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在日本占领、殖民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风起云涌,从未停歇。可以说,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台湾人民就反抗了50年。从本期开始,《环球时报》鲲屿哨所工作室将推出“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系列报道,回顾台湾同胞的英勇抗日事迹,讲述岛内民众对光复历史的特殊情感。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会从一些具体事件回顾台湾同胞50年的抗日历程。

台湾同胞50年抗日历程回顾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地区受降典礼在台北举行。

全台绅民电奏,誓与台湾共存亡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对台湾觊觎很久,明朝时期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并试图进一步侵略台湾和吕宋岛。德川幕府末期,学者吉田松阴主张所谓的“君临万国”,他理想中的日本帝国的边界北起堪察加,西进朝鲜及中国东北地区,南至中国台湾和菲律宾。吉田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来的日本政坛。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1874年,日本借口台湾“番民”杀害琉球难民,悍然派兵攻打台湾南部的牡丹社,爆发“牡丹社事件”。日本虽因羽翼未丰,最终接受签约退兵,但在琉球谋到了更多利益,1879年吞并琉球,设冲绳县。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这也是台湾历史的转折点。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消息传到台湾,民众惊讶且愤怒。爱国诗人丘逢甲领衔全台绅民电奏清政府,誓与台湾共存亡,电文中写道“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当时正值会试,在北京应试的台湾等各省举人纷纷到都察院联名上书,呼吁拒约再战,史称“公车上书”。其中台湾籍官员叶题雁和举人们的上书率先被都察院代奏,折中写道“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与倭人,数千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两江总督张之洞和台湾巡抚唐景崧等清廷官员还试图说服英、法等列强出面干预。

眼看废除割地条款无望,台湾同胞不愿束手待毙。1895年5月,台民开始组织抗日义军,并推举丘逢甲为首领。台湾官绅发布公告,“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5月25日,丘逢甲、唐景崧等人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台湾民主国”是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抗日保台临时政权,年号为“永清”(意为永远隶属清朝),国旗亦仿清朝青龙旗样式(以示永远臣服大清),绝不是一些“台独”分子宣称的“台湾独立运动的开端”。

“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并没有阻止台湾的交割。5月底,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从上海出发,因害怕遭到台民的袭击,6月初他在海上和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完成交割手续,台湾正式落入日本手中。在此之前,桦山资纪亲自率领的总督府直属部队6700多人和近卫师团1.45万人于5月29日抵达基隆外海,并在澳底登陆。“台湾民主国”和驻台清军虽然奋起反抗,但终究不敌,台北城大乱。6月5日,台北士绅为了自保,召开会议。当时还是一家杂货店老板的辜显荣(已故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之父)自告奋勇,“请”日军进城。6月7日,日军进入台北城。

“中华、中华,我所至爱”

此时唐景崧、丘逢甲等“台湾民主国”领导人已经被迫内渡,抗日的中心转移到桃竹苗(桃园、新竹、苗栗)地区,主力是台湾各地的义军,包括刘永福的“黑旗军”以及吴汤兴、姜绍祖和徐骧(吴姜徐合称“客家三杰”)等领导的义军。

1895年6月中旬,日军越过淡水河,向新竹推进。多路义军汇集于此,共推吴汤兴为首领,他们在尖笔山一带多次抗击日军。7月25日午夜,吴汤兴义军和杨载云统领的“新楚军”共千余人对新竹前哨发起猛烈冲击,从三面包围日军,“长达3000余米的战线上,枪声、炮声一度非常激烈”。这样的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上旬。8月中旬尖笔山战败后,吴汤兴等义军退守彰化。8月28日,他率部与日军在八卦山激战,不幸中炮身亡。面对日军的严查,姜绍祖不忍看兄弟陆续被拉出来枪毙,于是从腰间拿出笔,并从身上撕下一块布,写下绝命诗“男儿应为国家计,岂敢偷生降敌夷”。随后,他吞食兄弟携带的鸦片烟膏自杀身亡,年仅20岁。“黑旗军”主要将领吴彭年原籍浙江余姚,在八卦山战斗中身负重伤,直到弹药耗尽,壮烈牺牲。连战祖父连横所著《台湾通史·吴彭年列传》中这样描述战斗的激烈,“彭年骑马略阵,马悲鸣不行。易马再出,躬自陷阵,吴汤兴、徐骧助之,奋呼力战,弹如雨下”,“城僚议弃城走,彭年力止之,曰:‘公等固无恙,其如土地何!且吾又何面目以见台人乎?’遂誓死”。

