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众皇子中,十一阿哥永瑆因为治家苛刻,爱财吝啬不为乾隆帝所喜,在皇位继承上自然也就没有机会。不过永瑆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天赋,但在艺术方面却颇有建树,这一点乾隆帝对他是十分认可的,因此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时候受封为和硕成亲王。

永瑆,号镜泉,又号少庵。自幼喜好书法翰墨,在书法方面很有天赋,他与翁方纲、刘墉、铁保齐名,并称“翁刘成铁”,为清代中期的四大名家之一。永瑆十五岁的时候,信手为十五弟永琰执扇题写诗句,落款用的就是别号“镜泉”,被认为是效法汉人习气、附庸风雅而受到乾隆帝的训斥。 不过他所题写的诗名、文理书法则被肯定,认为“尚觉可观”。乾隆帝对别人夸耀说:“幼龄所学如此程度,尚属可教”,称赞了永瑆的才华。此后,永瑆更加勤奋艺事,几十年临池不间,书法技能日渐增长,以致卓然成家,颇有成就。

永瑆研习书法比常人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饱览皇家内府所藏历代名家翰墨,从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促进了书艺的提高。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乾隆帝的母亲皇太后钮钴禄氏去世时,将所存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作为纪念赏给了永瑆。他如获至宝,对此帖十分珍爱,特将自己的书室命名为“诒晋斋”。 永瑆自己珍藏的佳帖有很多,嘉庆初年,他以重金购得欧阳询《化度寺故邕禅师舍利塔铭》宋拓佳体,对此碑书法非常欣赏,竟爱不释手,用心品味。嘉庆十三年,永瑆又据洛阳范氏赐书楼拓本,将自己藏本中所缺少的68字一一校补过录。第二年,他又从广东金石书画家吴荣光处以重金购得此碑的另一佳本,可见其研究用心之深。

永瑆的书法在少年时期便已有很深的造诣。最初以元代大书法家赵孟为主,兼采各家所长,又与当时书法家刘墉、铁保等人切磋交流,技艺日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据说永瑆听宫中一位老太监讲述其师在幼年时,曾见过康熙年间书法家董其昌以前三指握笔悬腕用书,便用心琢磨反复练习,终于悟出其中之妙旨,遂推广其意,名为“拔镫法”,即作书执笔如骑马踏镫,这种方法对当时和后世书者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成为永瑆书法艺事方面的重要成就之一。 永瑆晚年的楷书形成了兼欧、赵两体、端严峻峭、雍容秀润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晚清书法家杨翰评其书法:“诒晋斋书从赵孟。上溯欧阳询,虽偶涉诸家,终不离两家宗旨。盖书非一家,临非一家,不甚经意,而精神所寄浑足,此无意之胜于有意也。”

由于永瑆书法名重一时,有很高的声誉,因此士大夫得片纸只字如获至宝。《清稗类钞》中记有一段趣事:某人向永瑆求字,打开一看,不见纸上有字,心中好生奇怪,最后在纸下端一角发现3个蝇头小楷:“你也配”,一时羞得脸发了紫。 嘉庆帝对皇兄的书法才能一直很赞赏。少年时即请其扇头题诗,即位后对其书法也大加推崇。他在谕内阁书中曾说:“朕兄成亲王自幼精专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博涉诸家,兼工各体,朝臣文士中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就连乾隆帝的神功圣德碑碑文也是嘉庆帝命永瑆书写的。

书法之外,永瑆在诗文绘画方面也是名重一时。有人说他:“学问之渊雅,风度之高迈,若置士大夫中也当居一流。”清末编辑的《八旗文经》中,宗室文人作品以永瑆入选最多。在绘画方面,永瑆亦出手不凡,常以梅竹兰等题材做扇册小幅,山水画笔墨苍润,表现出高雅的艺术情趣,令世人折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