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恒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黄金又破纪录了。
不是名义价格的“短期狂热”,而是一场穿越45年通胀的真正历史性突破。本周,现货黄金一度飙升至3674美元/盎司,正式超越1980年通胀调整后的高点——那是一个曾代表全球货币体系剧烈动荡的时代,如今,这一幕似乎正在以另一种形式重演。
很多人觉得黄金只是贵了,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是什么让它变贵了。
这一次的上涨,不只是因为美元弱,不只是因为通胀卷土重来,更不是因为金子本身有多吸引人。而是全球投资者在用脚投票:我们对现有货币体系,信心开始松动了。
黄金不是资产,它是信任的试金石。当法币贬值、债市失控、政治搅动央行独立性,每一次系统性焦虑爆发时,黄金就从历史角落被拉回舞台中央。
这是一个全球央行集体加仓的时代,是ETF资金蜂拥而入的时刻,是“美元不再万能”的现实。它意味着黄金正重新被定义,不是因为它闪闪发亮,而是因为——它还没有被谁印过头像。
01:金价为何连创新高?五大驱动正在共振
金价的这轮上涨,绝不是突发奇想的情绪波动,而是一整套全球风险定价机制的系统性重估。
第一,美国债务失控,货币信用撕裂。
从数据看,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已突破37万亿美元,仅利息支出就是不小的占比。美联储虽尚未正式进入降息通道,但市场早已开始“预演”——今年8月非农仅新增2.2万人,失业率升至4.3%,而核心CPI环比仍停留在0.3%的高位,滞胀预期再次升温。芝商所美联储观察(FedWatch)工具显示,交易员已完全消化美联储下周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一旦“高利率锚”被松动,黄金立刻获得了升空的弹道。
第二,全球央行罕见同步抢金,黄金成为官方避险锚。
这并非普通投资者的情绪狂热,而是主权行为的大规模转向。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包括中国、印度、土耳其在内的新兴市场央行持续增持黄金,试图降低对美元储备的依赖,构建“去美元化”的资产护城河。伦敦金库黄金总价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与此同时,黄金已正式超越欧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资产。
第三,特朗普回归式政治风险,正在打破市场底线假设。
这一届白宫与美联储之间的“模糊界限”已被一次次冲击。减税、加关税、指责鲍威尔、干预货币政策走向……当“美联储独立性”这个传统锚开始松动时,黄金也就成为了替代的锚。类似的剧本,曾在上世纪70年代上演过一次——当时尼克松强行要求维持低利率,引爆了黄金长达数年的超级牛市。
第四,传统避险资产失灵,资金转战黄金。
在当前市场中,美债的“避险”角色已经摇摇欲坠。标准普尔、惠誉、穆迪三大评级机构,均已对美债提出警告或下调评级。而与此同时,黄金却在悄然构建新的信任感——它没有违约风险,也不承担货币贬值的压力。某种意义上,这是避险资产本质的一次重新洗牌。
第五,实物消费与ETF同步回暖,推动价格体系整体上移。
以往黄金牛市常见于高通胀环境,但这一次更特殊——全球资金正将黄金视为系统性配置资产。不仅亚洲实物金条销售强劲反弹,黄金ETF也迎来资金持续净流入。高盛报告显示,当前市场“看多”黄金的投资者与看空者比例已达8:1,创历史新高。
当这五大动因在同一时间叠加,就不再是简单的“金价上涨”,而是一个信号明确、趋势清晰的货币与资产结构调整周期的开端。
02:这次不同于1980年:从投机狂热到结构性信任重建
不少人看到金价飙升,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又像1980年那样,要冲顶了?
