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马
FEI'S TALK
上篇推送《》截至本篇发稿时阅读已接近60万,1.9万转发,但我没想到的是,仍有那么多人留言审判琼瑶“知三当三活该”“罪有应得”云云,而“第一责任人”却在她们的口中再度“成功隐身”。
甚至还有不少网友觉得:没有平鑫涛关键性的商业决策力,就没有琼瑶后来的巨大“成功”,是两人合作将财富创造最大化了,也因此琼瑶没啥好抱怨的,彻底否决了平鑫涛对琼瑶的利用与伤害。果真如此吗?不想听听琼瑶自己怎么说“如果有来生”吗?我们又真的合适用成功学视角下的“结果论”,去倒推并美化“起点”吗?
以上,都让我决定好好来讲讲:
1,平鑫涛、琼瑶、林婉珍三人纠葛了长达16年,局面究竟如何造成,背后真实原委到底是怎样的?元配及其子女乃至部分网友,只盯着琼瑶骂,真的公平吗?
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又从头仔细梳理了资料和时间线。鉴于琼瑶和林婉珍的回忆录,对一些关键情节各执一词,多有矛盾之处,我也会为大家细细梳理、辨析。
2,对于平林琼的三人行,如何从时代背景、乃至婚姻史的角度去考量。其中我会讲到《Marriage,a History: How Love Conquered Marriage》,直译过来就是:《婚姻史:浪漫爱情如何攻克了婚姻制度》。
美国历史学者Stephannie Coontz著
3,怎么看所谓平鑫涛成就了琼瑶?琼瑶的成功,真的靠他吗?
(文章内容很长,也已录制了系列小视频,但文字版的内容会更加详尽。)
下面,请听我一一为大家道来。
一、16年三人行的隐秘幕后
所谓“爱情”,不过是平鑫涛掩盖势利精明的一块“遮羞布”。林婉珍与琼瑶,都被他当作“工具人”。他这一生,是一个男人将“婚恋利益”最大化的一生。他最爱的始终是自己。甚至遗嘱事件,也不足以作为他“爱子女”的证明,那只是一种“爱自己”的延伸。子女之于他的意义,是作为“他的后代”,作为“他的继承人”,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存续“载体”。
琼瑶母亲极尽反对和精准预判
从最开始察觉出平鑫涛在追求琼瑶后,琼瑶的父母就提出了坚决反对。犀利的琼瑶母亲、大家闺秀袁行恕便警告女儿:
“那个男人三天两头往我们家跑!你也不怕人言可畏吗?为了你的名誉,和这个人保持距离!不是我要干涉你的生活,你要知道,这个社会是残忍的,如果他追求你,社会不会指责他,会来指责你!出轨的男人都让女人来背黑锅!
你现在能够独立,也会赚钱,年纪轻,根本不需要任何男人!你如果够聪明,跟他之间,公事公办!别让他占了便宜还卖乖!”
后来,琼瑶深陷情网执迷不悟,琼瑶母亲也曾提醒过她前路风险:
“他不会离婚的!这种男人我了解,又要家庭,又要儿女,又要事业,又要风流,又要名气……他什么都要,最后,毁掉的是你!等到你才气用完了,不是‘女作家’了,他不能用你来巩固他的事业了,他会再找一个比你年轻的女作家,然后把你一脚踢开!”
琼瑶母亲看人无疑是准的,可惜当时琼瑶听不进去。而她母亲,甚至是平鑫涛,大概也没料到,琼瑶一红便是40年。
日后看,琼瑶母亲早就预判了一切——如今的琼瑶身负骂名,而平鑫涛身故前后却全然置身事外。
可惜在当时,母亲的激烈反对,反而将琼瑶推向了平鑫涛一边。因为,琼瑶自小就被母亲严格管教、逼迫考学,更被阻截了初恋,将那段师生恋闹到当地警局、教育局,她老师不止丢了工作,也名誉扫地。这就是后来的《窗外》雏形。所以,一直以来,琼瑶对母亲是既依恋、求认可,也同时有着强烈的叛逆反抗之心。而母亲三番五次的劝阻警戒,也其实一直横亘在琼瑶心里,让她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徘徊,不时左右摇摆。
平鑫涛同时将琼瑶、林婉珍当工具人
琼瑶与平鑫涛的命运发生交集,是在1961年——而非很多文章写的1963年。
彼时23岁的琼瑶,正深陷于第一段婚姻的痛苦泥沼中。她同样热爱写作的丈夫庆筠(笔名),虽是毕业于台大外文系的高材生,却薪资菲薄,两人的日子过得极为贫困。即便琼瑶再是精打细算,每月的最后十天常常也无米下锅。后期,丈夫更迷上赌博、夜不归宿。
琼瑶婚后一直专注写作,有孩子后依旧如此,一边带娃一边挤时间写,体现出了惊人的坚毅与韧劲儿。这既出自她对写作的热爱,更为煮字疗饥,贴补家用。
1961年,琼瑶的短篇小说《情人谷》被平鑫涛创办的《皇冠》杂志采纳。随后,她又接连写了几个中篇如《寻梦园》《黑茧》《幸运草》,也都被《皇冠》采用。并且,她还收到了“社长”平鑫涛的约稿信。这让她兴奋不已。
到写出让自己一夜爆红的《窗外》之前,琼瑶通过笔耕不停地写作,已经有了好几个“固定地盘”,基本从不会退她稿:一家报纸的副刊、一本香港文学杂志,再有就是《皇冠》。
现在该说说《皇冠》的“社长”平鑫涛,与他在1954年创办的这本杂志了。
出生于1927年的平鑫涛,原本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小康之家,但却因为日军侵华,家庭陷入贫困。
