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一、当前中国房地产面临的严峻局面

  1. 市场表现低迷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态势,已从单一指标下滑演变为 “房价、成交、资金流” 的连锁式承压,形成相互叠加的负面循环,行业整体陷入寒冬期。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房价维度来看,持续下跌并非局部现象,而是呈现 “普跌 + 区域分化加剧” 的特征。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5 年上半年全国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同比下跌 2.3%,其中三四线城市跌幅达 3.8%,部分库存高企的城市甚至出现 “以价换量” 的恶性竞争。更关键的是,房价下跌已传导至二手房市场,全国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量持续攀升,“买方市场” 特征愈发明显,购房者 “买涨不买跌” 的心理进一步强化,陷入 “房价越跌越不敢买” 的恶性循环。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成交层面,市场活跃度降至近年低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1-7 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 8.7%,销售额同比下降 9.2%,且单月数据未见明显回暖 ——7 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仅微增 1.2%,远低于往年同期 “金七” 的季节性增长幅度。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凭借人口基数和需求支撑,成交跌幅相对可控,但三四线城市成交颓势更为突出,部分城市单月商品房成交套数不足千套,较 2021 年高峰期下降 60% 以上。成交低迷直接导致房地产企业 “去化回款” 这一核心资金来源大幅收缩,进一步加剧资金链压力。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资金流紧张则成为房企生存的最大挑战。一方面,销售回款下滑使得房企 “造血能力” 骤降;另一方面,融资渠道持续收紧。双重挤压下,房企资金链断裂风险集中爆发,2025 年已有 12 家规模房企陷入债务违约,涉及到期债务规模超 800 亿元,部分房企甚至因资金不足导致项目停工,进一步挫伤市场信心,形成 “成交低迷 — 资金紧张 — 项目停工 — 信心下滑 — 成交更低迷” 的闭环。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1. 银行与房地产企业的两难困境

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标、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金融机构,“嫌贫济富” 的放贷逻辑并非主观偏好,而是由其经营本质与市场化规则决定的,这种行为在房地产行业的不同周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当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房企的经营状况急转直下,银行的风险评估体系会立即触发 “防御机制”,“抽紧贷款” 成为必然选择。此时,房企销售回款大幅下滑,项目去化率从繁荣期的 80% 以上降至 50% 以下,部分项目甚至因资金不足陷入停工,原本作为贷款抵押的土地、在建工程等资产,其估值也随市场行情下跌而缩水,银行面临的 “坏账风险” 急剧上升。

出于 “控制不良贷款率” 的核心考核指标,银行会迅速调整对房企的信贷策略:在新增贷款方面,大幅压缩房地产开发贷额度,2025 年 1-7 月全国房企开发贷新增额同比下降 35%,部分中小银行甚至直接暂停房地产开发贷业务,将信贷资源转向制造业、绿色产业等风险更低的领域;在存量贷款方面,通过要求房企追加抵押资产、提高保证金比例、提前收回部分贷款等方式降低风险敞口。这种 “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的行为,虽符合银行自身的风险管控逻辑,却如同 “釜底抽薪”,进一步加剧了房企的资金链压力。

.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模式,从本质上看是 “金融驱动型” 模式,金融支持贯穿于房企拿地、开发、销售的全流程,堪称行业运转的 “命脉”,这种依赖程度远超其他行业。

从资金来源结构来看,房企对金融的依赖体现在多个维度:其一,银行开发贷是房企拿地和项目建设的核心资金来源,占房企总资金的 30% 左右。其二,预售资金监管账户本质是购房者按揭贷款的提前归集,占房企资金的 20%。其三,非标融资(信托、私募基金等)是补充资金来源,占比约 15%。在银行开发贷收紧时,房企会通过信托公司发行 “房地产信托计划”,或与私募基金合作设立 “房地产投资基金”,以更高的利率(通常在 8%-12%)获取资金,这部分融资虽成本较高,但能快速缓解资金压力。上述三类金融资金合计占比超 65%,而制造业企业的金融资金占比通常不足 30%,可见房地产对金融的依赖之深。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这种高度依赖决定了房企的生存与金融环境紧密绑定:在正常市场周期中,金融资金的持续注入能维持 “拿地 — 开发 — 销售 — 回款 — 再拿地” 的循环运转,房企可通过规模化扩张实现盈利增长;但一旦银行 “断贷”,无论市场需求是否存在,房企都会陷入 “暴雷” 危机。更关键的是,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困境已从 “个别企业问题” 演变为 “系统性风险”,即便部分房企仍有盈利项目,也会因行业整体信用收缩,面临银行 “一刀切” 的抽贷、断贷,陷入 “错杀式” 资金危机。

