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 作者:丰羽
7月12日,印度航空171航班坠毁事故的初步调查报告出炉。
报告揭示了飞机在起飞后短短几秒内,双发燃油供应几乎同时被切断的关键细节。
报告指出,波音787-8客机起飞后3秒左右,两台发动机的燃油控制开关,几乎同步从“运行”(RUN)状态切换到“切断”(CUTOFF),导致发动机熄火。
随后,飞行员在高度不足的情况下尝试重启发动机未果,最终飞机坠毁。
驾驶舱语音记录显示,一名飞行员在意识到燃油被切断后,惊讶地问“为什么切断?”,而另一名飞行员则回应说“我没有这么做”,似乎两人都未预料到这一操作的发生。
而正是这一细节,成为目前调查的最大疑点:如此关键的开关,不应轻易被误触,更不应同时关闭两个发动机的燃油。
而调查报告也未指出发动机,飞控或供电系统存在故障,因此,事故的可能性正在转向人为操作与飞机设计的问题。
(坠机现场)
现在的一种可能性是,在起飞阶段,由于飞行员工作负荷极高,身体前倾,伸手操作自动驾驶,通讯或其他功能时,误碰了上方的控制面板。
虽然燃油控制开关被归类为高敏感组件,必须通过抬起拨杆才能进行切换,但在某些情境下,这类动作可能在飞行员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发生。
例如飞行员袖口,手肘无意擦碰,再加上面板按钮之间距离较近,如果锁定结构本身出现松动或失效,就有可能被轻触拨动。
此外,也不排除飞行员在某个误判场景下以为操作的是其他系统,比如电源开关,引气开关等,但实际上按下了燃油开关。
这些因素虽不常见,但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因为刚起飞的那几秒,飞行员通常需要进行多项操作。
(坠机现场)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飞机本身的设计与维护也可能存在致命问题。
经常开波音787的朋友都知道,该型飞机燃油控制开关,位于驾驶舱上方面板偏左中部,与发动机启动开关,电源,引气等按钮排列相近。
按照设计,这个开关需要抬起后拨动,这是专门涉及的物理防误触机制。
但早在2018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就曾发布特别适航信息通告,提醒航空公司关注波音737系列飞机上,该类型防误触装置存在失效隐患,并指出部分波音787飞机也使用了相同型号的开关结构。
这份通告虽未强制航空公司更换部件,但建议检查锁定功能是否完好。
而印度航空公司,并未对出事这架事故飞机进行相关检查。
此外,这架飞机的油门控制模块,此前曾更换过两次,虽然更换原因与燃油控制无关,但是以印度人维修保养飞机的水平,是有可能出岔子的。
如果该锁定结构已失效,则原本需抬起拨杆的动作可被轻易绕过,使得燃油开关轻轻一碰就能切换。
(坠机现场)
燃油控制开关并不是一个日常飞行中会频繁使用的部件。
它的功能就跟发动汽车一样,上车了,打火,发动车子,下车前熄火。
这架787的设计是,每台发动机对应一个开关,设定在“运行”时,相当于给飞机打着火了,燃油供应开启,发动机持续运转;设定为“切断”时,燃油立即被切断,发动机会迅速熄火。
它的操作频率极低,整个飞行过程中,这两个开关应始终保持在“运行”的位置,并在标准操作手册中被明确禁止中途操作。
就像开车,跑着跑着熄火了,肯定容易出事。
而为了防止误触,在设计逻辑上,这种开关应当是不可能被随意碰动的。
但如果这个锁定机构出现问题,比如卡位断裂,它就会变成一个无阻尼拨杆,只需轻轻一碰就会切断燃油。
这正是FAA在2018年通告中所指出的潜在风险,而印度航空事故飞机所属的波音787机型正好使用了相同结构的部件。
(坠机现场)
因此,综合来看,这起事故恐怕不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是多个微小环节以极低概率在极短时间内叠加,组成了一个典型的黑天鹅链条。
猜测一下应该是这样,锁定机构失效却无人检查,飞行员在起飞压力下,误碰开关却毫无察觉。
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波音就需要负主要责任。
因为FAA在几年前就发布了通告,说明这是飞机设计本身存在缺陷。
而波音明知道有风险,却假装不知道,完全指望航司自己去排查。
最终可能是飞行员自己误触引发了灾难,但设计问题以及不作为这笔账,波音是逃不掉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