他有旺盛的欲望和野心,也热爱学习,很能吃苦,靠着祖父接济支持,他读了大学。1949年去台湾后,他在肥料厂做了一个会计,收入菲薄,日子过得极为清苦,连吃个鸡蛋都是奢侈。他就是在这里认识了“厂花”林婉珍。她也是苦出身、只有两件旗袍可以换着穿,说她是出身富贵的豪门千金,实属以讹传讹。
彼时的平鑫涛一边苦心谋求脱困,一边追求林婉珍。
《皇冠》杂志正是1954年平鑫涛为了脱困而创办,可连续7年都一直亏损。说是一个杂志社,其实就是两个人。平鑫涛负责组稿、编稿、校对、排版,跑印刷跑发行,林婉珍负责财务、订阅客户登记、打包邮寄等等各种杂务。林婉珍说,那曾是他们约会时的主要“内容”。
在很长时间里,从婚前到婚后(两人1955年1月结婚),她就是“皇冠第一号员工”,还是不发薪水的。但平鑫涛后来讲述自己的成功创业史、写作《逆流而上》时(由皇冠出版于2005年),却对林婉珍的贡献只字未提。
林婉珍对平鑫涛的牺牲与贡献,当然不止于帮他在事业上“打杂”,也包括牺牲了自己的工作(因为厂里不允许同单位的双职工),她成为全职主妇,婚后承揽了一切家务。
哦,连他们举办婚礼的钱,都是来自林婉珍辞职后厂里给的退职金(三个月薪水)。林婉珍还拿着这笔钱做了三件新旗袍、租了婚纱。
她在自传中详细讲述了自己如何省吃俭用地持家,为了平鑫涛挑剔的嘴能跑遍全台北去买菜,学会做好吃的上海菜,还独自搬很大的冰块做冰镇水果,因为平鑫涛爱吃。结果,屡屡搬运重物,她不止一次闪了腰。
事实上,因为平鑫涛忙于事业,同时兼了几份工以弥补《皇冠》的亏损,因此家里的大小事务,包括很多重活,都是林婉珍一人承揽。更别提一人拉扯三个孩子。
那个时候,平鑫涛经常会请为《皇冠》写稿的作家来家里吃饭,下厨忙碌的自然是林婉珍。1963年,平家的餐桌上迎来了因为《窗外》而爆红的琼瑶。
彼时25岁的琼瑶,从高雄来到台北接受媒体采访,这才第一次见到通信2年的平鑫涛。她来到他家吃饭,这才知道所谓《皇冠》杂志社原来就是平家一间3坪的办公室。
虽然林婉珍和平鑫涛都在回忆录中将《皇冠》的“转折点”定义在了1961年的大改革——加厚涨价,可一期刊完一部长篇。然而,那也只是让《皇冠》杂志停止了亏损,平鑫涛自述:经营上依旧惨淡。
也所以,平鑫涛当时还特地向琼瑶解释了为何稿费菲薄。
事实上,《皇冠》的真正起飞点是1963年刊载了《窗外》——虽然平鑫涛和林婉珍都不愿在“皇冠奋斗史”里直接点明这点。由皇冠出版的林婉珍回忆录,在这个问题上直接全面“去琼瑶化”了。而平鑫涛好歹是在《逆流而上》中的《速写琼瑶》里,才写了这么一句:“没有《皇冠》,琼瑶依旧是琼瑶,但没有琼瑶,《皇冠》很可能不是今天的皇冠。”
《窗外》在杂志首发爆红后,10月分又在皇冠出了单行本,不断加印再版。平鑫涛在自传里说,《窗外》是皇冠最畅销的书,几十年来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他们引进的《哈利波特》第一集。
正是靠着《窗外》爆红带来的丰厚利润,平鑫涛才能在1964年6月起仿效欧美做法,网罗了一批作家,建立「基本作家制度」,预付稿费给每一个签约作家。
这时的《皇冠》,出手已经“阔绰”到什么程度呢?据首批签约的19岁青年作家季季回忆,当时公务员一个月薪水300多元,而平鑫涛一个月就给她600元。这还只是一个签约作家的开支。
此时距离《皇冠》刊载《窗外》,仅仅不到1年。大家可以想想那些年,琼瑶到底给平鑫涛和皇冠创造了多么丰厚的利润。
但单纯的琼瑶没有想过这些。自己的小说能发表、能有人喜欢、能赚够钱养活她和儿子,她已经非常非常开心了。
平琼首次“台北会”的故事里,还有个细节尤其值得一提。琼瑶接连接受了两天的媒体采访,结束后,平鑫涛送琼瑶回她在台北的父母家。结果一进门,平鑫涛大吃一惊。原来是有另一家杂志发行人已经在她父母家中等了4个小时,并且和琼瑶母亲聊得甚是开心。
琼瑶母亲直言:这个人看着比平鑫涛可靠。“聪明的作者,要在各大报章杂志都发表作品才行!千万不能被一家垄断!”
平鑫涛当时啥也没说,第二天就突然出现在站台,要亲自送琼瑶一程,从台北坐到了台南,和她一路畅聊。分别前,还给了她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沉沉的东西。平鑫涛叮嘱她,回家后再打开看。结果琼瑶一回到高雄的家里,就发现了一台落地式超豪华唱片机。她打开牛皮纸袋,一看全是名家唱片,从贝多芬到莫扎特。对此“暖心观照”之举,琼瑶是感恩不已、也激动开心不已。因为她太渴望生活里有音乐了,之前贫困的家中曾有一个父亲给她的小收音机,却被窃贼无情偷去,她还曾为此痛哭过一场。
哎,物质匮乏、内心缺爱、也一直缺少认可的女人,太容易被满足、被感动。
一边是平鑫涛和皇冠靠着琼瑶起飞了;一边是《窗外》的爆红,加速了琼瑶与丈夫的差距与割裂。两人最终于1964年离婚。期间琼瑶也已从高雄搬到台北专注写作。
为了方便“鞭策”琼瑶写作,平鑫涛让琼瑶在自己家同一条巷子里租了比较阔绰的二层楼房。琼瑶担心自己付不起房租,平鑫涛以此“鼓励(鞭策)”琼瑶:你只要不停地写,一定可以!
