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秋天,日军调集了两万多的兵力,再一次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为了避敌锋芒,军区机关兵分三路开始转移。
军区锄奸部部长余光文,奉命带领一个支队,在阜平、平山一带打游击。一日拂晓,他们被大批日寇,包围在一个叫做“柏崖”的村子里。此时,余光文的妻子张立,生完孩子还没有满月,还带着一个刚刚3岁的女儿。
直到多年以后,提起妻儿余光文仍是泪落如雨。当日,到底发生了什么?
战乱中的姻缘
1902年,余光文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三市镇,家里是贫困的佃农。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一家人仍是食不果腹。
因为家庭贫困,正是上学的年纪,余光文却从6岁开始,就给地主家放牛。16岁时,他成了地主家的长工,开始了更苦更累的生活。
但幸运的是,村里有几位功夫不错的高手,每每劳作之余,他们都在村口切磋比试。余光文摸清了规律,天天去观看学习,后来便顺利拜师。
几年下来,余光文武艺有大成,打遍全村无敌手,并且尤擅拳术。
1925年,革命的春风吹到了平江,身材高大又一身武艺的余光文,开始秘密参加农会。1926年,他加入了我党,1927年,跟随秋收起义的队伍,他被编入了红军。
从一名普通士兵,到排长、连长、特派员、保卫处长。因为武艺高强又心思缜密,在红军时期,余光文便长期从事锄奸保卫工作了。
全面抗战开始后,余光文奉命,在晋北灵丘一带打游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后,余光文又回归老本行,被调过去担任军区的锄奸部部长。
左一为余光文
此时,余光文已经三十六七岁了,因为常年忙于战斗,还没有结婚。到晋察冀军区后,很快便有一个小姑娘,闯进了他的世界。
这位姑娘,便是张立,原名张振芳,191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书香门第。
国家危亡之际,张立举家出动。哥哥是我党同志,当中学教师的父亲,则天天召集进步学生和青年,到他家里秘密开会。而张立的母亲,则会负责放哨。
张立画像
1937年末,在父母的支持下,18岁的张立,与两个友人一起千里跋涉奔赴延安。因为她一再要求上抗日前线,因此组织把她派往了晋察冀军区。
起初,张立在军区的白求恩学校任特派员,后来,又被调到了锄奸部担任秘书和机要科长。
因为工作的原因,张立与余光文接触较多。
张立中等个头,齐耳短发干练麻利,瓜子脸上一双大眼睛明亮有神。20来岁的漂亮姑娘,性格又热情开朗,因此余光文对她很有好感,两人渐渐熟悉产生了感情。
余光文与张立
1939年.两人结为了夫妻。第二年,张立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余泽军,三年后,张立又生下一个儿子。
夫妻恩爱儿女双全,一家人和和美美。然而,日寇猖獗,他们的幸福生活就像一艘小船,面临着汹涌波涛危机四伏。
自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以来,便遭到了日军一轮又一轮的扫荡。
1943年秋天,张立刚生下儿子都还没出月子,日军便调集了两万多兵力,又开始了一轮大扫荡。
为了避敌锋芒寻机出动,驻扎在冀西的晋察冀机关,便决定分为三路转移。军区的锄奸部部长余光文,便是其中一个支队的负责人。
因为这一支队,多是银行、政治部、供给部门等非战斗人员,因此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给他们分配了一个警卫连,还有炮兵营、工兵营,以提升战斗力。
还没出月子的张立,也带着两个孩子,跟随部队一起行动。
张立与女儿
他们根据命令,在阜平、五台山一带活动。11月,已是冬季飘起雪花,部队来到了阜平县的城南庄。
结果,还没有安顿好,便因为汉奸的告密,而不得不再次转移。
为了摆脱鬼子的追击,他们在冬日的暗夜里,踏着积雪翻山越岭。饿了一天一夜累得筋疲力尽,才终于在拂晓时,来到了“柏崖村”。
余光文
余光文决定,就在这个村子休整一下,命令司务长埋锅造饭,又搭起电台与上级联系。
结果,饭都还没有做熟,村子周边,突然枪声大作-------
柏崖村突围
村外的枪声响起来,余光文便猜测,恐怕是路上露出了什么踪迹,让鬼子的板垣师团或临武宪兵团,又从阜平,一路给跟了过来。
敌人来了多少这是关键,否则就必须立刻撤离。就在此时,哨兵来报:“敌人又包围了村子,估计有3000多------”
晋察冀边区纪念馆
3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军,而他们这一支队,也就一个警卫连战斗力最强。炮兵营,说起来是炮兵,但其实没啥装备,所以他们也发挥不出炮兵的威力,战斗力平平。
知道敌我差距,余光文当机立断,他下令说:“通知大家立刻准备突围,警卫连掩护。其他人都轻装出发,一路向西,最后在龙堂顶集合。”
龙堂顶,是附近的一座山巅所在,山险林密,便于部队的隐藏。
余光文下达了突围命令后,便带着妻子张立一起冲了出去。
然而,毕竟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此时天还没亮夜黑路滑,一不小心就会摔了孩子,因此两人行动明显迟缓了许多。
走了一段距离后,张立远远听到了鬼子的说话声,她立刻意识到,再不做决定,怕是他们一家四口都要死在这里。
于是,张立接过孩子,告诉余光文说:“老余,部队还需要你来带领,你不能有事。不要管我们,你自己走!”
