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观新闻报道,7月11日,美国国务院启动大规模裁员,首批1350人收到解雇通知。同日,国务卿鲁比奥在东盟外长会期间与中国外长举行会晤,引发外界对中美关系及特朗普访华前景的关注。
这场被视作特朗普第二任期内中美外长首次线下互动的会面,一开始就呈现出微妙氛围。中国外长明确强调,既然会晤就要认真严肃,需对两国人民、世界和历史负责,这番表态被外媒解读为给会谈定下严格基调。整个交流过程中,中美双方虽称对话“积极且有建设性”,但未公布任何实质性协议或共识内容。与中国外长的沉稳坚定形成对比,鲁比奥被观察到频繁转动手中钢笔、多次吞咽口水,这些细节被岛内媒体指出暴露其紧张情绪,显示出在会谈节奏把控上的被动。
特朗普(资料图)
会谈结束后,鲁比奥主动对外透露,中美最高层“很可能”在年内会面。但耐人寻味的是,中方发布的会谈通稿中,完全没有提及这一内容。这种信息释放的不对等,让外界对鲁比奥言论的可信度产生怀疑。有分析认为,这或许是鲁比奥为挽回会谈中略显尴尬的局面而采取的策略,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在中美外交互动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信息对称性,难以准确传递双方的真实意向。
此次裁员行动的背后,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7月8日的一项关键裁决,该裁决撤销了下级法院的命令,允许特朗普政府推进削减联邦劳动力和解散联邦机构的计划。白宫将此视为“决定性胜利”,随后美国国务院迅速行动,于7月11日发出首批解雇通知。根据计划,美国务院将整合或撤销超过300个办公室,预计最终削减约15%的员工,首批解雇对象包括1107名公务员和246名外事人员,合计1350人,后续还将有大约1700人面临裁员。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表示,此次裁员是为了让机构更符合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议程,声称过去15年国务院的规模和开支大幅上涨,重组很有必要。但对于身为国务卿的鲁比奥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一直以来,他与特朗普的关系并非十分紧密,甚至有被边缘化的迹象,且长期处于中国的制裁名单上,在中美事务中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如今自己掌管的部门大规模裁员,进一步削弱了他在政府中的影响力,其政治地位岌岌可危。
鲁比奥(资料图)
近期,关于特朗普可能访华的消息引发广泛讨论。有媒体报道称,日本媒体曾披露特朗普有意率数十名CEO访华谈大生意,还有传闻提及他可能参加9·3大阅兵。从时间点来看,8月底到9月初的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相关活动,以及10月下旬到11月初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等,都被视为可能的访华时机。但每种时机都面临不同的挑战,比如国内政治压力、与其他外交安排的协调等,使得访华行程充满不确定性。
中美之间存在诸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贸领域的芯片解封、稀土供应,以及台湾问题等,都将是影响特朗普访华的重要因素。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坚定明确,多次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美国停止支持“台独”。在经贸方面,双方虽有合作意愿,但在具体利益分配上存在分歧。中方始终坚持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这意味着美国若想推动访华进程,需在这些核心议题上展现出足够的诚意和务实态度。
不仅在与中国的外交互动中表现不佳,鲁比奥在国内也面临压力。此前在国会参议院听证会上,他为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辩护时,遭到民主党参议员的严厉批评。有人指责他放弃共同价值观,对其担任国务卿后的表现表示“失望”和“后悔”,甚至有议员直言后悔投票支持他上任。两党在对外援助、移民政策等问题上的分歧,让鲁比奥处于风口浪尖,其政策主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受到广泛质疑。
鲁比奥长期持对华强硬立场,但从此次与中国外长的会面以及国务院裁员事件来看,这种策略并未为他带来优势。中国外交部多次就其涉华言论提出严正交涉,指出其充斥冷战思维、散布谎言谬论。在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的当下,一味强硬不仅难以推动问题解决,反而可能加剧双方的对立。而他在政府中的边缘地位和部门权力的削弱,更让其对华政策的执行陷入困境,角色定位愈发尴尬。
鲁比奥(资料图)
当前,美国国务院的裁员行动仍在推进,鲁比奥的国务卿之路充满挑战,中美关系也处于关键的调适期。特朗普访华能否成行,不仅取决于两国在核心议题上的磋商进展,也与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和外交团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下,这场围绕访华、裁员和外交交锋的博弈,正深刻展现出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未来走向如何,仍需持续观察两国在各个层面的互动与决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