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笛响,震彻长空。一列复兴号“巨龙”从长春西北郊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驶出,不久的将来,它将以最高350公里的时速驰骋在祖国大地上。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列地铁、第一组动车组,相继制造出我国第一列铝合金地铁、不锈钢地铁、单轨列车、低地板轻轨、直线电机车、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等轨道交通装备。
2023年,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的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完成首次悬浮运行。中车长客供图
从时速35公里的老旧客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从奠基立业、自主创新,到建成全球先进的轨道客车装备制造基地之一,中车长客勇于开拓,标注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从弱到强的坚实步伐。
如今的中车长客,正担当产业引擎,持续擦亮中国制造亮丽名片。
筚路蓝缕,白手起家创多个第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
彼时的中国铁路总里程只有2.2万公里。1954年7月24日,作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长春客车厂应运而生。
“一边造车、修车,一边肩挑背扛,自力更生建设厂房,中车长客的建设就是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年88岁的中车长客老工人张巨财回忆说。
从此,中车长客制造成为中国铁路和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鲜明注脚。
1969年,DK1型地铁车辆在首都亮相。中车长客供图
1962年,北京开始兴建新中国第一条地铁,车辆制造的重任落在了中车长客的肩上。
“既感到光荣,又感到压力巨大,当时很多参与地铁车辆研发工作的人员甚至连地铁是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中车长客第一代地铁设计师冯伯欣说。
凭借制造铁路客车积累的经验,中车长客的第一代设计师一边总结一边试验,自主研制地铁列车。
“1967年第一列地铁成功下线,中车长客成为地铁的摇篮。”冯伯欣说。
这是一张新华社记者拍摄于1986年的照片,长春客车工厂“六五”计划期间共生产3200多辆铁路客车。
为了满足国家“六五”计划的发展目标,中车长客打响提能大会战。仅1985年工厂新造客车就达到910辆,提能33.8%,占全路新造客车一半以上。
中车长客生产的22型铁路客车,最高时曾占全国铁路客车保有量的一半以上,解决了国内对铁路客车的需求,但是它载客少、速度慢、自重大、寿命短的缺点也慢慢显露出来。从1986年开始,中车长客主导了铁路客车由22型车进入到25型车。
1993年,25型铁路客车研制成功并上线运营。中车长客供图
20世纪90年代,中国铁路先后进行多次大提速,中车长客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陆续推出多款产品,为提速提供装备支撑。
这期间,中车长客先后研制出国产动车组KDZ1型。在此基础上又参与和主导了首列投入商业运营的动车组“春城号”、创造当时国产动车组最高速的“中华之星号”以及在沈大线投入运营的“长白山号”动车组的研制,为中国铁路进入高铁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创新,复兴号驰骋祖国大地
曾经,绿皮车是许多人对出行的记忆。车轮碰撞轨缝产生有节奏的“咔嗒”声,伴随着许多人的回忆。
如今,复兴号高速动车组驰骋在祖国大地。随着高铁的发展,“说走就走”已经不再是梦想,人们的出行半径随着“高铁经济圈”的扩大而延伸。
这样的改变,来自以中车长客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的改革与创新。
2007年,由中车长客生产的CRH5型动车组上线。中车长客供图
2007年,CRH5型和谐号动车组上线运行,拉开了第六次大提速的序幕。从学习先进经验到根据我国国情路况量身定制,中车长客陆续掌握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具备了全谱系动车组的研发制造能力。
这两天,在中车长客的生产基地内,一列列新造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整装待发,正在进行出厂前最后的检测。
“从绿皮车到和谐号,再到复兴号高速动车组,轨道交通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入厂30多年的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转向架事业部焊接产线组首席操作师李万君说。
“生产绿皮车的时候,列车的时速仅仅80公里左右,焊上了就行。可是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焊接质量决定着高铁列车的运行安全,这就要求所有焊件必须百分之百完美。”李万君说。
2017年,“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上线运行。中车长客供图
为了掌握与高要求相匹配的焊接技术,李万君先后攻克了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等多项技术难关,以高超技能和实践经验完善大国制造,同时他还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徒弟们,为中车长客提供人才支撑。
高速动车组的转向架系统,是高速铁路动车组的关键技术之一。如何让高速动车组跑得快,跑得稳,中车长客的工程师们历经3年时间,终于研制出一款全新设计的高速内置转向架。
“转向架就像是动车组列车的‘腿’,装配这款高速内置转向架后可以跑得更快、更稳、更安静。”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周殿买说。
这是2024年3月21日拍摄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运行试验。新华社图片
中车长客的创新不止于此。2024年3月21日上午,企业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首次达速试跑,列车以时速160公里的速度满载运行,试验中各系统数据稳定,每公里能耗仅为5千瓦时。
“轨道交通装备向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氢能是一个可选择的技术路线,此前氢能源和轨道交通装备的组合还是一个空白。对于我们而言,就是在多年积累的技术基础上,大胆突破,敢为人先。”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新技术研究部副部长王健说。
2022年,能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的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闪耀北京冬奥赛场。中车长客供图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动车组,“龙凤呈祥”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服务于北京冬奥会的“瑞雪迎春”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中车长客的产品越来越丰富,谱系越来越完善。
中车长客构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动车组、地铁、磁浮列车等9大产品平台25个主型产品,形成全类型、全品种轨道交通产品研制能力。
走出国门,争创世界级一流企业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车长客与塞尔维亚建设、交通和基础设施部正式签署了动车组采购合同,我国高速动车组首次出口欧洲。
在中车长客的生产车间内,匈塞铁路动车组正加紧制造。
“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中车长客基于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技术平台,结合匈塞铁路的线路条件,以及欧洲的标准和互联互通技术规范,量身打造。”匈塞铁路高速动车组项目设计经理荀玉涛说。
2020年,由中车长客研制的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下线。中车长客供图
近年来,中车长客的产品已出口至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据中车长客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马春生介绍,从匈塞铁路建设开始,中车长客就积极深入当地市场,持续推进科技文化交流,促成合作。
现在,中车长客的出口业务模式已经实现从传统车辆业务到全寿命周期服务模式的转变。
在沙特麦加,中车长客开了个独特的“轨道车辆4S”店。“我们不仅为麦加制造了符合当地需求的轨道交通车辆,还把服务延展到当地。”麦加项目经理王长虹介绍说。
2021年,中车长客研制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上线运行。中车长客供图
目前,中车长客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从直营出口到跨国本地经营的转变,在海外设立了11家具有不同业务定位的分子公司。
中车长客持续提升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能力,实现全要素、全系统、全产业链和高标准、高附加值、高质量“走出去”,持续扩大“朋友圈”、不断提升“美誉度”。
“中车长客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扛起大国重器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加速形成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加亮丽名片。”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彦说。
策划:宗 巍、万 方
统筹:段 续
记者:马晓成、司晓帅
编辑:王 莹
新华网
新华社吉林分社
联合出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