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有两个 50 多岁的叔叔阿姨开了钟点房,30 分钟后出来,叔叔付完房费跟阿姨说:“别让你老公和我老婆知道,就说出来买菜的。” 阿姨点点头,攥着手里的蓝色布袋往菜市场方向走,袋子里根本没装菜,而是放着一本翻得起毛的病历本。她刚进小区就碰到了隔壁的王婶,对方笑着问买了啥菜,她赶紧含糊两句往家走。开门时,老公正坐在沙发上看报纸,抬头问:“今儿怎么这么快?”“楼下菜摊就有新鲜的,不用跑远。” 阿姨边说边把布袋往阳台放,悄悄把病历本塞进了衣柜最底层。其实她和刚才的李叔叔,都是社区助老队的志愿者,今天约在钟点房,是因为要商量独居的张奶奶的事。张奶奶上周查出重病,儿女都在外地,老人怕给孩子添麻烦,死活不肯说,还是阿姨上门送鸡蛋时发现她偷偷吃药才知道。李叔叔家情况也类似,老伴儿心脏不好,见不得别人受苦,要是知道张奶奶的事,肯定要跟着操心,他怕老伴儿情绪激动犯病。两人之前在社区办公室商量,总有人来来往往,怕消息传到张奶奶耳朵里,才想着找个安静的地方。钟点房虽然听起来显眼,但 30 分钟足够把事情说清楚,还不会引人注意。 第二天一早阿姨正准备熬小米粥,敲门声突然响得急促。开门一看是李叔叔的老伴赵姨,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收据,往阿姨面前一递,说这是昨天在自家单元门口捡到的。阿姨低头瞅见,是钟点房的消费单,日期时间正好是昨天下午那半小时。赵姨盯着她的眼睛说,李叔叔昨天说去社区开志愿者大会,怎么会跑去开钟点房。阿姨脑子嗡嗡响,不敢提张奶奶的事,怕赵姨激动犯心脏病,只能硬着头皮说两人是帮社区整理独居老人的健康档案,办公室总有人进出打断,钟点房安静能专心干活。赵姨撇撇嘴没多说,转身时丢下一句,我会去社区问问主任。 阿姨赶紧给李叔叔打了电话,两人在小区花园的长椅上碰面。李叔叔拍着大腿说,付完钱随手把收据塞口袋,肯定是掏手机时掉出来的。两人正着急,社区主任突然打来电话,说张奶奶早上在家晕倒,被巡逻保安发现送进了医院,医生说要紧急手术,手术费得五万块。张奶奶的儿女换了手机号,社区联系了三天都没找到人,老人自己手里就几千块积蓄。 李叔叔说他先凑两万,阿姨回家跟老公商量,老公放下手里的报纸,沉默了五分钟,起身从衣柜抽屉里拿出存折,说里面有三万块,是准备给儿子结婚用的,先救急。两人当天就把五万块送到医院,医生说再晚半小时,张奶奶就危险了。 消息传到社区,有人在业主群里提议大家凑点钱,毕竟张奶奶以前经常帮双职工家庭接孩子,还教邻居们织毛衣。阿姨和李叔叔牵头,在小区门口摆了个捐款箱,还专门找了个笔记本,记下来每笔捐款的姓名和金额。不到三天就凑了八万六千块,除去手术费,剩下的钱都存进了一张新办的银行卡,密码告诉了护士,专门用来支付术后护理费和药费。 可没想到,有人在业主群里发了张阿姨和李叔叔在钟点房门口碰面的照片,配文说两人借着照顾老人的名义搞暧昧,还怀疑捐款被他们私吞了。照片是小区门口的监控拍的,角度刁钻,看着确实让人误会。很快就有不少人跟风质疑,说难怪要躲着家人开钟点房,原来是有猫腻,还有人要求把捐款明细和所有花费单据都公开。 阿姨和李叔叔赶紧把记账本、医院的缴费单据、护理费发票都整理出来,贴在社区公告栏最显眼的地方,每一笔钱的去向都写得明明白白。可还是有人在背后议论,说单据能造假,钟点房的事没说清就是有问题。赵姨这时候倒站出来了,她去社区问了主任,确实有整理独居老人档案的事,而且她去医院看了张奶奶,老人拉着她的手哭着说,要不是李叔叔和阿姨及时送钱做手术,她这条命就没了。 张奶奶手术很成功,住院半个月后就能出院了。出院前一天,她的儿女终于打来了电话,说之前去国外打工换了号码,刚看到社区发的寻人启事,第二天一早就赶回来。两人回来后,拿出十万块钱要还给捐款的邻居,还专门给阿姨和李叔叔包了个红包,说要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阿姨和李叔叔没收红包,只让他们把钱留着给张奶奶养身体,捐款是大家的心意,不用还。 可业主群里的争议还没停,有人说儿女回来了就该他们承担所有费用,当初捐款就是被阿姨和李叔叔道德绑架;还有人说,就算是为了帮老人,也不该选择钟点房这种容易让人误会的方式,做事不考虑后果,给社区添了麻烦。张奶奶出院那天,不少邻居都去帮忙,可那几个质疑最厉害的人,却连门都没开。阿姨看着张奶奶儿女忙前忙后的身影,又想起群里的议论,心里说不上来啥滋味。李叔叔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做了该做的事,问心无愧就行。可旁边有人插了一句,要是当初不躲着家人,不选钟点房,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些麻烦?这话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到底是做事的本心重要,还是做事的方式重要,没人能说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