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份,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定只有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以及数字电池护照的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充电工业电池才能进入欧盟市场。
意思就是说,今后要按照“谁生产谁负责”的模式,自行解决电池回收问题。
然而就在上个月,欧盟对电动汽车电池回收又提出了新的规定,针对电池报废后必须运回生产国进行处理又进行补充。
随后,北京日报也转载了最新的欧盟电池法案,要知道,电动汽车对自然环境危害很大,回收意味成本增加,这无疑是对中国电动汽车的一记重拳。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欧盟酝酿3年多的阳谋,终于开始行动
去年8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生效,当时提出三项强制性要求,引起很大争议:
二、强制要求电池厂回收废旧电池,不仅高比例回收材料,还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回收材料,以避免资源浪费。
三、碳足迹,生产厂家必须有电池从“出生”到“死亡”的直接或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
关于碳足迹,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不都说电池是清洁能源,怎么还会有碳排放呢?其实,碳足迹指的是电池在运输过程中,比如乘坐飞机或列车产生的碳排放。
生产和回收电池,也会排放二氧化碳,这些都是算在里面的,属于第一碳足迹,间接排放量。
总之,欧盟的新电池法规苛刻到令人发指,并且矛头指向十分明确,就是冲我们来的。
最近几年,我国电池产业发展迅猛,电动汽车不断对外出口,甚至影响到海外燃油车市场。
然而欧洲一些地区能源价格很低,他们的电池技术不如我们先进,因此有人猜测,欧盟是想刺激本土电池企业发展,将来和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
欧盟表现出一副正义的态度,声称这是在保护地球环境,议会之所以能通过法案,也是因为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想抓住这个机会,干预电池市场的发展。
影响千亿市场的法规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1-7月,中国锂电池出口总额370.45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2%,且在出口总额整体下滑5%的情况下,锂电池出口实现了49%的同比增长。
同期,光是出口到欧洲地区的锂电池,总金额就达到140亿美元,如此卓越的成绩,令西方国家惊叹不已。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的电池厂家基本上只有一个电池规格标签,尽管已经详细标注生产厂家、生产批次、以及原材料供应商,可以随时溯源,但还是达不到欧盟严苛的新法案要求。
毕竟电池生产的时候涉及到诸多环节,很难去统计碳足迹到底是火电还是水电,原材料生产有没有碳排放等等,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表示,新法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或许是欧盟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专门给了几年的缓冲期限,如果中国在2026年依旧无法做到他们的要求,那么我们生产的电池将无法出口。
直接出口面临困难,那么到欧洲建厂呢?
既然欧盟市场需要中国电池,不如把工厂建到海外,这样还能少一点税金和运输成本。
然而,出海建厂风险更大,我们的电池技术涉及到很多商业机密,要想在海外建厂,技术就很难被保护,同时还需考虑本土企业的竞争因素。
所以在很早以前,我们就曾设想过在海外建厂,但是由于阻碍太大,风险太高,并没有企业愿意冒这个风险。
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一直以来都是个复杂且深远的问题,因为市面上的电池种类实在太多,每个类型的电池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
首先是重金属污染,就拿传统的铅酸电池来说,里面含有大量的铅,这是一种有毒重金属。电池报废处理不当,铅可能会渗入深层土壤,甚至是地下水。
据估计,全球铅污染中约有一半来自废旧铅酸电池,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是镉镍电池,这类电池通常也包含害的重金属,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置,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化学污染容易被人忽视,比如锂电池,虽然其本身比较环保,但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不了产生化学污染,生产锂电池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期间排放的二氧化碳,远超我们的想象。
所以生产厂家通常在处理废旧锂电池时,都是相当谨慎,而镍、钴等稀有金属电池更是如此,即便我们进行回收,也难免遇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发生,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数据,废旧铅酸电池是美国电池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每年产生约1.5亿个废旧铅酸电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表示,废旧锂电池中的可回收金属仅有少量被回收,大部分最终被丢弃在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大量有毒物质被释放,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一些研究指出,随着电动汽车销量的增加,全球对镍、钴等稀有金属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从这一角度来看,欧盟颁布新的电池法案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也许今后还会继续调整政策,约束生产厂家,总之电池卖到欧洲,并没有那么简单,这将对我们的新能源甚至是带动汽车产业造成影响。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积极建立回收平台和拓展回收企业国际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保全出口,并且中国一直在强调电池回收与产业链建设对国内可持续发展和出海发展的重要性。
希望中国企业能够共渡难关,开辟一条新的出路。
编辑|
渣叔罗影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关于“欧盟新电池法案,对我国新能源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的报道
电力网关于““发难”中国新能源,西方国家搬石砸脚”的报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