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紧急叫停两种手术,再开展可行政追责,患者也可追赔!

国家卫健委近期发布的紧急通告中,叫停了两类手术操作,并明确指出一旦违规开展,将面临行政追责,患者亦可依法追偿。这一举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近年来临床数据激增、并发症频发、个案纠纷不断的综合考量。

被叫停的手术分别是无明确适应证的宫腔镜子宫内膜消融术以及非专业机构开展的腺样体切除术

国家卫健委紧急叫停两种手术,再开展可行政追责,患者也可追赔!

本质上,这两类操作涉及对正常组织的“不可逆破坏”与“非标准场所实施”,一旦判断错误或操作不当,后果远比预期严重。

之所以紧急叫停,核心问题其实早已在多起术后并发症报告中初见端倪。以子宫内膜消融术为例,这项看似微创的操作,其实是在用高温、冷冻或电能将子宫内膜彻底破坏,目的在于控制月经过多或功能性子宫出血。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近40%的患者术后出现持续性腹痛、周期性出血或继发性闭经,部分人甚至发展为宫腔粘连,最终丧失生育能力。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趋势性风险。

国家卫健委紧急叫停两种手术,再开展可行政追责,患者也可追赔!

更严重的是,一旦术后出现症状,常规B超下极难识别宫腔结构变化,这类“看不见的伤害”往往拖延诊断时间,增加进一步治疗难度。

腺样体切除的安全隐患则更复杂。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多数儿童在6岁前体积最大,会自然随年龄萎缩。

确实,部分儿童因腺样体肥大引发鼻塞、打鼾、张口呼吸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刀切就能解决问题。

国家卫健委紧急叫停两种手术,再开展可行政追责,患者也可追赔!

2023年中国耳鼻喉协会发布的多中心调查数据显示,超过22%的腺样体切除手术并无严格影像学和临床适应证,仅凭“家长要求”或“医生主观判断”实施,这就埋下了术后出血、感染、语音障碍等一系列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非公医疗机构或基层诊所,在缺乏完整麻醉体系、术后监护条件不达标的前提下擅自开展这类操作,已引发多起医疗纠纷。

腺样体紧邻颅底和咽鼓管开口,操作稍有偏差即可能造成脑膜损伤或听力障碍,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治疗难度远高于手术本身。

国家卫健委紧急叫停两种手术,再开展可行政追责,患者也可追赔!

再回到最根本的医学判断逻辑——什么情况下必须动刀?什么情况下保守观察即可?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策略决策。

以宫腔镜手术为例,中国妇产科临床指南明确指出,内膜消融术仅适用于不打算再生育、内膜厚度符合标准、排除恶性病变的特定人群,且术前需进行宫腔结构评估、内膜活检、激素水平检测。

一旦跳过这些步骤,便是“盲目治疗”。但现实是,在某些基层医院,这类手术被简化为“控制月经”的快捷方式,甚至推广到年轻女性身上,严重背离医学伦理。

国家卫健委紧急叫停两种手术,再开展可行政追责,患者也可追赔!

数据是最不说谎的证据。2022年《中华妇产科杂志》收录的一项多中心临床观察指出,在接受内膜消融术的960例患者中,有超过28%术后半年内出现继发性出血,另有12%发展为宫腔粘连,需再次手术。

更令人警醒的是,其中3%的患者在术后两年内被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疑与术后内膜修复异常相关。这不是偶然,而是机制上的逻辑延伸——破坏正常屏障,等于放弃身体的自我调控能力。

腺样体切除亦不例外。2024年一项发表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的大型回顾性研究指出,在5岁以下儿童中,术后发生呼吸暂停、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风险是6岁以上儿童的近2.5倍,而且术前若无系统性评估(包括鼻咽侧位片、电子鼻咽镜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出31%。

国家卫健委紧急叫停两种手术,再开展可行政追责,患者也可追赔!

意味着,年龄、结构成熟度、术前评估缺失,是决定术后风险的三把“隐形剪刀”。那有没有替代方案?有,而且不少。

比如对于月经过多的女性,若无内膜增厚或结构异常,完全可以通过周期性激素调控、铁剂补充、生活节律调整来缓解症状;

对于腺样体轻中度肥大的儿童,通过过敏原管理、鼻腔冲洗、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雾,往往能在数月内明显改善。关键不在于手段多少,而在于医生是否愿意花时间评估和跟踪。

国家卫健委紧急叫停两种手术,再开展可行政追责,患者也可追赔!

患者也需有所准备。若确实需要手术,需提前准备几件事。首先是记录症状频率和强度,比如月经量是否超过80毫升、是否伴随贫血;儿童是否长期张口呼吸、是否有夜间打鼾超过3次每周。

其次是选择具备完整麻醉和术后监护条件的正规医院,特别是腺样体手术,尽量避免在无麻醉专科的机构操作。

第三是要求术前出具影像学评估报告和手术适应证说明,这不仅是知情权,更是术后维权的重要依据。

国家卫健委紧急叫停两种手术,再开展可行政追责,患者也可追赔!

对医生而言,未来的挑战不是技术层面,而是策略和伦理的边界把握。医疗不该是“我能做什么”,而是“我该做什么”。当一个技术可以被随意使用,它就不再是工具,而可能变成风险本身。国家卫健委此番叫停,正是对“过度医疗”喊停的信号,也是一次对医疗行为科学性的集体校准。

从政策层面看,这也标志着我国医疗监管逻辑的转型——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警,从技术审批向行为规范过渡。未来,类似的禁令可能越来越多,但这不是压缩医生空间,而是倒逼医疗回归初心:为有明确指征者提供必要、精准、可控的治疗。

国家卫健委紧急叫停两种手术,再开展可行政追责,患者也可追赔!

医学从来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做得刚刚好”。就像修剪植物,剪得太狠,不开花;剪得太晚,易枯萎。手术亦然,既不能草率也不能拖延,关键在于恰到好处的判断。而这种判断,靠的不是技术炫技,而是扎实的临床逻辑和责任感。

医学的未来,终究不在刀法,而在思维方式的进化。每一次叫停,都是一次医患共识的重建。我们期待的,不是更多的手术,而是更少的遗憾。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慧,李婧,陈岚.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消融术术后并发症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4,59(04):289-293.
[2]罗琳,王昕,郑志宏.腺样体切除术适应证及术后风险评估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4,38(02):105-110.
[3]中国耳鼻喉协会.儿童腺样体肥大诊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S].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