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星空中
每一颗新星的崛起都预示着
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今日让我们
看看一群怀揣梦想的兰大新老师
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故事
如果
用一个词来形容兰大
你会选择哪个词?
独 树 一 帜
冯 宁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
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后
主要从事生物医药方向

冯宁副教授学术轨迹如一条蜿蜒的河流
博士后阶段,选择牛津的实验室
正是被其“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流程模式吸引
当谈及为何回国工作时,他坚定:“国内罕见病研究和应用相对薄弱,西部尤其需要前沿技术反哺。我带着学到的基因治疗技术和理念回国,就是要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国人。”
“兰大就像胡焕庸线以西一颗璀璨明珠。”
“独树一帜”是他对兰大的初印象
这里不仅是西北学子接触前沿知识的门户
更以基础医学院的平台支撑着他的科研梦想
岗前培训的六天里,“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精神,让我真正体会到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他回忆初到兰大的感受:“原以为西北环境艰苦,却发现夏雨绵绵时竟有江南梅雨的湿润,校园里既有厚重历史,又充满创新活力。”
旅途启程,明信片上,冯宁写下:
冯宁副教授的目光聚焦于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我希望将前期基础研究与医院临床需求结合,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这种从“论文到病床”的跨越,正是兰大科研人“独树一帜”精神的生动诠释——既要攀登学术高峰,更要守护万家灯火。
笃 行
李双庆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教授
德国洪堡学者,海德堡大学项目研究员
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地质年代学研究

“选择兰州大学,是因为做地学更需要合适的土壤。我能切实感受到兰州大学深厚的地学底蕴和朴实务实的学术气质,以及学校在引才与平台建设上的决心。更关键的是,从兰州出发,西部就是天然的地质实验室:青藏高原北缘、祁连—阿尔金—昆仑等典型造山带、河西走廊到柴达木的多样剖面,既有宏观构造背景,也有丰富样品与可重复验证的现场,对我们地质工作者来说极具想象空间。”
给岩石做“DNA鉴定”
再给地质事件盖上精确的时间戳
李双庆的研究浪漫而趣味
把沧海桑田的感慨
变成可检验的时间框架
重建演化历史
真正看到大自然的力量
“真正促成入职兰大这个决定的,是与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聂军胜院长的几次深谈。我们从学术兴趣到平台协同,再到未来几年的规划,谈得具体而坦诚。那种被尊重、被信任、且能落地的确定感,让我在海外时就‘心里有底’。没有热闹的口号,只有前辈对晚辈的关心和栽培。那种被重视的感觉是我选择入职兰大的关键。”
决定入职兰大的那一刻
选择不再是“去哪更方便”
而是“在哪更能把事做成”
朴实、真诚是李双庆感受到的兰大气质
入职过程中“细节里的体贴”
工作中同事间温暖的氛围
学校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环境
……
这些真正促使李双庆心无旁骛地
把功夫下在科研与工作上
“回头看,是这些具体的人与具体的事,让兰大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工作单位,而是一块能扎根的土壤:在这里,被看见、被托付、被成全。这份朴实而可靠的力量,正悄悄塑造着我,也将推动着我走得更扎实、走得更长远。”
旅途启程,明信片上,李双庆写下:
“在西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和同事们、同学们一起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作。选真正重要的问题,走扎实可靠的路。让研究既能推进学问,也能回应现实关切;让成果不只停留在论文里,还能化成一盏灯,照亮后来者的路。一路上我会尽我所能,把经验、方法和教训原原本本地分享给你们。”
坚 守
马占雄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院副教授
韩国科学技术院博士后
主要从事结构健康监测研究
特别关注如何通过视觉、毫米波雷达等多源传感设备
实现基础设施振动监测

“我在硕士阶段开始接触这一方向,随后在博士和博士后阶段,我一直长期专注于相关研究,逐渐体会到它的科学挑战和工程价值。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下定决心,把结构健康监测作为自己长期深耕的方向。”
留在韩国继续从事博士后
还是回到祖国
兰州大学是他在国内求职的重要选择
“入职以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院里许多资深教授依然坚持亲自为本科生授课。他们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更加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同时,学院同事们在科研和教学上也给予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使我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中。”
旅途启程,明信片上,马占雄写下:
“未来,我希望能够在兰大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健康监测的研究,特别是聚焦西北复杂服役环境下的高精度感知与智能预警,研发出真正能服务工程实际的新方法和新设备,为保障基础设施安全运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坚 定
党吉圣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从事大模型、多模态、具身智能、视频推理、世界模型相关研究

