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掌]西方人引以为傲的刀叉,竟是5000年前中国人用过的东西?这不是段子,考古证实,在青海宗日遗址,古人就已使用骨制刀叉餐具,比欧洲同类餐具早了数千年。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然而仅仅几千年后,这些餐具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消失了,筷子反而成了主流。

中国的刀叉为何被筷子取代?西方又为何将我们淘汰的餐具用到今天?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我们用刀叉的时候, 欧洲人还在徒手抓饭

可能不少人都听过一句话,西方人如今引以为傲的刀叉,其实是我们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这话听着提气,也基本属实。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在上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在青海的宗日遗址挖出了不少宝贝,其中一把骨头做的餐叉,距今已有五千年了,那会儿欧洲大部分地方还在茹毛饮血呢。不光是餐叉,配套的骨刀、骨勺也接二连三地被发现。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这可不是偶然,分明告诉我们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中华大地上曾流行着一套完整的“西餐”餐具。

然而有趣的事情来了,这套看起来相当“先进”的工具,并没有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传承下来,大概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似乎做出了一个集体决定,告别刀叉,转而使用筷子。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到了商朝,墓葬里已经有精美的青铜筷子出土,而刀叉作为餐具则渐渐从饭桌上隐身了,它们去了哪里?刀,回归了它最原始的本职切割,只不过这个动作挪到了后厨,至于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历史的餐桌上没了踪影。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当刀叉在中国饭桌上悄然退场时,它在遥远的西方,开启了一段截然不同的旅程。最初,就算古希腊、古罗马的贵族也以徒手抓取食物为荣,觉得那才是对“神赐食物”的最高敬意。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刀叉真正登上大雅之堂,要晚得多,普遍的说法是公元10世纪左右的拜占庭帝国是欧洲刀叉文化的摇篮,一位远嫁到威尼斯的公主,把这种“新潮”又“矫情”的餐具带去了意大利。

起初这东西被看作奢侈品,甚至被质疑为“娘娘腔”,连教士都批评是对上帝的“不敬”,但很快,它就在上流社会风靡开来。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为什么?因为欧洲的饮食文化,特别是贵族阶层的,始终围绕着大块肉食展开,想想中世纪那些大场面的宴会,整只烤猪、大块熏肉被隆重抬上桌,在这种场景下,一把锐利的刀用来分解,一把叉子用来固定肉块并送入口中,显得尤为必要和体面。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刀叉不仅是餐具,更是身份的标志,它清楚地划出了阶层,只有贵族才有能力在餐桌上亲手分割大块的肉,而那些只能吃别人分好的、甚至只够得上糊糊的平民,就没有这样的“待遇”。

所以,刀叉在西方的普及,是与他们“大块肉食”的饮食结构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连的,它解决的是如何在餐桌上,优雅且有身份地处理大块食物的问题。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筷子为什么成了中国人的“掌中宝”

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何反其道而行之?答案同样藏在我们的食物里,中国很早就步入了农耕文明,我们的饮食重心渐渐从打猎得来的大块肉,转向了小米、水稻、小麦等各种谷物。

伴随这一转变,烹饪技术也跟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发明了炒、爆、熘、煮、炖等各种精妙的烹饪手法,把食物处理得更加细致入微。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食物在被端上餐桌之前,就已经在厨房里被处理成了适合入口的大小,无论是切成薄片的肉丝,切成小丁的蔬菜,还是煮得恰到好处的面条,所有“分割”的工作,都在后厨完成了。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庖丁解牛”的故事,说的就是厨师出神入化的切割艺术,那是在后厨发生的事,而不是食客的任务,当一盘盘早已切好的菜肴和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饭、面条被端上桌时,笨重的刀叉自然就显得多余了。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刀失去了用武之地,而叉子呢,面对粒粒分明的米饭会感到无从下手,夹取那些细小的菜叶,也远不如两根灵巧的小棍子来得顺手,于是筷子应运而生。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它简单、高效,几乎能搞定中餐里的所有食物形态,能夹、能挑、能拨、能拌,这背后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饮食哲学,食物的准备工作在厨房完成,饭桌就成了纯粹享用美食、畅快交流的场所。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用筷子或刀叉是一种适应,而非高下

刀叉与筷子的分野,看起来只是工具不同,但再往深了看却是两种文明在生活逻辑上的悄然选择。西方文明的逻辑,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餐桌上的个体主义”,食物以“份”为单位,每个人有自己的盘子,用自己的刀叉处理自己那一份食物。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这种分餐制,天然地强调了个体的独立与边界感,你的牛排是你的,我的沙拉是我的,界限分明,久而久之,这种习惯或多或少也融入了他们的文化心理,更强调个人权利、私人财产和独立人格。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而中国的逻辑则是“饭桌上的集体主义”,一个大家庭,或是三五好友,团团围坐,桌上的菜是大家共享的。厨房完成了“分”的工作(把食材切好),而餐桌上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合”的精神(大家共同分享)。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筷子在这个场景里就像一种媒介,它不仅连接着个体与盘中的美味,更连接着同桌的彼此,这种共食的传统,深深滋养了我们注重家庭、强调和谐、讲究人情的文化基因,你来我往地夹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分享食物,它更是心与心之间、情感与关怀的传递。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所以,这并非是哪种餐具比哪种“更先进”的问题,而是一个“更适应”的问题,刀叉完美地适应了以大块肉食和分餐为核心的西方饮食文化,而筷子则完美地适应了以谷物主食和合餐为核心的中华饮食文化。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我们的祖先选择筷子,并非因为它“更优越”而淘汰了刀叉,而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烹饪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得筷子成为了当时最合适、最便捷的工具,这恰恰是“祖宗严选”的智慧所在,不是盲目追捧,而是择其所需,选择最契合自身脉络的。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餐桌上既有筷子,也有刀叉,我们吃西餐时自然地拿起刀叉,许多外国人也兴致勃勃地学习使用筷子。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下一次,当你拿起筷子,也许你会感觉,那两根再简单不过的木条或竹条里,不只有几千年的烟火气,更藏着一种独特的、专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智慧和秩序。

信息来源

美: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在用他们淘汰四千年的老东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