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听多了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的说法,自信点,按照我们的考古证据,远远不止!


河南舞阳那片不起眼的麦田下,藏着一个九千年前的“社区”:贾湖遗址。它用实打实的出土物证,把中华文明的故事往前推了差不多四千年。

若我们再自信点,“贾湖遗址”足可证明,中华文明最少上下9000年

这地方可不是随便挖挖就有的。1961年,舞阳县博物馆馆长朱帜在村里溜达,偶然在土井壁上瞧见些陶片和人骨,就这么把“贾湖”带到了世人眼前。


后来几十年里,考古队前前后后挖了八次,清理出房基45座、陶窑9座、灰坑370个,墓葬249座。还有那些埋狗坑、瓮棺葬,一个九千年前的“生活小区”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


别以为九千年就有多原始,茹毛饮血吗?贾湖人过日子可讲究了:住半地穴式房子,屋里有灶台,能生火做饭。


房外种着水稻,浮选出的碳化稻米里,80%已经不是野生种,而是人工驯化过的品种。

若我们再自信点,“贾湖遗址”足可证明,中华文明最少上下9000年

他们不只吃大米,还会用米、蜂蜜、野山楂一块儿酿酒。这手艺连美国人都佩服,特拉华州一家酒厂按陶器残留物分析出的配方,复刻出“贾湖城”牌古酒,卖得还挺火。


村里“手艺人”也不少。有人专做石器,石铲、石镰、石磨盘,样样实用!有人擅长骨器加工,磨出骨针、骨镖、骨镞,精细得很。


更绝的是那些绿松石串饰,一粒粒小珠子直径最小的不到3毫米,厚薄才1毫米左右,真不知道他们没金属工具是怎么打磨出来的。


在一个6岁小孩的墓里,光绿松石串饰就散落了228粒,从脖子一路铺到脚边,可见这家人不一般。

若我们再自信点,“贾湖遗址”足可证明,中华文明最少上下9000年

要说最震撼的,是1986年出土的骨笛。30多支骨笛中,有6支保存较好,最长的23.6厘米,最短的22.2厘米,全是丹顶鹤的尺骨钻孔做成的。


其中一支七孔笛,音准准到能吹出河北民歌《小白菜》,音阶结构跟今天的七声音阶几乎一致。


这直接推翻了以前学界认为“中国笛子西来”或“七声音阶外传”的说法:九千年前,中原大地上的人已经懂音乐、爱艺术,甚至有了自己的“乐队”。

若我们再自信点,“贾湖遗址”足可证明,中华文明最少上下9000年

贾湖人似乎还试着“写点东西”。龟甲、骨器、陶器上发现了17个契刻符号,有横有竖,有点有捺,书写顺序也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跟汉字结构基本一致。


香港学者饶宗颐就说,这些符号“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资料”。虽然还没完全破译,但谁能否认这不是在朝着文字的方向摸索呢?


他们信什么?看看墓葬就知道。逝者身边常摆着龟甲,壳里装着石子,明显是占卜用的法器。骨笛的主人很可能是巫师,笛声一响,便是人神沟通的媒介。


2016年更在墓中人骨腹部土壤里检出8500年前的蚕丝蛋白残留,说明他们可能已掌握原始纺织技术:比传说中黄帝妻子嫘祖养蚕足足早了四千年。

若我们再自信点,“贾湖遗址”足可证明,中华文明最少上下9000年

这样的发现让国际学界坐不住了。英国《自然》杂志把骨笛放上封面,承认这是“最古老的可演奏乐器”。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则盯着酿酒技术,说发酵饮料对人类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2001年,国务院把贾湖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它还被刻进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成了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若我们再自信点,“贾湖遗址”足可证明,中华文明最少上下9000年

如今站在已经开放的贾湖遗址博物馆前,你会明白,所谓“上下五千年”只是个保守起点。


当尼罗河纸草文字尚未出现,两河楔形文字还未诞生,在中国淮河上游的篝火旁:一群人已用骨笛吹响旋律,在龟甲上刻划符号,用稻米酿出美酒。


所以,若我们再自信点,中华文明可能还会更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