日军进占彰化后,面临严重的疫情。当地瘴气严重,又值夏天,到9月下旬日军真正健康的士兵仅两成,在八卦山就有140多士兵病死。随着战局扩大,粮食给养也成了问题,加上各地义军的拼死抵抗,日军不敢轻易南下,于是从本土调集了第二、第四师团的预备队,又从辽东半岛抽调半个师团,再配备工兵队、要塞炮兵队和宪兵队等。10月9日,日军占领嘉义,之后向台南挺进,增援的第二师团则从澎湖出发,到达台湾南部的枋寮海域。刘永福的“黑旗军”陷入日军包围,无奈之下他内渡厦门。徐骧在战斗中被炮火所伤,临死前仍大呼“中华、中华,我所至爱。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10月21日,日军占领安平,次日进入台南。历时近5个月的台湾军民武装抗日运动被镇压。

抗日义军“三猛”不懈反抗

1895年6月,桦山资纪在原台湾巡抚衙门旧址设立“台湾总督府”,6月17日举行典礼,标志着日本正式开始在台湾的殖民统治,这一天也被日本称为“始政纪念日”。当年11月,他电奏日本天皇称,“全岛已完全平定,特此报告”。天皇大加赞赏,“台湾总督府”举行庆祝大会。

结果南部民众先起来反抗,年底北部民众又围攻宜兰和台北城。其中领导台北大起义的简大狮和台湾中部的柯铁、南部的林少猫被誉为抗日义军的“三猛”。1895年底,简大狮率义军袭击台北日军,城内民众奋起响应,日军死伤300多人。后来日军得到增援,起义失败,简大狮开始打游击,1897年5月率义军再攻台北,次年义军在与日军相持数日后化整为零退入深山。简大狮潜返福建,1899年被引渡回台湾,次年3月被处以绞刑。

日本殖民当局除了极力围捕义军外,还大搞株连、滥杀无辜,企图迫使百姓不敢参加或掩护义军。相关记载显示,从1898年底到1899年3月间,高雄和屏东地区被日军屠杀的多达2053人,伤者不计其数。日军的暴行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日本国内也指责“台湾总督府”的无能,后者被迫重新检讨对义军的策略,改采“诱降”手段,找一些士绅买办当说客,许以道路工程等,并让义军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一些义军归顺,但林少猫不为所动。1902年5月,日本殖民当局刺杀林少猫计划失败后,开始发动全面攻击,林的尸体被找到时身中5弹,腰部被子弹贯穿。林少猫牺牲后,台湾大规模武装抗日画上句号。面对强大的侵略者,抗日义军人员有限,武器和给养十分困难,背后只有福建和广东沿海百姓的支持,加上台湾没有战略回旋空间,他们的失败很难避免。但其他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仍在绵延壮大,从未停止。1915年,台南爆发由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是林少猫牺牲后武装抗日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数百万台湾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非武装抗日民族运动蓬勃展开

日本在台湾实行“军政”统治,1896年驻守台湾的日军近3万人。宪兵则是日本占领台湾后用于控制民众的武装力量,作为日本殖民的重要暴力机关,宪兵部队遍布全台主要地点。此外还有警察,到1899年底,台湾有警官200多人,警长和警察4000多人。这里不能不提“保甲制度”,台湾保甲制的主要内容是:保约以十甲编成,甲约以十户编成,保设保正,甲设甲长。其目的是用“连坐法”镇压台湾民众的反日思想或行动。

在文化教育领域,日本殖民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5年—1911年主要推行以普及日语为中心的同化教育和差别教育;1919年—1931年颁布及实行“台湾教育令”“内台共学”外,强调教育服务经济建设;1931年—1945年推行“皇民化教育”,教育为侵略战争服务。

在经济上,日本掠夺台湾的财富和资源,通过一系列工程建设强化对台湾经济的控制,建设基隆港,运送台湾的资源到日本等。此外,日本严禁本国人吸食鸦片,却变相鼓励台湾岛上民众吸食,建立鸦片专卖局垄断其制造和经营。

日本人的高压统治,使武装反抗难以实行,台湾人民采取了非武装的反抗形式。受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台湾一些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以提升思想文化的名义,展开宣传和启蒙活动。1914年12月,深受梁启超影响的林献堂在台北成立“同化会”,他们主张在台日本人应善待台湾人。1915年1月,“台湾总督府”即解散同化会。虽然同化会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对后来的非武装斗争影响很大。