张立塑像
余光文知道自己的责任,可是他又怎舍得让老婆孩子有危险?眼看敌人越来越近,他只得留下5个警卫员,去指挥部队突围。
因为身手敏捷指挥得当,余光文带着部队冲出了重围。
而张立因为孩子的拖累,在突围时就困难了许多,5个警卫员,也在突围中全部中弹牺牲。
就在张立即将陷入包围时,遇到了支队里的伙夫邵永顺。他二话不说,便接过了她怀里的大女儿,两个人分头突围。
分别时,张立含泪说:“你若突围告诉老余,让大家放心,万一我被鬼子抓住,必定一死保守秘密。”
张绍顺年轻力壮,带着3岁的余泽军,很快就冲到了村口。
在村口时,他遇到过一个鬼子,端着枪问他“什么的干活?”
张绍顺常年当炊事兵,经常都是一副伙夫打扮,人又长得憨厚实在。鬼子问他,他便哭丧着脸说:“太君,我真是大大的良民,都是这枪声太大,娃娃害怕总是哭,我这才-------”
张邵顺没有引起怀疑,就这样逃出了村子,带着孩子活了下来。
大女儿余泽军晚年
而张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天亮后,日军把村里百姓,都赶到了村口的麦场上,搜寻落单的伤兵,逼问大家说出八路军的去向。
此时,张立还困在村口没有出去。按说她一个女人,又抱着才3个月大的婴儿,隐没在百姓之中,也该容易蒙混过去。
但天亮了,她别在腰间的手枪被发现,鬼子便说她是女八路。
本来已是万分危险,一个汉奸却又趁机邀功,告诉鬼子军官说:“太君,这女人,恐怕是八路军锄奸部部长余光文的夫人,她也刚生完孩子-----”
为了逼问出八路军的去向,张立遭到了严刑拷打,但她却咬紧牙关一言不发。
眼看张立铁骨铮铮,敌人从她嘴里得不到情报,恼怒之下,便把坏主意,打到了她怀里的孩子身上。
一个鬼子军官上前,一把夺过了张立怀里的婴儿,举起来恶狠狠地说:“八路军和余光文去哪了?你说不说?你不说,我就杀了你的孩子!”
张立看着孩子,心如刀绞,但她不能说。心知娘两个落到这般田地,再没有活命的机会,她便打定了一个主意。
杀妻煮子之仇
就在鬼子军官以为拿捏住了她,得意的哈哈大笑时,张立却突然疯狂的扑了上去。
因为突然窜出两个伪军拉住她,张立临死前带走一个鬼子的计划失败了。
鬼子军官更加得意,他狞笑着,将手中的婴儿,扔进了身旁沸腾的大锅里。
孩子凄厉的大哭一声,便在翻滚的开水中没了声息。
张立见此,又挣脱束缚扑向那口大锅,那是她的孩子啊!她撕心裂肺的哭叫着,伸出手着急的想要将孩子捞出来。
而那个残忍的鬼子军官,却在后面狞笑着,一刀砍掉了她的右臂!
鲜血喷涌,张立却顾不上这几乎让她晕厥的痛楚,转身便喊叫着,再次扑向那鬼子军官。
“你们这帮畜生,你们不得好死!”
鬼子军官见状,恶狠狠的挥刀猛刺,一刀直接刺穿了张立的左乳,刀尖从她的后背,冒出来长长一截。
张立倒下了,死时,她的眼睛还死死的盯着那口锅。为了保守秘密,为了八路军的安全,她以这样悲壮的方式,牺牲了自己和孩子。
女儿余泽军
百姓们吓得瑟瑟发抖。人群中,有个年幼的孩子惊恐大哭,鬼子嫌烦,将他也夺过来扔进了锅里。
张立的鲜血,染红了一大片土地。当时,她才23岁,除了他们母子,还有数百名战士在突围中牺牲,这便是“柏崖惨案”。
因为在龙堂顶没有等到妻子会合,日军撤走后,余光文便立刻赶回了村子里。但眼前的一幕,却让他悲痛到当场晕厥。
“不报杀妻煮子之仇,我誓不为人!”
余光文买了一棵大树,做了一副棺材埋葬了妻儿。
余光文
江海有时尽,此恨何时休。怀揣着满腔仇恨,余光文苦苦研究制敌之道,等他率领着部队再次走上抗日战场,便是大杀四方日寇惨叫之时。
1945年,日本投降后,余光文再次来到了柏崖村,跪在妻儿墓前,他泣不成声,只说了7个字“我们取得胜利了。”
因为在战场出生入死奋勇杀敌,余光文也多次负伤。有一次,他的颈动脉被敌人打中,从此后,这颗子弹便如同他心中的仇恨一样,嵌在颈动脉内侧,伴随了他整个余生。
警钟长鸣,永记国殇。这一颗子弹,亦是嵌在整个民族的血脉之中,代代不能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