起初琼瑶还坚持自己做家务,平鑫涛为了不让琼瑶浪费一点时间,还介绍她雇了佣人。仅仅那一年,琼瑶就写出了四本书,从此成了一个“书房里的痴人”。
也是在1964年,琼瑶有4部小说被买下电影版权,次年开启了堪称“疯狂”的琼瑶片时代。此后接连几年,每年都会有好几部琼瑶片上映,最高峰时一年有7部琼瑶片上画。琼瑶成了最炙手可热的女作家。
1965年,平鑫涛鼓动琼瑶分期付款在市中心买了公寓,琼瑶在“房贷”压力之下,更有动力写作了。很快,为了接父母和自己一起住,她又买了同楼层的另一套房打通,让父母也终于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父亲有了大书房,母亲有了大书桌可以画画。她父亲在这里写出了《中华通史》。
1966、1967年,琼瑶两个弟弟先后赴美留学,费用也全靠琼瑶支持。这些,都让琼瑶倍感自豪。
客观上讲,个人独立自主的愿望、照护支持自己的家人,这些是琼瑶早期甘愿被平鑫涛“鞭策”拼命写作的巨大动力。
平鑫涛在鼓动琼瑶时说:你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你一定要打铁趁热,趁着时机多出几本。
因为平鑫涛成功靠着“情谊”而不是更高的稿酬,垄断了琼瑶作品的出版,还成为她的经纪人,帮她谈判电影版权出售等等,两个人的合作关系已经非常紧密。
恋情爆发与“乌来殉情大戏”
那么,琼瑶和平鑫涛的恋情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在琼瑶的讲述版本里,自认“对爱情的信号并不陌生”的她,从平鑫涛将自己从台北一路送到台南、又送唱片机又送唱片的行为中已经嗅出几许讯息。但她一直不敢多想,也未曾越界。而平鑫涛后来则向她承认,其实从站台上初见就已经心动。
呵呵,不妨再看看林婉珍的版本是怎么说的。她说自己一直相信平鑫涛为人正直,一开始对琼瑶只是单纯的照顾。因为有一天平鑫涛催稿回来告诉她,看到琼瑶没化妆出来见他,“居然没有眉毛,好可怕”。
那么,究竟是平鑫涛对太太刻意撒了谎,故意嫌弃琼瑶“没有眉毛好可怕”,还是他后来为了用爱锁住琼瑶,“浪漫化”了自己最初的“一见钟情”?大家觉得呢?又或者,平鑫涛本就是一个惯于“两幅面孔”表演的两面派?
Anyway,三方共同认可的一个恋情正式爆发起始点是:1966年电影《窗外》首映后的一起车祸。
当初因为《窗外》小说的出版,琼瑶的父母就对她大动肝火,非常气愤。1966年改编电影上映后,琼瑶父母悄悄去看了,回来后发了更大的脾气,掀起一场家庭矛盾风暴。
琼瑶跪在母亲床边喊了几百遍“我错了”请求原谅,母亲也不理,甚至为此绝食。在琼瑶回到房间痛哭的时候,目睹了一切的平鑫涛趁势把她揽进了怀里。一个温暖的怀抱,正是此刻脆弱的琼瑶最需要的。两人的感情就此爆发,不再遮掩。某种程度上,你也可以说,平鑫涛此举是趁人之危。
后来为了给琼瑶透气,平鑫涛开车带她以及琼瑶小妹和小妹男友出去兜风,不想发生车祸。琼瑶自己觉得,两人经历了生离死别,于是更加认定了彼此。
也是这场车祸,林婉珍正式确认了他们的恋情。因为车祸后,受伤的平鑫涛,居然安排林婉珍陪受伤的琼瑶去诊所换药。林婉珍详细写了自己当时在车上的绝望与痛苦心情。但她忍了。
琼瑶和平鑫涛这边呢,即便所谓“认定了彼此”,平鑫涛却的确如琼瑶母亲所预料,不肯离婚,借口是孩子还小,让琼瑶再等几年。
琼瑶后来在《雪花飘落之前》里写过:
他(指平鑫涛)⽤坚定的语⽓说:“不⾏!我会纠缠你⼀⽣⼀世,也会爱护我的⼉⼥,直到⼉⼦15岁(注:当时平云还不到5岁),能够了解感情、了解我的苦衷时,我才能谈离婚!”
呵呵,平鑫涛的小算盘真是打得精刮响。既要旧式婚姻的好处,一边要保全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一边要最新式的浪漫爱情与名作家恋人——以及由她为他创造的巨额财富。
但是,琼瑶母亲的极力劝阻与劝诫,让琼瑶在这个过程里一直很纠结挣扎,一会感性占上风,一会理性占上风,她始终无法漠视自己是第三者的事实。于是,她多次提出分手。平也曾答应过分手,却没两天又回来找琼瑶,说自己“分不了”。总之,各种波波折折、热烈追求的爱情戏码上演。
这段时间,琼瑶和平鑫涛三天两头吵架谈分手。然后就是由平鑫涛一手策划的“乌来殉情”大戏上演,以死相逼。尽管,琼瑶平鑫涛和林婉珍对此说法不一。
琼瑶和平鑫涛这边都认可的说法是,平鑫涛专门带琼瑶去乌来聊分手的事儿。去的路上两人就一直争吵,因为琼瑶坚决要求分手,平鑫涛万念俱灰。他让琼瑶下车,接着就引擎猛响。眼见着平鑫涛准备开车冲下悬崖殉情,千钧一发之际,琼瑶不顾生死地扑到了引擎盖上。据琼瑶写,当时车头已开至悬崖边边。这种drama情节,深深打动了琼瑶。在她眼里,平鑫涛从此成了可以为他们的爱情“拼上性命”的情圣。
但是林婉珍对这个故事却持有怀疑。她在《往事浮光》里说,琼瑶自己告诉她,当时她小弟也在车上。那平鑫涛怎么会带着她弟弟一起开车冲悬崖?
在《往事浮光》出版后没多久,琼瑶就增订出了2018版自传,回应了这个质疑。第一,她小弟当时已在美国;第二,平鑫涛找她谈分手的事儿,怎么会带上她小弟去做电灯泡?
