们尽可能地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然而,养生也需讲究合理,就像沉香,有人适合用它养生,能强身健体;有人却不适合,这一点在文中都有明确说明。#中医养生##驱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