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为安?到底是安心,还是另有隐情

原来土葬比火葬更可怕,尸体下葬后的一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

人有生有死,这是咱们都逃不了的事儿。可你有没有想过:那天一口棺木沉进泥土,真的是对逝者的最好安慰吗?火葬流行之后,大家都觉得“烧成灰”有点狠——谁舍得把亲人红红火火地烧一遍?可说句扎心的话,其实,土葬比火葬更让人细思极恐。

小时候家里逢丧,长辈总说落叶归根。“咱们这地方讲规矩,一辈子忙碌,死也得找块地踏实躺下。”半坡遗址那会儿就埋人进土了,几千年谁也没琢磨要换个法儿。地宽人稀的时候,坟头草随风,家族扎根,土葬是顺理成章。活着的人重情面,死了也得有仪式感:寿衣、棺材、老爷子的锣鼓送进祖茔,好像谁也离不开这一套。再瞧那些帝王墓,金玉铺地,陪葬的宝贝都快比活人的还值钱,“事死如事生”,这话不假。

原来土葬比火葬更可怕,尸体下葬后的一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

可世道变了,地已经不够用了。你去墓园看看,动辄几亩地一个墓穴,价格真能让人“活着没住好,死了也抢不过”。说到底,十几亿人口,每天有多少人要入土?地是有限的资源,活人要住,死了还抢地,这就麻烦了。修墓、买地,年年扫墓还得除草添灰,普通家庭咋负担得起?有时候,钱不是最麻烦的,秃头的土地、乱砍的树林才是巨大隐忧。再说,尸体埋了,慢慢烂——这不止是味儿大,细菌和污染都愁死人,地下水都可能跟着遭殃。

于是火葬就进了大家的视野。节省地,还环保,看似皆大欢喜。可是人说:火烧一把,亲人就没了,这心里不踏实。其实哪种仪式不是复杂的纠结?有时候人们更多在乎活着的情感安慰。

原来土葬比火葬更可怕,尸体下葬后的一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你要听我碎碎念一句,土葬真没你想的那么温和。书上说“人死如灯灭”,其实灯灭了,余晖还在。死,是个慢动作。心跳停了,呼吸掐了,可大脑,要迟不少——多少科学家都惊了,说人死后几个小时神经还有点“电”,甚至有可能短暂感知。也就是说,人生最后的时刻,你还“在场”。你能听到家里的哭声,道士的咒语,亲戚给你换寿衣、塞铜钱甚至搂着你说最后一句话——直到被封进棺材,沉进地底,黑暗一下子逼上来。

那一刻,不管你信不信,这种梦魇也许还轮不到完全消失。泥土哗哗落下,棺材咯吱响,阴冷、压抑、窒息,可能会在短暂的脑电波里回荡。说出来都让人抖一抖。可这才刚刚开始。过上一两星期,细菌开始进攻你的身体,肉慢慢变软,气体积攒,尸体鼓胀——虫蚁找上门,蛆虫乱爬,味道一臭百米。有人说,这点痛苦逝者不知觉了,可科学上总有点疑问,万一最后一刻大脑还在“看”,这慢煎是不是比火葬还难熬?

原来土葬比火葬更可怕,尸体下葬后的一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这事儿我小时候也琢磨过,家里老人过世,父亲总说“别折腾他们”。可我心里隐隐发毛:坟头下边会不会有孤魂未歇?火化则干脆利落。高温一烧,灰飞烟灭。没有虫蚁啃咬,没有缓慢变臭。有些人觉得残忍,但人这一辈子,临了其实也是一场解脱吧。骨灰还能放在公墓、换一棵树、洒在大海或山间,相比而言,空间节省不说,也算“滋养万物”。

可咱们中国人,讲究仪式,总怕最后一程走得不体面。土葬火葬各有各的牵挂。有的人说,死了怎么都无所谓,记得好好活着;但也有人执拗地挑坟,挑穴,要祖宗落个清闲安逸。

原来土葬比火葬更可怕,尸体下葬后的一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丧葬这事儿,早就不只土葬火葬。现在什么海葬、树葬、冰葬,跳脱得很。有一个冰葬的方法:遗体先冷冻,然后敲成碎渣,撒进土里。听着有点“冻豆腐”的惨烈劲儿,不过据说更省资源。树葬就温柔多了,把骨灰安在树根下,逝者化春泥,养一棵树出来,这也算回归自然吧。

再说西藏天葬,外地人难以理解,实则是一种信仰和敬畏:遗体送上山头,留给秃鹫,魂归苍天。有一次我问朋友藏区习俗,她说的很平静,“人其实只是个壳,灵魂自有归处”。你再看看海葬,那种把骨灰撒进大海,让亲人在浪涛中获得自由,听着都觉得动人。

原来土葬比火葬更可怕,尸体下葬后的一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

还有更奇葩的做法:把骨灰做成烟花,逝者最后一次在夜空里炸开绚烂一朵。甚至有人把骨灰送进太空,和星辰作伴。这事儿,听着像科幻片,其实已经有人做了。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对美国夫妻,丈夫去世后,妻子把骨灰制成玻璃吊坠,每天带着出门,“他一直陪着我”,她说。

好像形式花样越多,背后的情感更复杂了。咱们越来越不执着于一块墓地,而更接受逝者变成山川、河流、树木的一部分。无论怎样,活人的纪念和逝者的安息,才是“丧”的最终意义吧。

原来土葬比火葬更可怕,尸体下葬后的一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朋友开玩笑:“现在死太贵了,连坟地都要抢。”这说法不无道理。土地紧张,人多地少,死也死不起。火化呢,也有说污染空气,烧纸、放炮,环保局每年头大。于是新型葬礼一茬接一茬,冰葬、树葬、海葬、烟花、太空、工艺品,想怎么来怎么来。有人甚至把未来寄托给虚拟现实,设想在网上建个虚拟天堂,逝者在那里“永续”,生者随时能点开,发个讯息缅怀。听着不可思议,可说不定哪天真的就实现了。

但你说,逝者到底想怎样被安放?是不是我们活着的,才在这儿纠结?也许对他们来说,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记得、念叨、怀念。告别的仪式,是生者的心理安慰,是我们给自己找的出口。

原来土葬比火葬更可怕,尸体下葬后的一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

葬礼千变万化,归根结底不过是一次“说再见”。土也好,火也好,天也罢,海也罢,绕来绕去,人总归要在回忆那道门前停一下脚步。也许更多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恐惧和思念。

有时候,我觉得人生最大的难题,未必是“怎么死”,而是“怎么被别人怀念”。下次路过墓园或者看到远山上的烟花,你会不会忽然想起某个亲人,某个温暖的名字,然后心头一动。这看似平常的瞬间,其实就是人活着的理由吧。

原来土葬比火葬更可怕,尸体下葬后的一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