那年黄金飙到每盎司850美元,然后迅速跌落,此后20年都没再回来。有人说,现在是不是又在复制那场“投机泡沫”?可现实恰恰相反——今天这轮上涨,和1980年那次,根本不是一回事。
从价格看,现在的黄金不仅在名义上突破了850美元,而且在通胀调整后的实际价值上,也越过了当年的天花板。按数据测算,1980年的850美元约等于今天的3590美元,而本月金价最高达到3674美元,已经完成“真实突破”。
但真正的区别,不在价格,而在逻辑。
1980年是美国通胀失控、伊朗资产被冻结、美元信用崩盘,一切都像是一场失控的事故。当时的金价是靠恐慌、情绪和炒作推上去的,一旦局势缓和、利率抬高,泡沫就戳破了。
而现在,金价的上涨,是靠结构性的力量推起来的。
首先,这次是央行在买黄金。不是散户炒金,不是资本大佬投机,而是一国之央、一国之储的战略性再分配。世界各国央行,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正在持续加仓黄金,把它作为“去美元化”的锚。
其次,这次涨得更慢、更稳。过去三年,黄金不是暴涨,而是在回调与震荡中反复抬高底部,每一次创新高,回踩都有限,显示的是资金在分批流入,而不是一窝蜂的情绪爆发。
再次,参与者变了。现在有ETF、有机构、有央行、有实物消费,黄金已经从“商品”变成了“核心资产”,开始占据投资组合的底层逻辑。伦敦金库黄金储备总价值突破1万亿美元,就是一个信号。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这次的美国,不再是那个能迅速加息压通胀、恢复信心的美联储了。如今债台高筑,赤字爆表,利率每走一步都像踩钢丝。市场知道,美联储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美债和美元的信用锚开始松动,而黄金,成了替代锚。
如果说1980年那场金价飙升是“系统故障”,
那今天这场,则像是系统自我修正。
1980年是黄金走到尽头;2025年,很可能是黄金刚刚出发。
03:黄金将走向哪里?
当黄金价格突破历史高点,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从“为什么涨”变成了“还会涨到哪?”
高盛在最新报告中称,央行持续购金、私人投资者加仓以及美元资产信任削弱,共同推动金价进入新阶段。该行预计,到2025年底金价或升至3700美元,2026年中有望突破4000美元;若出现美元资产资金外流,价格甚至可能触及4500至5000美元。这个“极端情境”,指的并不是战争或经济崩盘,而是——美元资产信任危机持续加深,全球资金加速出逃。
别觉得这个预测太激进。事实上,金价在2025年已经累计上涨近40%,并在年内30多次刷新历史新高,背后是全球资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越来越强。
市场已经不再关心“是否降息”,而是在赌“降息能否扛住通胀不失控”。而美联储的空间早就被高企的债务压缩得所剩无几。一旦经济再遇阻力,它能做的,大概率只剩下——继续印钱。
再看全球:俄乌冲突迟迟未止,中东地缘风险升温,欧洲经济增长停滞,中国正在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整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正在重构价值锚与信用锚的排序。
过去几十年,美元是唯一的锚,黄金被边缘化;而现在,黄金再次成为央行与投资者眼中“最中立的那块砖”。它没有利息、没有违约、不依赖主权、不需要评级,也不会因为政局变化而腰斩。
这也解释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黄金的需求结构正在改变。
• 央行仍在不断增持,尤其是新兴市场;
• ETF重新回流,全球散户重新参与;
• 实物消费回暖,尤其在亚洲;
• 大型对冲基金也在提高黄金仓位,把它当作主力避险品种,而非补充选项。
从这个角度看,金价不是因为太高才不敢买,而是因为再不买,资产结构就不完整了。
黄金的价值,从不是看它能涨多少,而是看在谁都不信任谁的时候,它还能被信。
这不是简单的涨价周期,而是一场“全球资产排序”的慢动作革命。
不是黄金变贵了,而是世界变得便宜了。
05:金子没变,变的是这个世界的底牌
这一轮黄金上涨,不是技术性行情,也不是投机性行情,而是价值锚定逻辑本身正在发生改变。
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涨了多少美元”——更重要的是,它昭示着一个旧时代的褪色:美元不再无敌,美债不再无忧,央行的独立性也不再神圣不可侵犯。当全球开始质疑“钱的价值”时,人们总会想起那样一种资产:它没有背书,却从不违约;它不参与博弈,却穿越了所有危机;它沉默,却被赋予信任。
黄金之所以成为黄金,不是因为它发光,而是因为它从不撒谎。
今天我们看到的金价上涨,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不信任定价。当信任贬值,黄金就升值;当未来模糊,黄金就清晰。在这个充满风险的周期交错点,它不是“投机港湾”,而是“最后的共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