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东西真难吃!
太好了,带回去送领导!
如果你爱一个人,出游的时候记得给他带一份当地特产;如果你恨一个人,出游的时候千万别忘了给他带一份当地特产!
“求北京/湖南/四川/广西……又便宜又难吃的特产带给领导”。最近各大网络平台上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求助帖,窝囊打工人终于从苦中作乐切换到了苦中作妖。
各地网友“见贤思齐”,纷纷祭出看家特产:景区卖的京八件点心,噎得人脖子抻出二里地;广西水晶包是“肥肉+白糖”馅,把肥腻写在了脸上;美食大省广东都不能幸免,硬到可以“掟死狗”的炒米饼能崩掉领导的门牙;川渝“哈儿果”色素香精爆表,骗了不知道多少游客,也是完美的选择。
京八件、哈儿果、炒米饼。 图/视觉中国、图虫·创意
打工人的互助终于还是变成了一场美食文化苦旅。我们堂堂美食大国,到底还有多少让人想起来就摇头的地方特产?
-01-
为什么不同的特产能做到统一的齁甜?
各地推选的难吃特产,出镜率最高的就是甜食,往死里甜、甜到发齁、甜到看一眼都想打胰岛素的那种甜食。老祖宗们吃到糖确实不容易,逮住机会就要吃回本,现代人整天坐在办公室,水果奶茶甜点伺候着,相同剂量的糖分已然无福消受,这是不是也算一种忆苦饭?
在南方的许多省份,冬瓜、姜、桔子、马蹄、莲藕,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都被拿来糖渍。原本鲜灵的蔬果失去水分,挂满糖霜,仅仅看一眼就觉得想喝水。小时候不懂事,看见冬瓜糖裹着糖衣,晶莹剔透的,就拿起来放嘴里,入口才发现甜到发齁,于是冬瓜糖顺利成为“童年噩梦”。
冬瓜糖做馅料还行,不适合空口吃。 图/视觉中国
如果还有比纯甜更致命的,那么一定是糖油“混合双打”。
山西的闻喜煮饼,是一种“三糖会审”的食物。和面要加入饴糖、红糖,馅料里有白糖和蜂蜜,炸制之后还要浸泡在白糖和蜂蜜熬成的糖浆中。闻喜煮饼曾是很入流的点心,鲁迅在小说中写主人公去看友人时“提着两包闻喜名产的煮饼”,一看题目——《孤独者》。拿这种“糖衣核弹”送人,很难不孤独。
闻喜煮饼,完美的糖油混合物标本。 图/亭亭子珂
蜜三刀、羊角蜜、云南陆良麻衣馓子,都是炸制的糖油混合物,看一眼泛着油光,咬一口满嘴蜜糖,吃两块就能让胰腺完成全年的胰岛素KPI。
蜜三刀要挂上一层亮亮的糖衣。 图/视觉中国
如果油以更原始的肥肉粒形态出现,杀伤力还要再上一个量级。广州鸡仔饼、陕西水晶饼、广西水晶包、福建礼饼、潮州朥饼等等地方特产,馅料都有“肥肉(猪油)+糖”的组合出现,有的还加入甜食界臭名昭著的青红丝和五仁馅,吃下去打嗝都能反出油味,帮人从0到1实现“三高”。
鸡仔饼咸中带甜,口碑也是两极分化。 图/视觉中国
山西的孟封饼和太谷饼,还有内蒙古的丰镇月饼同样糖油混合,没有五花八门的馅料,却被网友们评论说难吃得独辟蹊径。这几种点心要用到胡麻油,也就是亚麻籽油,有一种特殊味道,没吃过的人会觉得是一种变质的怪味,如果饼保存不当而变干,那更是难以下咽。
太谷饼口感酥软,曾经也是皇家贡品。 图/闷一口醋
既然是当地特产,多半都有一套传承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制作工艺和配方,其中有的部分已经与现代人的口味差距甚远,甜度就是一项重要的指标。糖曾经是奢侈品,是身份的象征,那些极甜的特产不少都是御前贡品,而现代人控糖还来不及。人的口味已经改变,固守传统配方的地方特产会让人觉得难吃也并不奇怪。
不过,各地已经在改进口味这件事上百花齐放,“放弃治疗”的放。陕西人搞出油泼辣子酸奶,还有花椒酸奶和花椒啤酒。济南人研制成功把子肉酸奶,天津人不甘落后,拿出煎饼果子味牛奶。北京的炸鸡蘸豆汁儿酱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那不妨试试重庆人的麻辣冰淇淋。
创新口味,你选哪一种? 摄影/王小偶、严肃、momo、视觉中国
-02-
BOSS直噎
打工人伴手礼赛道领军者
