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风,好像格外不一样。尤其是在我们这种小地方,感受特别明显。以前中秋国庆,城里那几家最大的烟酒店,门口的车能堵半条街,老板忙得脚不沾地,嗓子都喊哑了。可今年呢,我路过好几次,都看见老板们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有一搭没一搭地跟邻居聊天,店里头冷清得能听见苍蝇飞。
这场景,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萧条。都说经济大环境不好,可怪就怪在,这冷,只是线下的冷。手机里头,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我那刚上班的侄子,半夜三更跟朋友撸串,手机上点个单,半小时不到,几瓶冰镇啤酒、一瓶待客的白酒,就由一个外卖小哥风风火火地送上门了。他说,现在谁还去店里买啊,麻烦。
“麻烦”两个字,轻飘飘的,却像一把重锤,砸在了传统生意的命门上。这背后,是一个听着挺时髦的词儿——“即时零售”。
说白了,就是外卖模式的无限扩张。以前我们以为外卖就是送个饭,后来发现它能送药、送菜、送鲜花、送万物。现在,轮到酒了。美团、京东、淘宝,这些互联网的巨头,就像嗅觉灵敏的鲨鱼,闻到了这片水域里的血腥味,一拥而上。它们挥舞着资本和流量的大棒,轻而易举地就划开了一个新战场。你看那些数据,什么节前销量暴涨八倍,什么20小时成交额翻90多倍,听着都跟神话似的。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1499的飞天茅台,以前得托关系、拼手速,现在在美团上偶尔也能刷到,虽然也是秒没,但感觉那个世界离自己近了一步。
这就像一场典型的“降维打击”。传统的烟酒店,玩的是地理位置、是人情世故、是信息不对称。一家店,辐射周围几公里,靠的是街坊邻居的熟脸和几十年攒下的信誉。可互联网一来,时空的概念被打破了。你的店开在黄金地段,也比不过人家APP里一个精准的推送。你的价格再公道,也顶不住平台动辄上亿的“补贴”轰炸。
我有个朋友,就是开烟酒店的。前两年还风生水起,今年整天唉声叹气。他说,现在不做线上就是等死,做了线上,就是找死。这话听着极端,但理儿就是这么个理儿。加入平台吧,订单是多了,每天都有骑手进进出出,看着挺热闹。可平台要抽成,各种活动要你配合降价,一瓶酒忙活半天,最后到手里的利润,比纸还薄。而且,你根本不知道平台的规则是怎么玩的,今天给你推点流量,明天可能就把你打入冷宫。你辛辛苦苦服务好的客户,最后都成了平台的用户,跟你半毛钱关系没有。说难听点,你从一个老板,活活干成了一个给平台打工的“前置仓管理员”兼“打包工”。
更要命的是价格。互联网最擅长的就是用价格战来清洗市场。618的时候,一款挺有名的白酒,出厂价四百多,经销商进货价更高,可平台算上各种补贴,能卖到三百六七。这让那些规规矩矩进货的经销商怎么活?他们手里压着成百上千万的货,眼睁睁看着线上的价格比自己的进货价还低。这不是卖酒,这是在要他们的命。啤酒行业几年前就经历过这种惨烈的厮杀,最后闹到厂家和经销商集体抵制平台,才算暂时消停。现在,这把火烧到了白酒身上。
那些高高在上的大酒厂,一开始也是看不上这种“小打小闹”的。他们习惯了层层分销、开经销商大会的传统模式,觉得这才是正统。可现在,连茅台这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都坐不住了。自家的“i茅台”APP也搞起了即时配送,各种主打产品纷纷上线各大平台。为什么?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喝酒的人变了,喝酒的场景也变了。
过去喝酒,是大事。要么是逢年过节,要么是红白喜事,都是计划性消费,得提前准备。现在呢,喝酒越来越日常化、随意化。下班回家,想自己喝两口;朋友突然到访,得有酒助兴;看球赛、打游戏,也想来点微醺的感觉。这种“马上就要”的需求,等不了第二天的快递。年轻人更是如此,他们是在外卖和网购中长大的一代,消费习惯早已被重塑。你不去线上找他们,他们就永远不会认识你。
所以,你看,这不是简单的渠道之争,这是一场关于消费习惯、关于用户心智的争夺战。即时零售的出现,不是意外,而是必然。它像一条鲶鱼,搅动了整个白酒行业这潭沉寂已久的深水。
当然,这事儿也不是没有破局的可能。对于那些被逼到墙角的烟酒店老板来说,与其抱怨,不如换个活法。过去你是坐商,等客上门;现在你得把自己变成一个服务商,一个能提供稳定、快速履约服务的节点。你的价值不再是信息差,而是你离消费者最近的“最后一公里”。
而对于平台和酒厂来说,这种杀鸡取卵式的价格战也长久不了。搞乱了价格体系,伤害了经销商,最终也会反噬到品牌自身。如何建立一个平台、酒厂、经销商都能活下去,而且能活得不错的生态,才是这盘棋最终的胜负手。
说到底,商业世界里,从来没有永恒的壁垒,只有不断的变化。就像手里拿着一张旧地图,是永远找不到新大陆的。这风已经刮起来了,是迎风而上,还是被吹得七零八落,就看各自的本事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