据琼瑶自传,平鑫涛自己曾公开将乌来殉情的故事讲给湖南台的一群工作人员听,还当着大家的面跟琼瑶讲,这个故事可以写进书里。
从我的眼光看,所谓“乌来殉情”,就是平鑫涛提前策划好的PUA戏码。谈分手,为什么一定要去乌来谈?还刚好路过悬崖?真想冲下悬崖,琼瑶有那个矫捷身手扑到引擎盖上吗?她又不是神奇女侠。
平鑫涛这种什么好处都想要,苦熬三十多年终于等来好运、刚刚起飞的中年男人,又怎么会突然之间——什么好处都不想要了?
如果一个男人连生命都敢放弃,这就意味着他可以放下一切,又怎么会独独放不下跟元配的婚姻?以至于琼瑶必须跟你分手?难道,离婚是比放弃生命更艰难的事情吗?
所以,这个殉情故事,底层逻辑根本不通。也就是琼瑶,才会沉醉其间,不愿看清事件本相和人性真相。
在我看,那不过是一个作势要殉情的男人,用来满足并拴住琼瑶的PUA伎俩。
Anyway,乌来事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琼瑶不再和平鑫涛提分手,默认了“三人行”的现状。她只想安心享受甜蜜的爱情。她服从了命运,服从了自己内心对爱的渴望。
对于成为平鑫涛的公开“女友”,琼瑶写道:在我们那个年代,对爱情还有基本的尊重,很多名人雅士,都有婚外的女友。很多女人,也有婚外的男友。我们没有小三这种词语。
关于这点的分析,暂且按下不表,下个章节我会单独来谈。
林婉珍自传里的自相矛盾
短暂的“平衡”,在1968年被打破了。因为琼瑶突然接到了一个辱骂电话,一个女人在电话里对她破口大骂,用各种难听语言羞辱她介入别人家庭。
遭此痛击的琼瑶,再难平静,流了很多泪。平鑫涛见状向琼瑶做出承诺,他要正式和妻子摊牌离婚,也不等孩子长大了。
此时,有必要交代下1968年琼瑶的事业发展情况。《窗外》之后,她在短短5年间,已经出版了13本小说,部部畅销,每一部出版后一年内就加印十几版、二十几版是常事。她的小说在五年间共有23部搬上了银幕。
不止平鑫涛的《皇冠》杂志和出版社已经离不开琼瑶的小说支撑,他们还已经合伙成立了火鸟电影公司,自己改编琼瑶小说拍电影,也暂停了对外的授权。
那时候,《皇冠》扩大了规模,租了办公楼,开销更大。并且因为出的书常赔本,以至于几次危机都是平鑫涛挪用琼瑶的钱去救急。他常对琼瑶说:“皇冠没有你,恐怕连员工薪水都发不出来!”
一边,是平鑫涛的事业发展已经完全离不开琼瑶,他选择了与结发妻子离婚;但另一边,林婉珍却并不同意离婚。
林婉珍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孩子还小,如果离婚了,未来怎么办?孩子跟着他?我舍不得!小孩跟着我,我又没有谋生能力。根本就是个无解的僵局。”
我完全理解林婉珍为何不肯离婚,也同情她被平鑫涛始用终弃的遭遇——莫说是那个年代,即便是今天,也有很多元配在掌握着家中权势的丈夫出轨之后,宁可忍受丈夫的婚外情,也坚决不肯离婚。我不是批判这种选择,毕竟过错方是那个出轨的丈夫而非妻子,我只是客观陈述这种选择的普遍性。
但是我也必须要指出,林婉珍真正不肯离婚的理由,显然并非她所谓的“无解的僵局”。因为若真的离婚,平鑫涛不可能不给她赡养费,也不可能不养自己的亲生儿女。不说人伦情理了,平鑫涛作为彼时的公众人物,若真这样无情无义会被舆论骂死。这一点,她其实也非常清楚。
事实上,8年后两人终于离婚时,林婉珍在书中写道:
“他说手边没什么钱,只给了我一笔为数不多的赡养费,连买一个未来的安身之所都不够,更谈不上以后生活的保障。朋友说远远低于 ‘行情’。”
那是1976年,在平鑫涛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儿子平云满15岁后,两人签署的离婚协议。
且不谈平鑫涛给的赡养费和生活费到底是否如林婉珍回忆(给孩子们的也只有基本的生活费)——但这说明了一点,平鑫涛的确是给了费用的。如果是真,他也真是够自私抠门——当然,林婉珍回忆录这么写,也可能是想说,琼瑶不愿意让平鑫涛多给。反正,上面说到的林婉珍不肯离婚的“无解僵局”,其实是并不成立的。她自己的前后说法,自相矛盾。
在她的自传中,前后矛盾之处远不止这一个。
比如,她说自己在管了皇冠的帐10年(也就是1964年)之后,突然被平鑫涛要求不要再插手。她自己分析是平鑫涛为了不让她知道钱财流向。结果,她又写1967年平鑫涛带着琼瑶赴欧洲旅行时,旅费不足,打电话给她,让公司财务汇钱。
可既然那时平已经不让她管账,怕她知道钱财流向,为何不自己直接电话会计让其汇钱?还非要通过她?