多年以后,面对N+1,我将会回想起同事带我去见识领导被绿豆糕噎得翻白眼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绿豆糕如果太干,那和吃土块也没区别。 图/视觉中国
云片糕、绿豆糕、马蹄糕,各种用淀粉压制出来的点心充斥着全国各地的景区特产店,有的还做成“XX八宝”“XX八件”之类的礼盒,价格不同,包装各异,唯独在干噎上一拍即合,临床医学意义上的令人窒息。
云片糕不独属于某一地,是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的点心,追求的是中国人最偏爱的口感——入口即化。传统云片糕制作很精细,所用的糯米粉要隔年,去其火性,再与砂糖、猪油揉制成型,大刀切片,每片可薄至1毫米。云片糕还可加入桂花、核桃、芝麻等等配料,增色提香,甚至还有的老字号能在云片糕上印人物图像。作家丰子恺非常爱吃云片糕,在上海时每个月买糕要花掉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放到现在,如果是一个月薪一万的人拿出同等比例的钱,每天大约能喝两杯霸王茶姬。
云片糕也代表了传统糕点的制作水平。 摄影/爱摄影的鱼,图/图虫·创意
如今的预包装云片糕多半只剩下干噎和傻甜,先糊嘴,再糊嗓子,喝口水好不容易送下去,果葡糖浆就甜得人开始反酸。类似云片糕的特产,各地还有不少,比如江苏的阜宁大糕,天津的杨村糕干,如果是加入各种廉价果干、青红丝的版本,那么最适合馈赠亲(chou)朋(ren)。
有多少人不喜欢青红丝? 图/视觉中国
干噎这个赛道竞争很激烈。东北大列巴咬着硬,嚼着酸,吃着噎,绝对是“一吃一个不吱声”。嚼着这东西是真的“吱”不出来。太行山一带的酸枣面,做得像砖头,里面还有沙子一样的酸枣核颗粒,掰一块放嘴里,比大列巴还噎、还酸,整得人脖子上两根大筋暴起,跟伞蜥似的。我知道这东西有益健康,但是能不能不要写“开袋即食”?
大列巴适合配汤、配菜吃。 摄影/刘松涛
网友们还说:吃北京茯苓饼像吃被胶粘住的纸,吃扬州牛皮糖和山东高粱饴像嚼裤腰带,吃湖北的黄石港饼像吃石头,吃宁波黄泥螺稍不注意就是一嘴沙子……在口感这方面,总能找到一样特产精准制造雷点。
茯苓饼的缺点之一是很容易粘在上牙膛上。 图/视觉中国
更让人一言难尽的是景区特产刺客。重庆的人流密集处,总能看到一种果子在出售,色彩看起来比洪崖洞的夜景还艳丽。商贩会告诉你这是当地特产,有“香梅”“金西梅”“金香果”等等各种名字,其实就是香精和色素泡出来的小毛桃或李子,说是果脯可能都是夸它。这种“水果”专门卖给不明真相的“哈儿”(傻瓜),所以这果子就被叫做“哈儿果”。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重庆人还为它编了一段rap:“哈儿果,哈儿果,哈儿吃了考大学(xuo)!老太婆吃了开摩托!”(单押X4)
哈儿果在街头非常吸人眼球。 图/视觉中国
有的特产,在当地吃是很好的,可千万不要动买方便包装产品的心思。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武汉热干面、河南胡辣汤,都是当地必打卡的名吃,可是一旦装进塑料包装,那就跟人丢了魂儿似的。这种“巫术”大概只有北京豆汁儿免疫。
其实网友每推荐一种难吃的特产,下面都有人留言说“这个挺好吃的啊!”这也是这些特产依然留存至今的原因。每个人对“好吃”的定义都不一样,每个地域,乃至每个时代,也是如此。今天部分人嫌弃的难吃特产,之所以能够成为特产,在过去某个时段总会有让其脱颖而出的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风物的追求更加多元,不再仅仅局限于尝鲜,也有了对于健康、口味、工艺等等多方位体验的要求。每个人的口味都值得尊重,网友的吐槽也只是期待体验到更健康、更可口的地方名吃。正如有的特产已经推出低糖或者代糖版本,主动适应人们口味的变化,满足多元需求,或许是传统特产保持市场活力的最佳方式。
你爱吃的就是最好吃的。 摄影/李彬
文 | 伊森
图片编辑 | 王家乐
首图 | 视觉中国
封图 | 视觉中国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