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白宫又传出信息
9月22日,美国白宫突然宣布,医生、住院医师可能不用交那笔十万刀的H-1B天价门票。
刚被10万美元签证费搅得鸡犬不宁的美国职场,还没缓过劲就迎来反转。9月19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把H-1B费用飙到10万,9月21日新政正式生效,22日就给医疗人才开了豁免口子。
这哪是政策调整,分明是一场没预案的应急救火,暴露的不只是移民政策的混乱,更是美国产业刚需与政治算计的激烈碰撞。
这场闹剧最荒诞的地方在于执行层面的混乱。9月19日公告一出,美国各大企业的HR连夜变成“紧急联络员”。
俄亥俄州立大学直接给国际员工发邮件,引用律所建议警告“千万别出国,否则可能回不来”,还催着境外员工必须在21日午夜前赶回美国。
科技公司更夸张,亚马逊、微软的员工证实,公司连夜通知暂停所有离境计划,一时间纽约、旧金山的返美机票价格暴涨,有的经济舱票价翻了三倍还抢不到。
直到20日白宫才慌忙澄清,10万是一次性费用,只针对新申请者,现有持有者和续签的不受影响,但这种先制造恐慌再补窟窿的操作,已经让不少人对美国的政策稳定性失去信心。
这纸政策从根上就藏着法律硬伤。美国移民委员会的研究人员早指出,特朗普根本没有法律授权收这笔钱,签证费用本该由国会设定,或者走正式的法规制定程序,得公示几个月征求意见才行。
现在直接用行政令拍板,把费用从几千美元提到10万,远超成本回收的范畴,明摆着是用收费当限制手段,这波操作很可能引发诉讼。
有网友留言说“这不是增收,是借收费搞变相限制,就是欺负外籍人才没投票权”。
医疗行业能拿到豁免,表面看是人才缺口太大,实则是美国医疗系统早被“人才荒”逼到了墙角。
别光看顶尖医院的光鲜,全美有几千万人住在缺医生的地区,这些地方本土医生不愿去,全靠外籍人才撑着。
招聘一个医生的成本本来就高得吓人,不算工资,光招聘广告、签约奖金、搬家费这些前期投入就可能超过10万美元,要是再加上10万签证费,医院根本扛不住。
而且美国本土医学生每年就毕业一万多人,缺口却有八万多,未来十几年还会翻倍,德州农工大学这样的医学院里,快一半都是国际学生,没他们急诊室的候诊时间还得更长。
但豁免只给医疗行业,把制造业和科技行业架在了火上烤。就说福耀玻璃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当初去美国建厂就是看中能源、土地成本低,曹德旺之前也说过美国综合成本有优势。
可现在招聘外籍技术人员,光签证费就要10万,一下子把成本优势削掉不少。这些企业要么被迫加速搞自动化,用机器人替代人,要么就得把生产线搬到签证政策更友好的国家。
科技行业更惨,十个H-1B签证里有六个是给计算机岗位的,亚马逊一家去年就拿了一万四千多个名额,现在这笔费用让小企业直接断了招海外人才的路,只能眼睁睁看着巨头用钱砸出人才壁垒。
最无辜的还是留学生群体,尤其是读STEM专业的中国学生。本来留美找工作就靠H-1B抽签碰运气,现在又多了10万费用的门槛,不少家庭直接改了留学计划。
8月美国还刚出了个草案,要把F-1签证改成固定期限,最长4年,毕业缓冲期也从60天砍到30天,升学转学都受限。
一来二去,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海归人数同比涨了快四成,杭州有些AI公司给的工资都比硅谷高了,这种“推拉力”正在把人才往亚洲拉。
印度学生更惨,十个拿H-1B的里有七个是印度籍,他们外交部都出来发声,说这政策会给家庭带来人道主义困扰。
更值得琢磨的是,白宫这次提的“国家利益豁免”根本不是只给医疗行业开的特例。有分析说,半导体、人工智能、国防相关的STEM领域都可能在豁免清单里。
这说明10万费用本质上是个筛选器,想把H-1B从普通的就业通道,变成给战略产业输送人才的“精英赛道”。
简单说,不是美国不需要外籍人才了,是只想要能服务于它核心产业的高端人才,至于普通技术岗位和制造业人才,要么逼着企业自己培训本土员工,要么就用高费用把人挡在门外。
可这种“挑肥拣瘦”的政策根本不切实际。本土人才培养哪是一朝一夕的事,美国医学院名额几十年前就因为误判“医生过剩”被卡住了,现在想扩都难。
制造业的技术工人也不是培训几个月就能上岗的,福耀玻璃这样的企业就算想本土化招聘,短期内也找不到足够的熟练工。
网友说得实在:“既想留住高端人才保创新,又想保护本土就业,还想靠收费创收,好事哪能都占着。”
这场政策闹剧还没结束,法律挑战、企业游说、人才流动的变化都在发酵。但不管怎么折腾,有一点很清楚,人才流动靠的是稳定的预期,不是朝令夕改的政策。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参考资料:
白宫称医生或可豁免缴纳10万美元的H1-B签证费用
2025-09-22 23:11·新浪财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