对于“汇旅费”一说,琼瑶在2018版自传中予以了驳斥,她是自强自主的女性,已经通过出版小说和售卖电影版权赚了很多钱,自己就带够了足足的旅费。鑫涛为人非常周到,第一次带她出国旅行,又怎会不带够旅费,还要让元配夫人汇款给他们挥霍。
看到这里,就还挺唏嘘的。想起林婉珍在说平鑫涛给他们母子赡养费用太少的时候,还特别说了一句,据公司的会计讲,“给琼瑶的生活费足足是我们的好几倍。”
哎,琼瑶一生追求独立自主自强,她靠写小说、卖电影版权、拍电影,挣了那么多钱——拍的电影每一部都卖,明明是平鑫涛在靠着琼瑶赚钱,她还需要从平鑫涛手里讨生活费吗?林婉珍为什么不想想事情的真相更可能是:皇冠之所以每月给琼瑶开出高额的费用,那是琼瑶发表小说应得的版税结算。
琼瑶小说发表后
短短时间内就会不断加印再版
林婉珍出版于2018年的自传,有其子平云全力主导推动,在皇冠出版,彼时88岁的林婉珍接受了两次录音采访,最后由人整理成书。
2017年“插管”风暴及琼瑶出版《雪花飘落之前》之后,平云急于推动母亲出版回忆录“讨伐”琼瑶——他接受台媒采访时说,“虽然母亲早看淡往事,我们3个子女还是鼓励她,50年来第一次站出来为自己发声”。
平云自称学历史出身,“深深感觉‘历史可以被原谅,但不能被忘記’,如果历史只有一方的说法,就无以还原事实的真相。”
可书中有多处针对琼瑶的攻击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也难怪琼瑶愤而在自传中称呼平云掌管的皇冠——“那个造谣的集团”。
如果平家儿女不是等到琼瑶暮年,而是在琼瑶尚能为平家创造巨大财富的时候,就勇敢站出来指责琼瑶,不会如此令人不齿。
漫长的“三人行”局面,究竟是如何造成?
对漫长的“三人行”局面如何造成,林婉珍将之归结到琼瑶身上,说是琼瑶建议的。1969年,在《幸运草》导演高山岚的安排下,林婉珍与琼瑶见面“会谈”。
林婉珍在自传里说,正是在这次“会谈”中,琼瑶提出了“维持现状”的建议。
“琼瑶还说,如果能够维持现状,她不会逼我离婚,因为现在的状况可以维持四个人的幸福。我的三个孩子有爸爸,她的孩子也有爸爸,四个小孩都有温暖的家。如果改变现状,大家就都不幸福了。”
那么林对琼瑶的建议是怎么反应的呢?“我听了只觉得这种话怎么说得出口,而且还当着高山岚的面!我实在无法作任何反应,但也维持风度,没有口出恶言。”
按照林的这个表述,那就不是她自己,而是琼瑶——一直以爱情反抗时代与家庭禁锢的先锋爱情女作家——建议了一种非常传统老旧的婚姻模式,夫妻三人行。
可是,林婉珍自己也在书里不止一次地提到,之所以离婚是平鑫涛受到琼瑶的一再逼迫。
“有人说会走上离婚这条路,是夫妻之间出了问题,与旁人无关,但我的婚姻里最大问题,就是琼瑶。我为何答应离婚,是因为鑫涛一直苦苦相逼。而他之所以一直相逼,是琼瑶在逼他。”
林也提到,在1976年签署离婚协议之前,平鑫涛已经多次和她谈离婚。
那么,琼瑶到底有没有建议过“维持现状”,即所谓的三人行,“为了四个孩子都有爸爸”?她自己又是怎么回忆当年的会谈?
她的说法是:见到林婉珍后就非常愧疚,建议林看管好自己的丈夫,甚至跟着平一起到自己家来看住他,只要林不给平机会,她也不会给平机会。但是会谈之后,平照旧来琼瑶家,可林婉珍却没有跟来。
对琼瑶这个说法,林婉珍在自传里予以了驳斥,称琼瑶当时并没说过这些。
林婉珍始终将琼瑶看作为导致她“幸福婚姻”破碎的罪魁祸首,一切都是因她插足所致,并非因为两人婚姻本身出了问题。
哎,林婉珍始终没有看清,自己被离婚,第一责任人并非琼瑶,而是那个对她始用终弃的丈夫。且不谈平鑫涛以有妇之夫的身份对琼瑶猛烈追求、死不松手了,从离婚结果看,也是平鑫涛自己权衡利弊之后,在两个女人之间选择了更能在事业上帮到他的琼瑶,抛弃元配。
所以,林婉珍被离婚的本质很简单,就是被平鑫涛抛弃了啊!琼瑶固然有过错,但真正让你被用完即弃的人,不是琼瑶而是平鑫涛。
平鑫涛这种有很大事业企图心的男人,即便不是遇上琼瑶,换了另一个能给他创造财富的畅销女作家,他也会在利弊权衡之后选择抛弃你。所谓“爱情”,不过是掩盖他势利精明虚伪的一块“遮羞布”。
我甚至不得不怀疑,之所以“谈判”八年之久,未尝不是平鑫涛故意为之。
如林婉珍所言,平鑫涛的性格非常固执,只要他想做的事儿,就是天上下刀子,他也要做成。既如此,他若真想离个婚,怕是也没那么难吧!谈了8年没离成,背后原因很可能就是:
平鑫涛自己就没想真这么快离,他就是想两边的好处都占,将自己的“婚恋利益”最大化。
通过双面人演技,一边守住家庭儿女,维系自己好父亲的形象;一边提供巨大的情绪价值,稳住琼瑶为他创造财富,中间若两人不幸分手,他的婚姻照旧一切无损。
他之所以每次提离婚,但都离不成,不过是给琼瑶“一个交代”,完成那个“我已谈判过”的姿势。
平鑫涛,真正是什么都想要,又算计又虚伪的野心商人。
他这辈子为了拴住琼瑶,可谓用尽心思。谁让琼瑶常红40年呢?!琼瑶说平鑫涛和她在一起之后再没有对别的女人动过心。我看到这里就在想:
倘若琼瑶不是花期如此之长,若她只红了比如十年,结局又如何?平鑫涛对她的“专一”会变吗?平鑫涛是否会更早地向琼瑶暴露他的精明与算计?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说回来,那为什么1976年,平鑫涛终于如此坚定地真离了呢?因为这一年,琼瑶准备接受一位优秀男士的求婚了。这位男士家世好,人儒雅,定居欧洲,琼瑶不想再陷在这种三人行的漫长纠葛里,准备单飞欧洲去答应他的求婚。
平鑫涛如何会放走琼瑶这只会下金蛋的“金鹅娘”?!其实不论是林婉珍还是琼瑶,在平这里首先都是为他创造价值、提供服务的“工具人”啊!眼看琼瑶要飞,他也不拖延了,果断地、迅速地、立刻地拿到了离婚协议,赶在日本东京机场“截住”了欲图单飞的琼瑶。
这里,另一个“各执一词”的说法出现了。
按照琼瑶的版本,1976年在机场拦截了琼瑶的平鑫涛向她展示了“单身户口”登记。但她彼时正过着快乐的单身生活,并不想结婚。于是让平鑫涛等了足足三年、求婚三年,她才于1979年正式和平鑫涛结婚。
而林婉珍的版本是,平鑫涛在1976年只是跟她签了离婚协议,并没有急着去做户籍登记。所以她认为,这份离婚协议只是琼瑶要求平鑫涛给出的一个交代。在协议签署后的三年时间,平鑫涛每天正常回家吃饭睡觉,继续在子女面前扮演好父亲角色。这种“角色扮演”,一直持续到1979年,平和林办理离婚户籍登记,5月,平鑫涛和琼瑶正式结婚,
平鑫涛究竟什么时候办的单身户籍登记,琼瑶看到的那个单身户籍证明是真是假,恐怕只有平鑫涛自己才知道了。但是,有一点林婉珍写错了,或者说又写得自相矛盾了。
林婉珍说平鑫涛怕孩子知道父母已离婚的实情,也曾四处走动压稿,不让媒体报道他与琼瑶结婚的消息,但还是有一家媒体报了出来。然后孩子从报上消息才得知父母已离婚。可问题是,平鑫涛和琼瑶结婚,这事儿要如何瞒得住孩子?
