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勇

据红星新闻报道,一辆存在数百条交通违法未处理且逾期未检验的小型汽车近日被漯河交警截获。令人惊讶的是,汽车驾驶人孙某某是一名76岁的老人,未取得驾驶证。经查,自2024年6月至今,孙某某驾驶的车辆违法未处理记录高达279条,其中265条为闯红灯,总记分更是高达819分,且车辆逾期未检验,未按规定投保强制保险。

媒体评76岁老人交通违法被记819分

如此离谱的交通违法行为,虽然与孙某某交通法规意识淡薄有关,但同时也引发我们追问:对于这种高风险车辆,为何直到违法记录堆积如山才被截获?是不是也暴露出交通违法预警与干预机制存在短板?

当前,机动车登记与道路监控系统已相当完备,从技术层面实现高风险车辆的动态追踪并非难事。本案中,交警正是在接到预警后,通过分析研判成功拦截车辆。这恰恰证明,关键不在于“能不能”发现,而在于如何将“事后追溯”变为“事前预防”。若管理仅停留在违法记录的累积,而缺乏对高风险目标的主动出击,则预防事故的最终目的将大打折扣。

媒体评76岁老人交通违法被记819分

交通违法记分是预防和减少机动车驾驶员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的有效管理措施,其目的是警示驾驶人员不要违法违规。但若驾驶人无视违法记分,则违法记分就失去了警示价值。这时候相关部门必须对高风险车辆进行及时、有效的路面干预,不能让违法记分成为惊人的数字后才“秋后算账”。

尽早干预高记分违法车辆,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需要。高记分违法车辆上路,是较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可以说是“定时炸弹”。尤其是孙某某260多次闯红灯的记录,让人觉得后怕。闯红灯一旦酿成事故,可能就是人命关天的惨剧。

媒体评76岁老人交通违法被记819分

对高记分违法车辆尽早干预也是在对驾驶人负责。孙某某数百次的交通违法,这固然是其个人责任,但也反映出对诸如老年人的特定人群交通法规宣传和监管可能存在盲区。倘若有关部门在其车辆违法记录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及时干预,不仅能避免其违法记录像雪球越滚越大,面临巨额罚款和更为严厉的法律处罚后果,也能更早地消除其自身面临的巨大安全风险。教育、警示与执法并重,才能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因此,需要建立更灵敏、更主动的高记分违法车辆早期发现与处置机制。交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科技手段,对存在多次违法未处理、特别是短时间内违法频发的车辆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将其列入重点监控清单。一旦记分或违法次数超过某个阈值,就应触发更高级别的预警,并立即部署路面警力进行精准查缉。对于高记分违法车辆,车管部门也应及时警示车主进行处置。多次通知仍未处置的,可以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

孙某某交通违法产生高记分,并非极端个例。媒体曾多次报道类似的高记分“违法王”车辆。让安全管理关口前置,对高风险车辆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不仅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需要,更是提升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体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