房地产与银行的深度绑定,使得风险传导呈现 “双向性”—— 房企暴雷会直接伤害银行,而银行的 “断贷” 行为又会加速房企暴雷,最终导致银行陷入 “贷与不贷都难” 的两难境地。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银行出于规避风险的 “断贷” 行为,不仅无法化解风险,反而会加速房企暴雷,引发更严重的连锁反应,最终让银行承受更大损失。以某头部房企为例,2025 年 3 月,该房企因销售回款下滑导致短期流动性紧张(存在 50 亿元到期债务),但仍有多个项目正常销售(月均回款约 8 亿元),若银行能提供 10 亿元流动性贷款,即可缓解危机。然而,多家合作银行不仅拒绝新增贷款,还要求提前偿还 150 亿元存量贷款,直接导致该房企资金链断裂,旗下 20 个项目停工,5000 余户购房者发起 “集体断供”,银行因此新增不良贷款 165 亿元(150 亿元开发贷 + 15 亿元按揭贷),远超原本可能产生的 50 亿元风险。

这种 “囚徒困境” 下,银行陷入两难:若继续放贷,可能因房企后续无法还款形成更多不良贷款;若停止放贷,房企必然暴雷,已发放的贷款将全部沦为不良,且还会引发按揭贷断供、社会稳定等衍生风险。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二、中国房地产未来走势的两种预测

1、无政策干预下的自然坠落趋势

若完全依靠市场自身调节,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干预,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态势将进一步恶化,最终形成 “行业崩盘 — 金融动荡 — 经济危机” 的连锁反应,其破坏力可能远超局部领域的调整。

在无政策托底的情况下,房价将进入 “加速下跌” 通道,且下跌范围从三四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蔓延,甚至部分一线城市的非核心区域也会出现明显降价。一方面,房企为缓解资金压力,将大规模采取 “以价换量” 策略,部分库存高企的房企可能将房价下调 20%-30%,而这种 “降价抛售” 会引发市场恐慌,导致购房者 “观望情绪” 进一步加剧。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与此同时,房企库存积压与资金断流将形成 “双重挤压”。预计 2025 年全年将有 20-30 家规模房企陷入债务违约,涉及到期债务规模超 1200 亿元,远超 2024 年的 800 亿元,其中不乏部分千亿级销售额的房企,行业 “洗牌” 将进入 “惨烈阶段”。

同时,房地产行业的危机绝非孤立事件,其风险将通过 “信贷、抵押、产业链” 三大渠道向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传导,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重现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部分特征。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金融体系风险来看,银行将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截至 2025 年 6 月末,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余额(开发贷 + 按揭贷)达 58.2 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 23.5%。若房企大规模暴雷,开发贷不良率将从当前的 2.8% 飙升至 5% 以上,按揭贷不良率也将突破 3%,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将增加 1.5 万亿元以上,不良贷款率可能升至 3.5%,远超监管设定的安全线。为应对不良率上升,银行需计提超 4000 亿元的贷款损失准备,这将直接导致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 15%-20%,部分中小银行甚至面临 “资不抵债” 的风险。此外,房地产信托、私募基金等非标融资领域也将出现大规模违约,涉及规模超 5000 亿元,进一步冲击金融市场信心。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宏观经济影响来看,房地产危机将通过 “投资、消费、就业” 三个维度拖累经济增长。投资端,2025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同比下降 10% 以上,拖累 GDP 增长约 0.8 个百分点,而房地产产业链(钢铁、水泥、家电、家具等)投资也将同步下滑,合计拖累 GDP 增长 1.5 个百分点以上。消费端,房企暴雷导致 “烂尾楼” 数量激增,购房者因 “房屋无法交付” 而减少其他消费支出,同时房价下跌引发的 “财富效应缩水”,将进一步抑制消费意愿,2025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可能降至 3% 以下。就业端,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链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 7000 万人,若行业收缩 30%,将导致超 2000 万人面临失业或收入下降,进一步削弱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这种 “投资下滑 — 消费疲软 — 就业恶化” 的恶性循环,陷入 “低增长、高风险” 的困境。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1. 政府出手干预后的可能走向