平琼结婚后,平鑫涛就彻底搬出家里,和琼瑶住到一起了,林婉珍写自己从此再没和平说过话。既然如此,平鑫涛是既瞒不住,也没必要去跟孩子隐瞒“已离婚又再婚”的消息,不是吗?
大概是这本“自传”为了渲染,由琼瑶所导致的父母婚姻破裂带给三个孩子多大的伤害吧。
我想,他们之所以对平鑫涛如此“庇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共同利益。毕竟,皇冠文化集团是由平鑫涛创办,彻底否定创始人,就是打脸平家儿女所继承的皇冠事业,令其蒙羞。甚至,可能还会遭到用户抵制。所以,所有的板子,都必须,也只能打到琼瑶一个人身上。也所以,他们必须要在皇冠事业发展史上,彻底地“去琼瑶化”。
历史,注定会被新的掌舵人以自己的意志重新书写。
对于被平家儿女攻击,琼瑶曾哭泣着对媒体说:
“我為他(指平鑫濤)付出五十年,到底是什麼代價?最後被他兒女欺負,就像五十年來一場夢, 醒來一場空。”
二、从婚姻史变迁
看琼瑶10年婚外女友身份
生活不是法院,人也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
琼瑶以平鑫涛“女朋友”的身份,与其元配林婉珍共存了十年。如果从婚姻史角度来看这段个人情感史,或许会让你有不一样的解读。
琼瑶出生于1938年,她的一生几乎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人要理解众生男女,不能脱离历史维度和社会维度。
首先,从中国台湾地区当时的法律背景来看,台湾虽施行一夫一妻制,但因为“得撤销”令的存在,别说婚外男女友关系,即便是“重婚”在法律层面也是被允许的,只要元配自己不提出撤销婚姻。直到1985年,台湾地区的婚姻法修改,重婚才被明确制止,真正迈入“一夫一妻制”。琼瑶与平鑫涛,从1966年相恋到1979年结婚,都在1985年之前。
从社会现实层面看,就像琼瑶自己说的,婚外男女友的存在、甚至是“妾室”的存在,在当时都挺普遍。但同时,社会主流道德规范,也依旧还是会批判此类行为。而社会对艺文界又相对宽和一点。因《窗外》而爆红的林青霞,后来因戏生情,苦恋上有妇之夫秦汉,一段感情也是拉拉扯扯十多年,但这桩情事也并未影响二人的事业发展。由此可见当时的时代氛围。
那么,为何那个时代出轨的“爱情”,会格外被包容一些?这可能需要放到婚姻史的框架里去看了。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婚姻是作为一项经济与政治制度存在的。研究婚姻家庭的历史学家Stephanie 写了一本《婚姻史:浪漫爱情如何攻克婚姻制》。她说,在很长时间里,“婚姻安排了人们一切个人权利和义务,从两性关系到财产继承。”
也因此,虽然爱情的历史很悠久,但爱情与婚姻制的结合,却直到18世纪末,才开始在欧洲与美国出现,是一种新型文化理想。在那之前,社会并不认可将婚姻制度建立在“缥缈脆弱”的爱情之上。因为爱情易逝,但社会却需要婚姻的稳定性。稳定性来自于哪里?婚姻双方在共同利益上的结盟。
而中国的“婚姻革命”,要更晚一些,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新式婚姻,要求打破旧的婚姻制度,建立以平等、自由、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它鼓励年轻人追求婚姻自主权,父母与社会都不能横加干涉。
爱情,也被赋予了特殊的符号意义,它成了新时代年轻人突破旧时代禁锢、打破家长制的一面“旗帜”,一柄“武器”。这在当时的台湾正是如此。
为何《窗外》当时会爆红,因为那时候的台湾地区处于“戒yan”时期,各种管控都非常严格。比如在学校,学生完全不被允许质疑老师的权威,家庭里,孩子不得忤逆父母,家长对子女拥有近乎绝对的权威。《窗外》最鲜明的旗帜,正是它的突破禁忌与反叛。
所以,在一段时期里,突破禁忌的爱情和先锋、反叛、抗争之间是划等号的。而如果一旦婚姻里没了真爱,妨碍了个人幸福,那它也应该被打碎。
既然个人在婚姻中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是正当的,那么当婚姻中爱情不再,离婚也自然是正当的。于是,建立在浪漫爱情基础上的婚姻,也就自带bug,注定脆弱,很容易破裂。
可人类社会又仍然需要用婚姻的稳定来维系社会的稳定,所以爱情诚可贵,社会却也必须对已婚者“不可以”做什么,加以明确的约束和规范。
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新的婚姻观念鼓励人们为爱走进婚姻,而离婚制的存在,就是为不合适的婚姻松绑,允许个体为了追求个人幸福而离开一段ta所不满意的婚姻;但另一方面,社会为了防止人们轻率地逃离婚姻,也一直保留了很多束缚,比如谴责已婚者的出轨,强调配偶之间的忠诚与责任。
回看新式婚姻观出现后的婚姻史,无论中外,其实一直都存在这两股力量的互相博弈。
在需要突破禁锢的时期,呼喊爱情、为爱成婚/离婚的声量更强大,对于所谓“出轨”的爱情会更宽和。它也有另一个名字,就是“真爱”。比如,1997年,美国人拍《泰坦尼克》号,女主角事实上“抛弃”原男友爱上男主角的故事,也是被当作追求“真爱”来歌颂的。如果放到今天上映,女主角没分手就爱上其他男人,怕是先得被贴上“劈腿”和“茶”这两大标签。
到了婚姻愈来愈脆弱、离婚率越来越高的时代,社会对婚姻稳定性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又因为现实中,很多妻子在“离婚潮”里遭遇了出轨丈夫的多重伤害,社会整体对婚外情的谴责,也抵达顶峰。在这个风口之下,琼瑶会因为半个世纪前的旧账遭遇激烈审判,也就不出意料。