辗转广州、新加坡求学后
他毅然决然地到祖国西部
许下了竭尽所能回馈家乡的诺言
“海外有很多很好的,很前沿的课题,我就想着把这些课题带回兰大,咱们兰大也要有。”
党吉圣老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期间师从于蔡达诚院士
带回了新加坡的高精尖前沿课题
带动了兰大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一领域的进步
与党老师一起进入兰大的
还有每年20万的蔡达诚奖助金
他曾在兰州大学成功举办鲁棒人工智能前沿学术会议
汇聚国内外顶尖学者
围绕大规模基础模型、鲁棒人工智能、
青年教师成长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从产业走向民生
助力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热 爱
赵高原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天然产物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
兰州大学“萃英学者”(四级岗)
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石溪分校、
普渡大学从事科研工作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糖化学研究

十一年的求学旅程
对母校的热爱出于真心 发自肺腑
他一直把兰大的校训牢记心中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去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
“我的专业是有机化学,兰大化学有着深厚的学术传承和先进的科研平台,并以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创造高水平研究享誉海内外,选择兰州大学能够让我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兰州大学在化学、生态学、大气科学等领域
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
同时兰州大学学科设置齐全
有利于开展学科交叉与合作
学校也越来越重视青年学者的发展
为青年学者提供良好的科研支持
为归国人才配套相应的引进政策
兰大地处西部
承担着服务大西北的国家战略需求
对青年学者而言
在兰州大学将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厚 重
刘 舒 宇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青年研究员
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演化

"厚重"二字
诠释着她对这兰大的独特感受
这份厚重源于兰大百年学府积淀
选择兰大并非偶然
不仅仅因为
兰大生态学科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以及兰大的政策支持
还有更深层的羁绊
源于对母亲故乡——兰州的
情感认同
谈及未来,刘舒宇的规划清晰而务实:一方面持续推进植物基因组演化研究,在兰大提供的科研平台上做出自己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在适应由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同时在一个专注于科学研究的环境中继续深化探索。在实验室破解生命密码,更让科研成果在西北大地生根发芽。
旅途启程,明信片上,刘舒宇写下:
“这里不仅有学术的沃土,更有让我心安的归属感。未来我希望,不要内耗,做好自己,活在当下。
情 怀
钱平平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兰州大学“萃英学者”(三级岗)
先后在日本大阪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助理教授、副教授
主要从事植物维管束细胞图式发育机制与玉米育种相关研究

“兰大开启了我的学术生涯。虽然毕业出国十多年,我觉得每一个兰大人对兰大、对大西北都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我也不例外。”
每个在国外的青年学子们
都有一颗思乡的心
都想要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贡献一份力量
十分有潜力、踏实肯干的科研人才
我推荐
选择兰大,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到大西北来建功立业
未尝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和机遇
“我们兰州大学厚重、踏实、有特色,是做科研的好地方!”
旅途启程,明信片上,钱平平写下:
“兰大是我国胡焕庸线以西唯一一所985高校,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地理位置是她最大的劣势,但我觉得这恰恰是我国寒区旱区最有特色、也是最有实力的重点高校。兰大抓住自己的特色,照样能做出举世瞩目的成绩。应该说,西北兰州生活舒适安逸。
兰大科研平台非常优秀,给得起对科研人才的支持和尊重!
他们
或被兰大深厚的学科底蕴所吸引
决心在西部这片天然的实验室中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或专注于结构健康监测
致力于研发服务工程实际的新技术和设备
还有的带着前沿的生物医药技术回国
希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实际力量
无论是出于对科研的孜孜追求
还是对祖国西部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他们都选择在兰大这片沃土上扎根
用知识和智慧照亮未来
共同书写兰州大学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持续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和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2020年以来,学校引进人才647 人,在站博士后达400余人,新增国家级青年人才74人。队伍职称、学缘、年龄等结构得到根本性优化,人才竞争力显著提升,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创新潜力。
来源:兰州大学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