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回乡下老家,村口的老槐树还站在那儿,可旁边三户人家的院子已经荒得不成样子,院墙塌了半截,院角的杂草快没过膝盖。
问堂叔才知道,这几家的年轻人早就在城里买了房,连老人也被接去带孩子,只剩空院子在村里守着。
其实不止我老家这样,现在国庆返乡潮成了年轻人少有的回农村的机会,可每次回去,都能明显感觉到农村的“人气”在变少。
法国有个农村社会学家叫孟德拉斯,他在书里说“二十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话放在现在的中国也挺贴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现在城镇常住人口快到9.5亿,农村只剩4.6亿多,城镇化率过了三分之二。
说实话,城镇化确实让经济更有活力,可对农村来说,好处没怎么接住,反而留不住人、留不住资源。
我老家的青壮年,除了少数守着几亩地的,大多去城里打工,赚了钱也先想着在城里买房,没人愿意回村搞发展,户籍制度是绕不开的一个坎。
以前听我爷爷说,他们那时候想进城比登天还难,户口就像一道墙,把农村人和城里人隔开。
那时候国家要搞工业化,得靠农业攒钱,从1953年到1985年,农业给工业输了差不多8000亿资金。
可后来市场经济起来了,这制度没跟上变,慢慢就僵了,现在倒好,墙拆了,可农村户口反而成了“香饽饽”,因为土地值钱了。
表哥家孩子去年考上大学,填户口迁移表时犹豫半天,最后还是没迁,表哥说“留着农村户口,以后宅基地说不定有用”。
不光是他,现在很多农村学子都不想迁户口,甚至有城里亲戚想把户口迁回农村,可哪有那么容易?
本来想觉得城镇化能让农村人过上好日子,可后来发现,农村成了资源净流出的地方。
城里需要人,农村的年轻人就往城里跑;城里需要劳动力,农村的壮劳力就去打工;城里的学校、医院好,农村的孩子、老人就往城里挤。
我老家的小学,十年前还有两百多个学生,现在只剩三十多个,老师也只剩三个,村里的耕地,一半以上都荒着,要么请人代种,要么干脆种上树,没人愿意好好打理。
农耕文明的传承更是个大问题。
前阵子看纪录片,日本的农村把传统稻田改成观光区,城里人周末去体验插秧、收割,还能吃到自己种的米,既赚了钱,又把老手艺传下来了。
咱们国家的农耕文明比日本久多了,可以前总觉得农村是“落后”的代名词,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不少。
其实现在城里流行的有机蔬菜、乡村民宿,不就是在找农耕文明里的好东西吗?我去年在山里住过一家民宿,老板是从城里回去的年轻人,把老房子改成了民宿,还在院子里种了蔬菜,客人可以自己摘来吃,生意特别好。
他说“城里人来这儿,就是想找份踏实的烟火气,这就是农耕文明的好处”,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也得好好说说。
邻县之前搞政府主导的项目,建了个大型采摘园,刚开始请了明星宣传,热闹得很,可半年后就凉了,因为官员换届,新领导不重视,资金断了,园子里的果树没人管,现在都枯了。
还有个地方让企业来搞,企业想赚钱,把农田改成了厂房,村民不同意,最后闹到镇上,项目也黄了,如此看来,光靠政府或企业都不行。
倒是有个小镇做得好,政府修了公路、装了水管,把基础设施弄好,然后找企业来搞农产品加工,村民既能在企业上班拿工资,又能把自己种的东西卖给企业,现在那个小镇的腊肉、笋干在网上卖得特别火,要让乡村振兴能长久,得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就业是第一位的,村里有个年轻人叫小杨,以前在城里做电商,去年回村帮村民卖土特产,还雇了几个留守妇女打包,现在每个月能帮村民多赚一千多块,自己也赚了钱。
土地制度也得改,我老家有户人家把老房子改成了民宿,租给城里人,自己在城里打工,两边都能赚钱,这就是宅基地流转的好处。
文化下乡也不能少,去年村里来了文化队,教老人跳广场舞,还办了书法班,村里的老人晚上都愿意出来溜达,不像以前吃完饭就睡觉。
毫无疑问,乡村不会消失,反而会因为这些变化变得更好,农耕文明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把里面的精华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乡村振兴也不是靠某个人、某个部门就能成的,得政府、企业、村民一起使劲,把人留住、把资源留住、把文化留住。
这样下去,下次国庆回乡下,说不定能看到不一样的老家,院子里有烟火气,田地里有庄稼,村里有笑声,这才是农村该有的样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