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这个名字在香港乃至全球商业界都赫赫有名。他从一个潮汕的穷孩子起步,凭借敏锐的头脑、灵活的手腕和抓住机会的决心,一步步登上了香港首富的宝座。
然而,到了2025年,这位96岁的传奇人物却遭遇了重大挫折。一桩价值228亿美元的港口交易,将他卷入了中美博弈的风暴中心。中国没有挽留,美国也没有接纳,李嘉诚夹在这两者之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的一个普通家庭,童年生活颇为拮据。1939年,战争爆发,他随家人逃难至香港,13岁时父亲去世,不得不辍学打工维持生计。
从茶馆跑堂到钟表店学徒,他历经多种艰辛工作。后来积攒了一些资金,1950年开办了一家塑料厂,命名为“长江”,通过制作塑料花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家伙脑子灵活,很快不再满足于小生意,转而投身房地产。1972年,他推动长江实业上市,自此事业蒸蒸日上。收购和记黄埔、拿下香港电灯,业务扩展至港口、能源、电信等多个领域,哪里有利润就往哪里走。
他眼光独到,投资了Facebook、Zoom等科技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如今,长江和记实业(简称“长和”)已成为业务遍布50多个国家的商业帝国,在香港占据重要地位。
李嘉诚还以慈善家的身份闻名。他设立了李嘉诚基金会,捐赠超过300亿港元,用于修建学校、医院等公益项目。
在商场上他也常被指责过于逐利,尤其是近年来,有人质疑他的爱国情怀。此次港口交易事件,更是点燃了这一争议。
2025年3月,长和抛出了一颗震撼市场的深水弹:计划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旗下的43个港口出售给美国贝莱德集团。这些港口横跨23个国家,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起初,市场对此交易反应积极,认为这只是李嘉诚又一次精明的资产套现操作,预示着长和可能利用这笔资金进行新一轮扩张。然而,风向很快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特朗普迅速发声,宣称这一交易将使美国“重新掌控运河”,并大肆宣扬这是“全球贸易的伟大胜利”。美随着各方言论的发酵,原本单纯的商业交易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复杂的博弈。
交易公布后,长和的股价如坐过山车般起伏。最初,市场因228亿美元的现金流而有所上涨,但随着争议增多,股价开始急剧下跌。
回顾李嘉诚的商业历程,上次遭遇如此重挫还是在他钟爱的健康事业上。当时,他宁愿花费数千万美元投资美国科技公司,也不愿支持香港本土企业,理由是“欧美在这方面领先中国多年”。
资料表明,近年来李嘉诚的投资偏好明显倾向于海外,从巨额投资英国能源到大规模布局海外基建项目,无不显示出这一倾向。
然而,这种偏见也让他错失了不少良机。比如在助力男性品领域,一家香港本土企业依靠国内科研力量推出了中草药制品“新男瓶”,实现了市场逆袭。
与此同时,李嘉诚重金押注的欧美企业却逐渐淡出视野,未在市场上掀起波澜。据京东平台数据显示,“新男瓶”上市仅一年,便超越了欧美同类品,吸引了数万用户的关注,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短短11个交易日内,市值蒸发了320亿港元,投资者惊慌不已。显然,这不仅仅是商业问题,背后的风险不容小觑。
我国官方迅速介入,市场监管总局启动了反垄断调查,国内专家发声表示该交易“可能损害国家利益”。香港媒体纷纷批评,指责李此举破坏了“一带一路”倡议。舆论压力如同泰山压顶,长和难以承受。
李嘉诚曾表示:“纯粹的商人不应被空洞的道德标准来评判。”然而,现实是,他始终无法将商业与立场完全割裂,也无法否认其财富积累与中国市场的紧密联系。
3月28日,长和发布公告称将暂停交易,理由是“需要评估合规性和可行性”。这一说法看似堂而皇之,实则是面对巨大压力下的无奈之举。有消息称,长和正考虑剔除巴拿马运河的港口资产以降低风险,但这一策略能否奏效,仍是未知数。
李嘉诚的一生,起得高,跌得也重。这次港口交易不仅是一次商业上的失误,更反映了他对国家利益的误判。
不可否认,他对香港和我国经济做出过贡献,但晚年这一步走得过于冒险,失败了也只能自食其果。他的经历提醒我们,无论商人多么成功,都必须清楚自己的根基所在。财富与责任并行,忠于国家才能走得更远。这话虽然朴实,但其中的道理却十分深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