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早上,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又搞了个大新闻!
星舰Starship的第十一次综合飞行测试IFT-11成功了,而且成功得“波澜不惊”,甚至让很多熬夜守直播的网友觉得“有点无聊”,因为太顺利了!
北京时间7点23分,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最猛的火箭组合,顶着“二手火箭”的名头助推器B15是第二次飞,上面33台发动机里有24台是老的,轰然从德州博卡奇卡起飞。
媒体的报道焦点都集中在了这次几个“秀肌肉”的新操作上。
最牛的是助推器的新式着陆舞蹈。以前返回时,最后阶段只点燃3台发动机来调整姿态和减速。这次呢?
先豪横地点燃13台来刹车,然后在最关键、最需要精细操作的转向阶段,它点了5台!
为啥?
就是为了冗余!
说白了就是“哥们儿家里有矿,发动机多,哪怕中途有一两台闹脾气熄火了,剩下的一样能稳稳Hold住”。
最后,它甚至在海面上方玩了一个短暂的悬停,像科幻电影里的UFO一样定在那里,秀了一把精准控制力,然后才优雅地“扑通”一声溅落在墨西哥湾。
这根本不是在测试,这简直是在给全世界上教学课:“看,火箭回收应该这么玩”。
其次,上面的飞船S38也是个“狠角色”。它上天后不仅成功部署了8颗模拟卫星,还在太空中重新点燃了发动机。
最绝的是,工程师们故意拆了它一部分“护甲”隔热瓦,让它“半裸”着再入大气层,就是为了看看它在极端高温下的表现到底有多扛造。这种“自残式”测试,疯狂又高效。
目的就一个:用最快的速度、最极限的方式摸清所有技术的边界。
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几乎清一色地用上了“成功”、“里程碑”、“完美”等词汇。
更重要的是,这次发射离上一次成功仅仅过去了41天。

聊完人家的热闹,咱们得回过头来看看自家院子。
我们航天系统有70万从业人员,这个数字背后是几代人的奉献和巨大的国家投入,取得了像嫦娥探月、天宫空间站这样的辉煌成就,这是绝对值得尊敬的。
但为什么这70万,很难出一个马斯克式的人物?
甚至之前有些所谓的“专家”还在各种场合嘲讽马斯克,说他的计划是骗局,是画大饼?结果现在脸被打得啪啪响。
某个知名专家,航天领域的说马斯克走的是“邪路”,这段视频依然能够在互联网上搜到。
技术上的差距或许可以追赶,但思想观念的差距,才是最值得深思的。
马斯克那句“太多的人陷入人情世故当中”,简直是一针见血,戳中了我们的痛点。
我们的航天体系,本质上是一个超大型的、极其严谨的国家工程项目。
它的优势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纪律性强,可靠性要求极高。
但劣势也很明显:容错率极低。一次失败可能就意味着项目的延期、团队的检讨、甚至个人职业生涯的挫折。
因此,决策会趋向保守,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太高,没人担得起这个责任。大家更倾向于在已有的、成熟的路径上做到极致,而不是去开辟一条全新的、失败率极高的路。
这就导致了,我们的精英们大量的聪明才智,可能没有用在“如何异想天开”上,而是用在了“如何确保万无一失”、“如何协调各方关系”、“如何通过评审答辩”、“如何论资排辈等待机会”上。
这是一个普遍选择,而非个人的选择。
一个像马斯克那样天天喊着要殖民火星、做事天马行空、容忍一次又一次公开爆炸失败的人,很可能在初期就被当作“异类”排除在外了,根本等不到他成功的那天。

“别的不说,就人家这迭代速度。我们炸一个,查半年原因写报告;人家炸一个,哦,知道了,下一个改进版已经在上生产线了。这怎么玩?”
“35岁程序员都不要了,哪来的马斯克?创新需要的是年轻人的冲劲和想象力。”
“我们的是‘枪打出头鸟’,你成功了,一堆人来摘桃子,你失败了,万人踩踏。谁敢像马斯克那样Allin去赌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东西?”
网友的这些话,虽然刺耳,但很多确实戳中了现实。
当一个年轻的工程师提出一个疯狂想法时,普遍收到的第一反应不是“这不符合流程”、“你资历不够”或者“失败了谁负责”,这怎么能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