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位老友皱着眉头跑来同我说:“我每天快走两万步,体重也不高,可怎么腰酸腿沉,人也乏?”这提醒了我,养生之道若不对路,再努力也像“提水进沙漏”——竟越补越虚。恰如浙大一项研究提醒我们,有些运动方式,看似健康,实则耗神伤身,特别是咱们中老年朋友,稍不留神,反吃亏。

咱们身体的底子,年轻时紧绷如绳,到了中老年就像旧棉被,柔却也松。这个时候,身体最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温养和合度的活动,自然养出来的精气神,才是硬道理。下面我就用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捋一捋那些**“看似运动,实则折寿”的误区**。

锻炼也可能加速衰老?浙大研究:4 种运动方式,不强身,反而伤身


一、过度的快走与跑步,不利于关节

很多人信奉“走得多,活得久”,每日拼命刷步数。一脚一顿,敲得地都痛了,可身体却没轻快。中医讲“肝主筋,肾主骨”,年纪越大,肝血肾气就越弱。如果天天用力快走,膝盖、踝关节成天在地上震撞消磨。

筋骨就像一块布,撑得过久过猛,就会失去弹性。反复劳损使“痿症”、“痹症”更易上身。不妨问问自己:你散步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满足手机上那个“今日步数已完成”的提示罢了?

适当的替代方法是:每天早晚轻缓散步一刻钟,稳稳地走,别快,一句闲话都不会喘才是节奏。


二、剧烈局部锻炼,反导致疲劳堆积

有些大爷天天练仰卧起坐、深蹲、俯卧撑,说是想练出“硬朗骨气”。其实,费力不讨好。中老年人阳气逐年递减,呼吸之气也走得慢。如果集中锻炼某个部位,长此以往,会导致气血不均,局部肿胀、疲乏。

中医有句话,“形劳则神散”,气血随形劳散乱,不归于藏。动得多了,身却虚了,真伪难辨。那到底该如何练?如果每天坚持做“平衡的全身活动”,像八段锦、太极,每次十几分钟,既柔和又调气。

唔,各位朋友,不妨试试:是否每天局部锻炼后,反而觉得睡不好?若有,不如歇歇试试“养神大于养形”。


三、空腹运动,阳气被耗得干干净净

不少人喜欢空腹晨练,说是能“燃脂”。可空着肚子,气血未充,阳气没聚全,贸然运动,等于“借债买力气”。结果一早起床,在未进气血之源时就出力,会让脾胃元气受损,日久爆出脾虚、胃胀、面色发黄等症。

“人之阳气,始于晨”,晨起本是收气生阳之刻,此时应该温养,不应猛动。如果真的想晨练,应先饮一杯温开水,再做五分钟舒筋活络的缓和动作,等身体开起来,再缓缓散步或者打套拳。

唉,说真的,各位有没有晨练后回家腰酸乏力、整日头昏?这不就是身体的“反应”?


四、饭后立即动,脾胃遭殃

中老年朋友饭后跳广场舞、快走三千步,很常见。觉得“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实此话不全对。饭后三十分钟内,是消化气血集中在脾胃的黄金时期。如果马上动起来,会分走消化用的气血,胃口和肠道都受伤害。

中医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运动虽好,但时辰不对,只伤正气。应当饭后坐着搓搓手、揉揉肚,帮助脾胃运化。半小时后再动,既不凉气入体,也便于气机顺畅。

嘿~你是否吃完饭就急着去跳舞?不妨换换方式,看是不是胃口更和顺了?


五、养生运动讲究“顺时调气”

很多人只看“形式”,不看“节律”。中医四季五脏养生法中说过,“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运动也一样,该动时动,该养时养。

春夏阳气足,可以舒展。秋冬阳气收,该内敛。汗出太多,等于“耗气如油枯”。宜晨练而非夜练,午时而非午后。这叫“借天时养人身”。

这些妙处,恐怕西医早期观察不到。你若顺了节气,呼吸会轻了,胃口也顺了。何乐而不为?


六、运动要“动静结合”,以养为主

太多朋友贪图“动”,忘了“静”。其实“静中求动,动静互养”才是中医养生大智慧。每日忙碌之后,不妨坐一刻钟静修心神。可以闭目养神,也可耸肩、甩手、揉耳。

动与静如水火。动是生气,静是护气。两者齐,则身心俱安。

你试过每天傍晚闭眼三分钟、什么也不想吗?这种简单的“养神功夫”,比盲目折腾强万倍!


七、运动之后要“补而无损”

中年之后,做完运动不能光顾着出汗,还得补一口。适度补充一些如红枣粥,桂圆水等平补食物,可以帮助气血恢复。

切忌喝冷饮、洗凉水澡,会使“运动得来的微阳气”瞬间冻结消散。中医讲“寒从口入,湿从脚起”,运动之后,慎冷为先。

你是不是动完就猛灌一瓶冰水?那不等于白练、还损了腹中正阳哩!


小结:适度才是最长久的养生之道。

中老年朋友更需懂得,锻炼不是比拼耐力,而是一场身体与自然的和谈。莫追求“短时之效”,要愿意“慢火细熬”。

人生的后半程,就是让身体慢下来,才有机会活得通透绵长。

民间方法非替代医疗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养生常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