1920年1月,留学日本的台湾学生蔡惠如在东京成立“新民会”,意在依据民族自决立场,对台湾人进行思想文化启蒙,同时谋求以合法手段争取权益。20世纪20年代,台湾蓬勃的非武装抗日民族运动拉开了序幕。在这一过程中,“台湾文化协会”不可不提,代表人物是蒋渭水,他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曾积极从事“充满民族意识的反抗行为”,包括计划刺杀袁世凯等。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蒋渭水1921年10月在台北成立台湾文化协会,吸引300人参加,最多时达到1300多人。他提出“文化治病”,提倡新文化和中华民族认同,并发行《台湾民报》。台湾文化协会依托各地支部,陆续在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和台北等地设置读报社,还特别准备不少大陆发行的刊物,供民众阅览,如果有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相关的报道,则用红笔圈出来。1923年9月,在台北读报社举办的台湾通史讲习会由史学家连横主讲,受到民众欢迎。上述文化启蒙活动,再度唤醒台湾人民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自豪感。1927年,蒋渭水还成立台湾第一个政党——台湾民众党。该党顶着巨大压力,把“撤废保甲制度”列入政纲。1928年,针对殖民政府想把台南一大块墓地改建成高尔夫球场,台湾民众党发动商工会和工友会等组织,开展坚决斗争。1931年,“台湾总督府”强行勒令台湾民众党解散。同年8月蒋渭水因伤寒去世。他在遗嘱中写道,“凡我青年同志须极力奋斗,而旧同志要加倍团结,积极地援助青年同志,期望为同胞解放而努力,实所至望”。

在组织文化启蒙的同时,台湾还开启了日据时期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1920年底,林献堂和蔡惠如等人聚集在东京,最终决定采用“自治主义”路线,以“设置台湾议会”为主要诉求,在方式上则采用合法请愿。加上参与者都是台湾社会有头有脸的人士,有的与日本政界关系密切,“台湾总督府”不便直接打压。

1920年底,林献堂等人在东京为台湾议会请愿书征集签名,共征集到178人。请愿书主张设置民选台湾议会,将原本赋予“台湾总督”的特别立法权转交给台湾议会。次年1月底,第一次请愿书提交日本贵、众两院,结果都得到“不采择”的决定。之后,林献堂等人又进行多次请愿运动,其中1925年第七次请愿达到巅峰,人数达两千,坚持到1934年第15次请愿后,迫于各方压力才停止了这项运动。

台湾少数民族发动“雾社起义”

台湾各族人民都参加了抗日,其中少数民族发动的“雾社起义”广为人知。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把针对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和活动统称为“理番”。包括生计大封锁、掠夺少数民族地区樟脑和木材等资源;武力迫使族人缴械,阻挠其狩猎习俗,以使他们的祭仪无法运作,渐渐丧失核心价值信仰。殖民者还鼓励日本警察娶部落首领的女儿,不少日本警察始乱终弃或将其卖入欢场。发起雾社起义的莫那·鲁道的妹妹就嫁给了“理番警察”。

台湾同胞50年抗日历程回顾

莫那·鲁道(中)

起义爆发地点雾社位于南投,当地少数民族属于赛德克人,包括巴兰社、马赫坡社等11个社。莫那·鲁道是马赫坡社的首领。1930年,日本为准备“台湾神社祭”,在雾社大肆砍伐搬运木材。林中的巨木被少数民族视为守护神灵,族人内心因此相当不安。恰在此时发生了“敬酒风波”,10月7日,日本警察吉村为搬运木材一事到马赫坡社,莫那·鲁道的儿子达道·莫那成亲,于是伸手拉吉村喝酒。不料吉村不仅拒绝,还用拐杖打人,甚至要扣留莫那·鲁道。达道·莫那气愤之下,趁深夜杀死了吉村。莫那·鲁道深知日本人肯定报复,于是在10月27日号召雾社起义。

这一天是“台湾神社祭”前一天,按惯例当地举办运动会。6个社300多人参加起义,他们共计杀死130多名日本人。“台湾总督府”接到消息后,派出飞机到雾社侦察,还从台南、台北、台中等地集结部队,镇压少数民族勇士。他们总计出动1300多名警察、1300多名军人和1500多名人夫。经过40多天的“围剿”,莫那·鲁道被迫自杀。他的长子在弹尽粮绝之际,与伙伴各自选了粗壮的大树上吊,一同“奔赴彩虹桥(祖灵故乡)”。这次起义被称为“第一次雾社事件”。

