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8日,中美双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正式启动新一轮贸易谈判,这是自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起关税战以来的第三轮贸易磋商。
据悉,此次谈判的重点将围绕三个主要领域展开,然而就在谈判进行期间,特朗普接连面临两项不利消息,迫使其在对华政策上作出一定让步。
谈判当天,瑞典警方在谈判现场部署了大量警力,并关闭了附近部分街道,同时派遣无人机进行全程安保监控,以确保安全。
关于谈判的持续时间,路透社分析人士认为可能会较长,与中国的谈判相比,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谈判通常更为简单,而此次谈判的复杂性使得时间难以预测。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已经在谈判开始前对中国作出让步。
根据英国媒体《金融时报》的最新报道,美方已暂停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
特朗普政府并未公开宣布这一政策调整,而是通过允许相关企业恢复出口的方式低调处理。
美国这么做,显然是希望中国谈判代表能够注意到并对此作出积极回应。
这一让步并非偶然,一个重要的背景是,美国曾在2025年4月禁止英伟达H20芯片对中国出口,以遏制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然而,这一禁令却促使中国加速自主研发,同时令英伟达因失去中国市场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7月15日,美国政府最终调整政策,恢复了H20芯片的对华出口。
同时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商务部在过去几个月内已经逐步停止部分对华强硬措施,而此次更是全面暂停所有联邦部门针对中国的限制政策。
这一政策转变背后有两大原因,首先,特朗普希望在贸易谈判中取得进展,为下半年的访华行程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美国在稀土供应问题上面临严重压力,难以继续维持当前局面。
而就在中美谈判的前一天,特朗普才与欧洲达成了协议,最后敲定的关税税率虽然并非此前所说的30%,但也有15%。
但除了关税以外,欧盟还承诺将向美国增加6000亿美元的投资,并在未来三年内采购总额达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代价不可谓不惨重。
所以对于美国而言,此次谈判是“挟大胜之势”而展开的,是带有一定的优势地位。
一些西方媒体对此进行渲染,认为美欧协议可能会对中国形成压力,从而促使中国与美国达成一份“次优协议”,即中国可能在谈判中作出一定让步。
特朗普本人似乎也抱有类似的期待,在宣布与欧盟达成协议后,他在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会晤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多次提及中国。
他还表示“我们确实与中国达成了一些协议,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还需要观察后续情况”。
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美国可能调整其谈判条件。
但出乎特朗普意料的是,就在中美谈判的关键时刻,他收到了一些不好的消息。
法国贸易部长率先公开反对美欧之间的贸易协议,认为该协议仅对美国有利,而欧盟并未从中获益,并表示将继续与美国展开进一步谈判。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也对此协议作出了回应,称美欧贸易协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议,并批评特朗普在谈判中占据绝对优势。
毕竟,对美国的投资和能源采购是由欧盟成员国共同出资完成的,对于协议难免会引发不同意见。
而欧盟内部的分歧可能对美欧贸易协议的推进造成阻碍,甚至可能导致协议无法真正落实。
这样一来,特朗普所谓的“胜利”就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不仅是欧洲,日本和菲律宾此前也与美国达成了贸易协议,但两国国内均出现了较大的反对声音。
日本方面,石破茂面临下台的政治危机;菲律宾则对协议内容表示强烈不满,认为其付出了巨大代价却仍需承担19%的关税。
显而易见,无论是欧盟、日本还是菲律宾,都可能重新审视此前与特朗普达成的贸易协议,并寻求进一步谈判。
特朗普在谈判中的底气,很大程度来源于他手上握着的几份“大合同”,特别是欧洲与日本的关税协议,如今噩耗传来,他的底气可以说失去了大半。
从这我们也能看出,特朗普提出的“对等关税”政策面临较大执行难度,即便是已经达成的协议也难以顺利落实。
在这种局面下,特朗普目前最迫切的目标是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他认为只要中国方面愿意合作,许多问题或许能够得到缓解。
同时,特朗普还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强硬态度,例如巴西,特朗普曾威胁对巴西征收50%的关税,但巴西方面拒绝妥协。
这一系列挑战使特朗普在涉及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问题上不得不作出一定让步。
当前最可能的结果是中美双方延长关税休战期,以避免8月12日后关税水平回升至三位数。
然而,从长期来看,双方在技术竞争、市场准入等结构性问题上仍难以达成全面协议。
特朗普的让步主要受到国内经济压力和盟友反对的影响,而中国则采取稳健策略,既争取短期利益,又坚持核心立场,可见这场博弈仍在持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