若国家在 2025 年下半年及时出台 “系统性、大规模” 的干预政策,参考 2008 年美国应对房地产危机的经验,结合中国制度优势,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企稳,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避免陷入全面危机。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房地产市场陷入崩溃,“两房”(房利美、房贷美)濒临破产,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全球金融动荡。美国政府采取 “精准救助、稳定流动性、阻断风险蔓延” 的策略,成功遏制危机扩散,其核心举措对中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一是对核心机构实施 “兜底保护” 。美国政府通过 “接管 + 注资” 方式拯救 “两房”,先后注入 1875 亿美元资金,明确 “不允许两房破产”,并将其纳入政府信用背书体系,避免这两家持有超 5 万亿美元房贷资产的机构倒闭,从而稳定房贷市场信心。同时,对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系统性重要银行,通过 “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 注入超 2000 亿美元资金,补充银行资本金,防止银行因流动性枯竭而倒闭。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二是大规模释放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 。美联储推出多轮 “量化宽松(QE)” 政策,通过购买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方式,向市场注入超 4 万亿美元流动性,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 0-0.25% 的历史低位,降低企业与居民的融资成本。同时,推出 “房贷 modification 计划”,允许购房者延长贷款期限、降低利率,甚至暂时暂停还本付息,减少居民断供现象,稳定按揭贷款市场。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三是阻断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 。美国政府通过 “汽车产业救助计划”“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 等,向受危机冲击严重的行业注入资金,避免房地产危机引发 “制造业倒闭潮”,同时通过减税、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刺激居民消费,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这些举措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在 2009 年逐步企稳,2010 年后开始缓慢复苏,避免了危机向全球范围的进一步扩散。

三、可能缓解房地产危机的重大举措

  1. 停止法拍房
  • 法拍房的负面影响:银行对法拍房通常会以低价快速拍卖回流资金,一旦低价法拍,房地产价格会以该成交价为衡量标准,即便多数房子仍坚持原价格或小幅折价,5 折法拍房的出现会使房地产价格降至 5 折,进而导致更多房主破产,加剧房价下跌。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 政策作用:停止法拍房可阻止房地产急剧下跌,美国政府曾采取此举措,中国若要阻止房价急剧下跌,也需首先停止法拍房,避免单套低价法拍房影响整个地区房价评价,防止房价暴跌预期蔓延。
  1. 推迟房贷还本付息
  • 具体措施:所有银行房贷向后推迟两年还本付息,例如原本 30 年房贷已还 10 年剩余 20 年,可从两年后再继续还本付息。
  • 多重益处:能基本清除居民断供现象,稳定房地产形势,避免连锁反应;经测算,此举每年可为房贷民众节省约 4 万亿还本付息费用,同时为居民增加 4 万亿可支配资金,这些资金可用于其他消费,为当前消费疲软的现象注入强心剂。因为许多家庭收入的 30% 甚至 50% 都用于偿还房贷,只有释放这部分资金,居民才有消费能力。
  • 金融配套:针对银行可能面临的问题,可采取政府在两年内贴息,后续居民再将这两年停止缴纳的利息付给银行的金融操作方式解决。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1. 国家收购存量商品房建立福利房供给体系
  • 背景:当前房地产公司面临房子建好后无人购买的困境,资金停滞,银行因贷款到期会要求房企还款,否则将其告上法庭导致房企破产暴雷,而难以强迫居民买房。
  • 具体操作:国家以成本价向已开发好但卖不出去的房地产公司收购房屋,用于建立福利房供给体系。因为建设福利房本身也需成本,收购现成房屋与自建成本相当。
  • 资金与周转平衡:国家可发行特别债,特别债每年需支付利息,福利房的租金虽低,但足以支持和平衡贷款成本(利率),实现周转。在该模式下,房地产公司虽无利润,但能解决生存和资金流问题,实现 “保命”,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四、房地产市场恢复的展望

国家若能出台上述几项重大举措,中国房地产有望保住,待整个经济恢复后,居民购房需求,尤其是改善房需求会逐步恢复。当前阶段,如何帮助房地产度过难关是核心问题,而房地产的最终发展走向,取决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我国作为执行力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具备较强的软着陆能力,有办法采取重大举措阻止和化解房地产风险。

中国房地产生死局与破局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