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画像为何始终高悬天安门?1980年,意大利“女斗士”法拉奇访华,让现场温度骤降。“毛主席的画像还在那里,你们准备摘下来了吗?”她直盯着邓公。摄像师屏住呼吸,翻译也停下一秒。气氛里头有点微妙的悬念感。邓小平并没有丝毫停顿,他很直接,简单回应“永远不取。”语调平缓,表情很淡,仿佛没有多想。可围观的人却有点愣。这不是简单的外交试探,更像一记直球。为什么就是毛主席的画像要放在那?为什么不是邓公,甚至更换得频一点?天安门到底凭什么一成不变?!
翻旧账发现,天安门的城楼确实千百种脸都换过。1912年,袁世凯的画像先挂出去,也是权力象征。后来风头转给了孙中山,抗日战争期间城墙换成了蒋介石的笑脸。日伪时期倒也没闲着,白底黑字的“东亚新秩序”换了一轮又一轮。直到1949年,毛主席的身影站到了最中央。
北平和平解放那年,市面上都是新的表情。群众聚集在广场下,看着城楼中间悬着的毛主席像。在场的画家董希文和学生们,紧皱脸拍着心口,保质保量搞定了画。那种被风刮过的画布,风里大概也混进了兴奋和胆怯,腼腆和憧憬。一夜之间,楼下热闹了。那是他们理解的新时代,比嘴上说啥都真切!
毛主席的第一次亮相,群众很满意。解放军进城,童年跟大人一起去广场看画。照片只剩零星几张,气氛热烈、喇叭声里夹杂着小女孩的吵闹。1950年之后,城楼画像的变化开始频繁起来。周令钊、辛莽、张振仕、王国栋、葛小光,名字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城楼上这一幅画,不知换了多少朝代、多少观众,还真不止领导说了算。
其实毛主席画像的首次露面不是在开国那场盛典,而是在更早的庆祝活动。卢沟桥纪念日、城市大会,各路画像都曾被悬挂过。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九大巨头齐刷刷亮了一回,像开会签到一样。但那种群像很快被淘汰,单人突出、领袖独尊,才成了“大门之脸”。
开国大典的画像忙中有错,周令钊忙着赶工,连饭都是带着干粮草草吃。雨天画布起皱,晴天油料发黏;他太太陈若菊扶着木架看上去还有点担心。好不容易画完一张巨幅像,市长聂荣臻却瞪着毛主席的扣子看了老半天。他烦恼地说“这扣子敞开,正式场合不妥吧……”周令钊反应快,二次加固画笔给补上了。不然,群众会不会觉得太随意,领导的衣冠也得有个规矩?
可没人能想到,标签式的“人民的胜利”五个字还差点坏了事。国庆那天凌晨,周总理发现下面多了行字,说什么也要改掉。只留领袖形象,把宣传词淡出去,更像是那会儿决策者的审美。屋檐下脚手架摇晃,时间卡得紧,无声胜有声的画笔补救,众人其实都捏着一把汗!
1976年前,这幅画几乎年年换。从初登城楼起,群众就盯紧这些笔锋上的细节。军装要不要脱?帽子要不要摘?抬头、平视?还得看耳朵,露一只可不行,大家说偏听偏信,只有两只耳朵才代表有人在认真听人说话。说起来好像多嘴多舌、鸡蛋里挑骨头,但千百万老百姓抱着画册仰头望,城楼上的画像本就是天安门的气氛担当。
一些画家担惊受怕——像辛莽,画像刚挂一天群众又要求换掉。有人在画作前大声起哄“怎么只画了一只耳朵?”这种情节可能听着像段子,实际很难。群体想法变来变去,美术专家也头大,谁也猜不透下次毛主席眼神要往哪里看。
回归理性,总有解法。张振仕把五官描了个齐全,嘴角还上扬,让群体满意许多年。群众五一、国庆赶着进城看那幅脸,好像去庙里烧香。画像变成了某种仪式感,像国歌响起的另一个版本。最风趣的是,每年春节补色,工人师傅在架子上仔细抹颜料,围观路人竟能品出门道“今年比去年‘面善’。”
时间跨到了六十年代,王国栋动作更细。他专门为画像做了色彩加深处理,风吹日晒不怕掉色。这种实用主义倒是很中国,不求艺术上最高,但务必能挂得住。每逢新政变动、市面新气象,画像颜色也紧跟着时代气流走,群众怎么议论都不算多。
1980年,改革的一阵冷风刚吹来。外头的人看中国,最直观的印象还在那幅画上。“毛主席画像还在呀?”这才是真正刺痛外界敏感神经的切入口。法拉奇盯着画像心里想当然“天安门为啥不挂现任领导?”世界各国现任权力者都喜欢露脸,为什么中国却是这样?法理上讲,图片权威本不应固定,情绪上讲,谁能代替毛主席气场?就没人横亘其中?
但换个角度那幅画像真就该一直悬着?现代化浪潮下,传统和现实是该调整一下的?群众并未一致同意,有人认为继续悬挂是历史传承,也有人觉得社会应该进步,习惯应被打破。争议其实一直在城门下流动,只是声音并不高调。谁也说不明白是画重要、还是背后的故事重要。天安门变成了缩影,领袖画像成了某种时代情感的接点。
实际邓公那一句“永远不取”,既不是政治口号,也不是权谋设计。有时候疑问太多,不如翻个页,答案在历史长河里慢慢沉淀。毛主席画像的意义,远超一张画像,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几十年来每一个转型期的自我怀疑和坚持。
讽刺的是,群众有关主席画像的讨论,从没停止过。就像有些人执拗地认为天安门上哪天退掉了毛主席的画像,那么共和国的图腾也就消散了。其实换做别人,也一样会被时代推到了风口浪尖。
可不少年轻人现在却觉得不重要了,很多人已习以为常,出地铁看看全是拍照的游客。图片下面,风景和自拍融在一起,象征变成背景。时代是变化的,是有人在逐渐遗忘一些旧的精神。
邓公说得轻巧,可他心里是否也曾迟疑?看到老百姓偶尔抬头仰望天安门,汗水和眼泪仿佛都与这张画像有关。要是真摘下来,少了仪式感,国家认同感会少吧?也许不会。归根结底,历史给答案,大家心里自然都有一个判断标准。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从身份象征慢慢变成了精神纽带,又变成了只属于集体记忆的符号。七十多年了,一层层秋风吹过,雨水也打不散它的轮廓。围观群众散了,又聚。故事还在发生,但主角可能已经不在意别人聚不聚焦。
这幅画像挂在那里,是定力,也是习惯,更是好多无声的难题的答案。至于以后会不会换、怎样换,那得看谁在做决定,谁在注视。
像这样,历史总是在转弯时留下些让人意犹未尽的小尾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