但这对她,是不公平的。生活不是法院,人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她固然有她的过错,但也离不开当时的时代特征。她不该被一两个轻率的标签就彻底污名化。即便今日有些人要“秋后算账”,首先该被批判的,也是将两个女人都当做了“工具人”的平某,而非琼瑶。
三、真的是平鑫涛
“造就”了琼瑶的成功吗?
一个女人有了成就,很容易被说成:是靠男人的成全。而一个人男人成功了,他身边的女人却会被说成:男人背后的女人。
对于“没有平鑫涛就没有琼瑶”这种说法,我是完全不认同的。不要高估平鑫涛对琼瑶事业的重要性。没有平鑫涛,琼瑶还是琼瑶。
不妨捋捋琼瑶的事业线。
琼瑶写作事业的第一推手,其实是她的第一任丈夫庆筠。
当琼瑶受母亲逼迫困苦于联考,想要先考大学再行写作时,是庆筠鼓励她:如果真想写作,根本没必要读大学,应该立刻去写!很多大学生读了几年文学评论,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是他的鼓励,让琼瑶下定决心放弃联考,立刻开写。
她与庆筠结婚后,因为生计所迫,专攻“副刊小说”。那种投其所好的写作,不求深度但求发表。当琼瑶因为发表和稿费而沾沾自喜时,是庆筠告诉她:你写的这些都只是讲故事,并且讲故事也没说得很好。如果你一天到晚写这些没深度的东西,你一辈子都不会进步!如果你以此为自满,你就完了!你会陷在流行的、通俗的窠臼里,再也跳不出来!
这种大实话,向琼瑶约稿的平鑫涛当然不会直说,他只会虚伪赞美。大概是因为,也只有琼瑶这样彼时尚未成名的年轻小作者才能接受《皇冠》极其菲薄的稿酬。
平鑫涛没有专业眼光吗?他早年在上海时就爱泡书店和图书馆,看各种中外名著,深爱《约翰克里斯朵夫》。但他到台湾后为了脱贫翻译外国小说出版时,选的是畅销悬疑爱情小说《丽秋表姐》——《蝴蝶夫人》作者的新著。平鑫涛可是知道拿当《皇冠》“门脸”的出版人。
如果琼瑶在《窗外》之前的作品果然如平鑫涛夸赞的那样,为何琼瑶没靠它们走红?
琼瑶真正体现出创作功力、时代先锋意识的,是半自传体小说《窗外》。而第一个肯定这本书的人,不是平鑫涛,是庆筠。此前一直批判琼瑶写作水准的庆筠,看完《窗外》后非常郑重地告诉她:这是一部好小说!你让我嫉妒!
《窗外》的好,显然不是因为平鑫涛慧眼独具“发掘”的。《皇冠》发布《窗外》时,也不过是家勉力维持的小杂志,发行量很小。它的爆红,不是因为平台本身的影响力,也不是因为平鑫涛的推动力,而是《窗外》自身很优秀,在解严前的台湾文坛一开时代先风,受到了广泛欢迎。
琼瑶受到广泛欢迎,是作品与时代的互相成就。所以,琼瑶的起飞,与平鑫涛并没有必然关联。也正如平鑫涛自己所言,没有《皇冠》,琼瑶依然会是琼瑶。
《窗外》发表后,立刻就有杂志发行人蹲守琼瑶父母家四小时,向琼瑶约稿。是平鑫涛用了心机把琼瑶这样的宝藏作者拴在了手里。历来,名家、人气作家都是各报刊杂志与出版社争抢邀约的对象。
至于平鑫涛进入影视业这个所谓的重大“商业决策”,第一不符合事实,第二,价值被夸大。亦舒与琼瑶之间的距离,并非差着一个平鑫涛。
事实是,《窗外》爆红后,仅仅是1964年,就有4部琼瑶小说被购买电影版权,从1965到1968年,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合计已达23部。
所以,琼瑶小说的电影属性以及在电影市场的大获成功,并不是平鑫涛发掘、推动的。能看到别人都看不到的东西,那叫有眼光,那可称之为千金难求的“商业决策”;看到人尽皆知的东西,那不能叫“眼光”,那最多是“商业野心”。
甚至进入电影业,本就是因为琼瑶很不满意自己作品被粗制滥造地“魔改”,一怒之下决定自己改编自己拍。电影事业的缘起,至少并非平鑫涛一人的决策。
火鸟电影公司拍了两部电影后败北关停,1976年他们又开启巨星影业。琼瑶是绝对的主导灵魂,编剧和电影主题曲作词是琼瑶自己,导演是她选,主角也是琼瑶亲定。平鑫涛甚至抱怨过,拍电影都是琼瑶说了算。也正因此,他才在琼瑶坚决关停电影公司后,和别人一起搞电视剧,并且嚷嚷着“终于可以不用听琼瑶的了”。
当时,琼瑶坚决反对做电视剧,说做电影已经很疲累,做电视剧只会更累,她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但平鑫涛承诺自己搞电视绝不会拖琼瑶入局,绝不麻烦她,琼瑶才应允。结果一集之后,琼瑶就被平鑫涛拽去救场,把这部剧从收视倒数第一写到了正数第一。那时候,琼瑶很委屈,经常边写边哭。
写完这部剧后,琼瑶觉得,与其被平鑫涛拖拽着去改写别人的故事,还不如她来改编自己的小说故事。她这才与平鑫涛联合成立传播公司,开启了琼瑶剧时代。她,依然是绝对的制作主导。并且,在1988年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后,十分爱国的琼瑶感念祖国山河的美好,喜悦于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非常受欢迎(1980年代早期,曾经有一个调查,广州地区70%的中学生都读过琼瑶小说),于是琼瑶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亲自带队到大陆做合拍剧,不止开启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先河,也推动了两岸琼瑶剧的收视狂潮。
要论商业眼光与判断,由琼瑶所主导的这个“破冰”决策,才真谈得上是“有决定性的商业决策”。这与平鑫涛有啥关系?
