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 实习记者 张瀚允)“啪”的一声,装有药瓶的安瓿瓶口随着确认键的按下被折断,随后只需8到10秒,就能使其药液高效、安全、稳定、无污染地注入液袋中。在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智能化静配中心内,19台这样的静脉药物调配机器人在早上七至八点高效地运转着。一小时即能完成全院全天60%以上的工作量。

“采用静脉药物调配机器人以前,全院每天早上在各科治疗室配药的护士总计约400人,现在最多只需要13名专业配药师,就可以完成等量的工作。这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同时,提高了效率和精准性,减少了差错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强了可追溯性,能够避免因药物配置而导致的医疗纠纷。”8月2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郑永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款机器人的研发人是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急诊科副主任郑永强。历时二十多年潜心研发,他率领团队创新研发的这款静脉药物调配机器人已申请三百余项专利,使其逐步成为符合临床医学的高端智能化设备。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郑永强在绘制图纸。受访者供图

二十三年前,刚刚工作不久的郑永强注意到,在临床工作中,不少护士对配药这项繁琐且要求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感到疲惫和无奈。

“想要配好静脉用药的液体,一袋药在2至3分钟之内需要反复进行至少十几二十次重复性抽吸动作。也就是说,上千次高强度重复性劳动是每个配药护士每天必须的工作任务。然而,要完成这些任务,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护士们的职业暴露和职业伤害的风险极高,尤其是在手掰安瓿瓶口、抽吸过程中以及处置用过的针头时,工作人员极易被割伤或刺伤。”郑永强说,“当时我就产生一个念头:为什么不研发出一个设备,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2001年起,郑永强从零开始自学机械与自动化知识,休息时在家中绘制图纸、做实验,在2005年初步形成了一个简易的半自动化设备模型。为了这台设备深入研发下去,解决配药工作的难题,他主动要求加班帮护士配药,在实践体会中思考设计方案;利用业余时间,郑永强化身空中飞人,常来往深圳、上海等地参加医疗器械展会,并且诚心向专业人士请教有关医疗的自动化机械设计的问题。

于2014年,郑永强开始组建团队,并于两年后终于研发出第一代工程样机;至2019年,由其团队自主研发的第一代静脉药物调配机器人诞生。发展至今,这款静脉药物调配机器人已更新至第四代。它们目前为全国范围内近10家医院服务。

郑永强介绍,每台静脉药物调配机器人的占地面积约1平方米,在一人操作一台的状态下的平均配药效率可达每小时约300余袋,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静脉药物调配机器人能够对药物配制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和监控,不仅保证了调配药物剂量的精准性和一致性,也有助于减少医患纠纷。

“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一定要适用于临床,解决临床工作中真实的痛点。”郑永强说,“坚持加强技术创新,用科技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困难,这也是我们未来医疗发展的方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