此次事件后,500多名部落的老弱妇孺遭拘捕,被关押在道泽社等两处收容所,名为收容所,实为“集中营”。1931年4月25日深夜,日本人挑唆道泽社率领200多人突袭收容所,杀死马赫坡等六社200多人,史称“第二次雾社事件”。六社遗族此时只剩下不到300人。雾社起义在台湾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人曾这样形容,“1930年台湾的各种社会运动,因雾社起义的突发,而有如群星在太阳照耀下黯然失色”。

光复是两岸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回到家立刻改说闽南语

雾社起义是日据后期为数不多的武装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化了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大力推行“皇民化教育”。1934年,“台湾总督府”举行会议通过了“台湾社会教化纲要”,试图引导台湾人信奉日本宗教,同时奖励学习“国语(日语)”。具体措施包括在各部落(村)设立“国语”讲习所,进一步要求公务机关、银行、公司等只能使用“国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皇民化”进入所谓“国民精神总动员”阶段,殖民者试图消除台湾人的祖国观念,灌输大日本臣民思想;不仅要求台湾人说日语,还要穿和服、住日式房子等。1940年,殖民政府公布更改姓名办法,要求台湾人抛弃汉姓,改用日本姓。

日据末期,在日本人的严密看管下,台湾已无爆发大规模武装斗争的可能,但即便如此,民众并没有屈服。有台南民众大骂用日语和他打招呼的台湾人,“竟然还有混蛋讲‘国语’?台湾人讲台湾话”。在“国语讲习所”里,真正熟练掌握日语的并不多,多数民众都是消极应付。公务人员和学生等虽然在公共场合被迫说日语,但回到家立刻改说闽南语。在文艺领域,作家赖和一生创作的作品,大都是殖民地的抗议文学,受他影响的吴浊流在日本人的监视下,悄悄写就长篇抗日小说《亚细亚的孤儿》。

还有相当多人跨海来到大陆,认为“欲救台湾,先救祖国”,在祖国大陆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活动,比如李友邦1939年在浙江成立“台湾义勇队”,主要从事对敌政治、医务诊疗等工作。丘逢甲之子丘念台1938年在广东成立“东区服务队”。1941年2月,台湾革命民族总同盟、台湾革命青年党等5个团体发起组建台湾革命同盟会,达成台胞抗日力量在大陆的大联合。

台湾青年到大陆学习

中国共产党一直关注着台湾。台湾被割让后,一些台湾青年到祖国大陆学习,受到五四运动的鼓舞,他们中不少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是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日后台湾共产党的重要成员如谢雪红、林木顺等都在此学习过。谢雪红出生在台湾彰化一个穷苦人家,16岁时身为童养媳的她便被送到台南糖厂做女工。1919年她到山东,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1925年8月,谢雪红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和爱人林木顺接受党的安排,分别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10月,两人接到共产国际的指示,回国组织台湾共产党。次年4月15日,台湾共产党成立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台共在岛内遭到殖民当局的镇压,发展极为不易。1931年6月到9月,日本人对台共展开全岛性大搜捕,谢雪红等107人被捕,其中49人被判刑。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十大救国纲领”中,明确提出要废除与日本签订的条约、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对于李友邦的“台湾义勇队”,中国共产党也给予大力支持,派出党员张一之直接协助。

国民党在抗战全面爆发前也发出“复台”呼声。“恢复台湾,巩固中华”是孙中山毕生的心愿。

1943年11月,中美英首脑相聚开罗,收复失地是中国的明确立场。中方代表王宠惠将原稿中“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特别是包括满洲和台湾,归还中国”,改为“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与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的《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对同盟国无条件投降。8月29日,国民政府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负责接收台湾。10月25日,台湾地区受降典礼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日方代表为“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等。签字仪式结束后,陈仪即席广播,正式宣布台湾日军投降,“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1946年,10月25日被定为“台湾光复节”。

50年的抗日史,就是台湾同胞的爱国史

无数次的奋斗,无数人的牺牲,终于换来了台湾的光复。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台湾同胞没有缺席,台湾的光复是两岸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都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抗日的这50年,到底是什么支撑台湾同胞?林献堂说,“应知台湾同胞在过去五十年中,不断向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壮烈牺牲,前赴后继,所为何来?简言之,民族主义者”。作家吴浊流写道,“台湾人具有这样炽热的乡土爱,同时对祖国的爱也是一样的”。可以说,一部50年的台湾抗日史,就是台湾同胞的爱国史。(鲲屿哨所工作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