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第117回,邓艾偷渡阴平。阴平是一处险隘,只要有一千人把守,就能守住这里。诸葛亮曾派一千军士把守,刘禅不知道是为了省口粮,还是怕他们受苦,后来把一千军撤回了。 撤回了一千守军,成就了邓艾。 邓艾渡过阴平,很快又打败诸葛瞻和诸葛尚,占领了绵竹。绵竹离成都很近,邓艾每天还派几百骑兵去巡视,一方面是给刘禅压力,一方面也是准备攻打成都。最后在谯周的建议下,刘禅不战而降。

至此,蜀国灭亡,刘禅此举也饱受争议。 不过,根据当时的形势,成都还有几万兵,姜维大军在剑阁,邓艾大军人数不算太多。若是蜀国拼死抵抗,似乎不怕邓艾。刘禅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也这么劝谏刘禅,但是刘禅还是采纳了谯周的建议,选择了投降。 谯周自然也知道形势,为何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他要劝刘禅投降呢? 原因很复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其一:谯周知道形势紧迫 邓艾打下绵竹后,等于打到了蜀国大门口,当时成都的百姓都慌乱了。 近臣奏曰:“城外百姓,扶老携幼,哭声大震,各逃生命。” 连老百姓都开始逃命了,显然情势迫在眉睫了。 而且,当时君臣商议时,很多官员认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兵微将寡,难以迎敌”。只不过,他们没有要投降,只说去投奔南蛮或者吴国。

只是,谯周认为去南蛮或者吴国都不行。 因为南蛮喜欢造反,平时也没多少恩惠,刚稳定就去投奔,说不定会被他们出卖。而吴国虽然是盟国,但是吴国也撑不了多久,迟早被魏国吞并。屈身吴国是辱,到时候吴国灭亡,难不成还要再屈身魏国,两度受辱? 周又谏曰:“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臣料魏能吞吴,吴不能吞魏。若称臣于吴,是一辱也;若吴被魏所吞,陛下再称臣于魏,是两番之辱矣。 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投降魏国,起码还可以保护宗庙,不伤害百姓。

从这一点来看,蜀国君臣当时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蜀国保不住了,只能投降,这是大势所趋。 所以,后面北地王刘谌痛骂谯周贪生怕死时,刘禅还批评他, 后主叱之曰:“汝小儿岂识天时!”谌叩头哭曰:“若势穷力极,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 刘禅当然不听,还说刘谌是“不懂天时”,这就说明,刘禅也觉得蜀国不行了,要投降了。的那个人,这里的“天时”是指大势所趋。

其二:谯周善于分析大势 你可能不知道,谯周其实是掌管天文台的官员。在古代,看天象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古人信奉鬼神,敬畏自然。 比如朱元璋建阅江楼,遇到太阳黑子活动,以为老天要惩罚他,吓得赶紧停了,阅江楼也就没能建起来。当然,对外面他只说费用不足。直到六百年后,遗址上才重新建起阅江楼。 其实,从诸葛亮北伐时,谯周就阻止过。当时,他说“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加上一些奇异的现象比如“群鸟数万,自南飞来,投于汉水而死”“成都人民,皆闻柏树夜哭”,他认为北伐不利。

当然,诸葛亮一心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还是出师北伐了。其实诸葛亮也知道自己不可能逆天改命,只是尽力做而已。 事实证明,谯周说得没错,诸葛亮北伐确实没有成功。 这样的例子,不止一次。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做了个噩梦,他梦到成都锦屏山崩倒,然后吓醒了,一直到天亮都没睡。上朝的时候,他把梦中之事跟大臣说了。 此时,谯周发言了。

谯周曰:“臣昨夜仰观天文,见一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落于西南,主丞相有大凶之事。今陛下梦山崩,正应此兆。” 谯周夜观天象,看到红色星星落到西南地方,认为诸葛亮有大凶。当时群臣不信,没多久,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来了。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北伐,当时谯周也是从天象方面分析,阻止姜维。 谯周出班奏曰:“臣夜观天文,见西蜀分野,将星暗而不明。今大将军又欲出师,此行甚是不利。陛下可降诏止之。” 后来大家也都知道,姜维九次北伐也只是空劬劳而已。

从这些来看,谯周看天象很准确,对时势看得也很透彻。 所以,当他看到百姓逃散,大臣要逃时,才建议刘禅投降。刘禅也就同意了,儿子劝阻,他甚至还骂儿子不识天时。对于刘禅而言,谯周的话是正确的。 其实谯周这个人不是奸臣,也不算是坏人,他只是意识到了天下大势,尤其是会根据天象来分析事情。事实上,他分析得不错,做得也正确。 正因如此,所以罗贯中虽然高度赞美北地王刘禅宁死不降,但是也没有去批判谯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