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零下71度如何生活?当地女性直言:最怕解决生理问题

在地球上,能找到比北极圈还冷的地方不多,而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奥伊米亚康村就是其中之一。这地方冬天能冷到零下71.2度,啥概念?吐口唾沫出去,落地就成冰珠子了。可就是这么个地方,还有500多号人住着,几百年来都没挪窝。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尤其是村里的女性,直言最怕的就是解决生理问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在这种极寒环境下,人们咋生活,特别是女性面对的那些难题。

奥伊米亚康村在哪儿?它坐落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因迪吉尔卡河上游,北纬63°16'。别看它不在北极圈里,但冷得让人怀疑人生。咋回事呢?因为这村子地形特别,被三座大山围着,活脱脱一个“冷阱”。暖空气进不来,冷空气跑不出去,冬天就特别长,能有九个月。11月到次年2月,太阳基本不露脸,气温常年在零下55到60度,最低纪录是零下71.2度,冻得北极熊都得哆嗦。

西伯利亚零下71度如何生活?当地女性直言:最怕解决生理问题

村里住着500多人,大部分是雅库特人,他们祖上是游牧民族,靠放牧驯鹿过日子。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把这里定为居民点,村子才有了点模样,建了学校、诊所啥的。但生活条件还是硬核得很,现代人去了估计一天都扛不住。

在零下71度的地儿,房子可不能随便搭。奥伊米亚康的房子都是“高脚屋”,啥意思呢?就是用木桩把房子撑起来,离地面一米多高。为啥这么干?因为地下是永久冻土层,房子要是直接盖在地面上,屋里的热气会把冻土融化,房子就得歪。所以架高了,底下留出空隙,冷空气在下面跑,冻土就不会化。

房子墙壁厚得跟城墙似的,半米起步,窗户是双层玻璃,门是三层木头,缝隙里还塞着毛毡,防风效果拉满。屋里有个大炉子,烧煤或者劈柴,旁边有个温控装置,能把室内温度稳在18度左右。听着挺暖和,但对于常年在外头冻惯了的人来说,进屋都觉得热得慌。

西伯利亚零下71度如何生活?当地女性直言:最怕解决生理问题

在这种地方,种地是做梦。地冻得硬邦邦的,庄稼根本长不了。所以村民的主食就是肉,驯鹿肉和马肉最常见。每年夏末,他们会组团去800公里外的雅库茨克采购,雪地摩托、乌拉尔越野车齐上阵,拉回一堆物资,够吃一冬天的。

肉咋保存?直接扔户外冻着,零下40度,比冰箱还靠谱。鱼也一样,挂在屋檐下风干,冻得硬邦邦的,要吃的时候拿回屋里化冻。蔬菜水果就少得可怜,土豆、洋葱偶尔能吃到,但量不多。村民还喜欢喝驯鹿奶,营养高,还能暖身子。

在奥伊米亚康,交通工具得够硬核。冬天的主力是雪地摩托,村民开着摩托在雪地上跑,后面拖个雪橇,拉人拉货都行。传统的驯鹿雪橇也没淘汰,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坐着雪橇在雪地里滑,挺带劲。

西伯利亚零下71度如何生活?当地女性直言:最怕解决生理问题

村里还有乌拉尔越野车,经过防寒改装,发动机舱里有电加热装置,熄火了也能保持温度,随时能启动。不然在零下60度,车子一停就冻住,再发动就得靠运气了。

在这么冷的地方,生活里啥都是挑战。洗澡得在屋里烧热水,洗完赶紧擦干,不然水珠冻皮肤上跟冰碴子似的。洗衣服更费劲,衣服挂出去晾,立马冻成冰板,只能拿回屋里慢慢化。

小孩上学也辛苦,学校离家远的,冬天得住校,等天气“暖和”点才能回家。啥叫暖和?零下52度左右吧。学校有暖气,教室里还行,但上下学路上,孩子得裹得跟粽子似的,脸冻得通红。

西伯利亚零下71度如何生活?当地女性直言:最怕解决生理问题

医疗条件就别提了,村里就一个诊所,11张床,俩医生。遇上急病,只能靠直升机送去大城市,可冬天暴风雪一来,直升机也歇菜,救援窗口期短得可怜。所以村民都特注意身体,小病小痛靠自己扛。

说到生理问题,男的还凑合,女的真遭罪。村里的厕所都是户外的,木头搭的小屋,里面就是个坑。冬天上厕所跟受刑一样。女性出门前得全副武装,穿上厚厚的驯鹿皮衣,戴毛帽手套,围巾裹得只剩眼睛。

进了厕所,冷气往身上钻,座板上结着霜,坐下去冷得直哆嗦。排泄物落地就冻住,时间长了堆成冰山,村民得定期拿木刮刀清理,不然没法用。女性生理期更麻烦,卫生用品在极寒下容易冻硬,用起来特不方便。

西伯利亚零下71度如何生活?当地女性直言:最怕解决生理问题

为了少跑厕所,女性都控制喝水,每天不超过800毫升。可就算这样,还是得硬着头皮去。村里的女性常聚一块儿,聊咋穿衣服更暖和,咋快速解决生理问题,互相支招。这不仅实用,还能缓解点心理压力。

奥伊米亚康的人能在这活几百年,靠的是啥?适应和坚韧。他们从小就习惯寒冷,身体素质硬得很。村里人平均寿命能到85岁,这在极寒地区挺罕见。咋做到的?空气纯净,冰雪融水含矿物质多,再加上高蛋白饮食,身体底子好。

俄罗斯政府也给点照顾,搞了个“寒极津贴计划”,在能源、医疗行业干活的人能拿高薪,天然气公司的员工还能去黑海度假。这些政策让日子好过点。

西伯利亚零下71度如何生活?当地女性直言:最怕解决生理问题

这几年,奥伊米亚康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小村。旅游业起来了,每年冬天有3000多冒险者来体验极寒,住冰屋,泡寒极温泉。村里还搞“寒极节”,有驯鹿雪橇比赛、冰钓活动,热闹得很。

科研也来了,2023年中俄科考队在这建了个永久冻土监测站,用高科技研究气候变化。这给年轻人带来了工作机会,不用跑外头打工了。

政府还想改善基础设施,修路、建旅馆啥的,但冻土和暴风雪让工程慢得像乌龟。不过村里有了网络信号,年轻人能上网,把村里的生活发出去,全球都开始关注这地方。

西伯利亚零下71度如何生活?当地女性直言:最怕解决生理问题

奥伊米亚康的未来咋样?旅游和科研是新机会,能带来收入和活力。但气候变化也是个坎,冻土融化可能让房子地基不稳,交通和生活都得受影响。政府得平衡发展跟保护,既要让村民过好日子,又不能毁了这片独特的寒极环境。

奥伊米亚康的故事,是人类挑战自然的传奇。这里的村民用智慧和韧性,在零下71度的环境下活出了自己的节奏。尤其是女性,面对生理问题的难题,硬是咬牙挺过来了。你觉得在这种地方生活,啥最难?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