再讲个故事,聊聊琼瑶自己的商业谈判能力吧。用她自己的话说:原来我的商业谈判能力,不亚于我的写作能力。而这还引发了平鑫涛的危机感。
琼瑶之前也总觉得自己这方面不行,也没兴趣,是个只爱造梦的梦想家。结果,因为某些原因平鑫涛一度被限制入港,她不得不亲自到香港去谈判电影版权的事,还要帮《皇冠》追讨应收账款。平鑫涛每次要谈判一个礼拜才能达成的合约,琼瑶半小时就搞定了,价格都谈得比平鑫涛更高。有条有理地约谈、处理了多个合约,她还成功地帮《皇冠》收了帐。
见到琼瑶如此能干满载而归,平鑫涛甚至“担忧”自己地位不保,因为他这才发现:琼瑶并不像他所以为的那样“需要他”。
所以,没有平鑫涛,琼瑶也还是琼瑶。只不过,她本可以做一个更加自由的创作者,而不必为了帮助平鑫涛的事业努力配合,成日困守书房夜以继日,写到手指破皮,指纹磨尽。她本可以避免不断重复炮制这种“类型化写作”。用张爱玲的话说,“我写一部,琼瑶可以写100部。”
这是褒扬吗?当然不是。张爱玲写《小团圆》改了多少遍多少年?作为张爱玲作品的中国台湾地区出版人,平鑫涛自己也在《逆流而上》里写过张爱玲不断修改《小团圆》以致迟迟未能发表的故事。
我自己也是一个写作者,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每天发表3000字的“励志型书写”。那只说明一点,这些写作没有真正突破作者的舒适区,没有被作者绞尽脑汁地认真审视不断推敲,更谈不上被作者推翻。
平鑫涛不是一个没有专业眼光的出版人,但是,就如张爱玲给宋淇的信里所写:琼瑶是平鑫涛的staple(主打产品)。直白讲就是,琼瑶是皇冠的摇钱树。
平鑫涛费尽心机地压榨了琼瑶的所有创作时间(对于他而言,这些都可直接兑换成财富),其正面效果当然是琼瑶“著作等身”了,但也一直将她困守在了类型小说的局限里。因为皇冠就是台湾版的“禾林”。比《皇冠》早5年创建的“禾林”出版社,是世界上最大的浪漫小说出版商,创造了极为丰厚的利润。为什么浪漫小说经济价值如此巨大?因为它对于女性读者具有“成瘾性”,会让女性读者不断回购。毕竟,一本书钱就可以为自己营造出几小时的“白日幻梦”。它和浪漫电影的效应是一样的。
而琼瑶,在实现财富自由后,人生本可以有另一种可能性,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追求更高层级的写作。可惜,在她身边的是野心勃勃、追名逐利的平鑫涛。他只会好话讲尽,用各种方式“鞭策”琼瑶不断炮制能畅销的类型故事。
如果,琼瑶身边能有一个信得过的,类似庆筠这样肯讲实话、敢于批评的“第一读者”,或许景况会有不同。
琼瑶接受采访时曾亲口说过:若人生能够重来,她不会没日没夜当“书房里的痴人”,而是当个自由潇洒的作者。
她更在2024版自传里写到,她这一生都是在别人的要求下生活活。搬离可园去到新居双映楼后,“没有人能要求她了,终于,她可以为自己享受余生。”
所以啊,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鱼之苦?
我们不必夸大平鑫涛对琼瑶事业的贡献。同时,也不必因为琼瑶事业很成功,就否认平鑫涛对她的利用以及遗嘱事件上的伤害。
用成就,来倒推琼瑶所以没受到平鑫涛利用与伤害,是犯了逻辑错误。没受到伤害,她为何要说“三年养伤血淋淋”?
而用“成功学”浸泡出来的单一视角去评价、揣度琼瑶,是种想当然。琼瑶当然值得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骄傲,但世俗意义上的巨大名利与成功,也许是当下某些女性的终极追逐,却未必是琼瑶最最看重的东西。她一生追求女性的自强、自主、自由,她是一个由衷热爱写作的创作者,她这一生除了创作成就,更有对“爱”的信仰和坚持。
谨以此长文为琼瑶正名。她值得一个更中正公允的社会评价、历史评价。哪怕我,人微言轻。
谢谢你耐心阅读完此长文。关于琼瑶我还会再更新一篇。欢迎关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