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一起伤医事件,该院骨伤中心主任王海彬教授在出诊时遇袭受伤。据澎湃新闻报道,院方知情人士称王医生已脱离生命危险,但伤情仍然严重。9月23日,医院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高度重视王医生的生命和健康,已经组织专家对其进行救治”。

媒体:别再让“救命人”受伤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上述报道提到,行凶者是王医生多年前的一名膝关节手术患者,一周前曾来找过王医生。事发当天上午,该患者持刀入院,反锁诊室房门后对王医生行凶,导致其多处受伤。此外,医院一名医生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行凶者已被抓捕。

根据现有信息,可以初步判断,行凶者与王医生之间存在医患关系。“持刀入院”“反锁房门”等行为,则表明这起伤害事件具有明显的预谋特征。无论双方此前存在何种矛盾纠纷,持刀袭击医务人员的行为严重突破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没有任何模糊、争议的空间。

行凶者的所作所为,显然已经触犯刑法。除此之外,我国法律也明确保护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八条规定:“干扰医疗秩序,妨碍医务人员工作、生活,侵害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相信行凶者必将为其暴力伤医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

坦白而言,与医患矛盾、医患冲突相关的讨论,早已不是新话题。近年来,不时有恶性伤医事件发生,每一次都深深刺痛着公众神经。应当看到,这类事件绝非单纯的个体冲突,不仅直接威胁着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也破坏着医患之间本应存在的信任基础,甚至对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有序运转、社会的和谐稳定都会产生连锁冲击。

正因如此,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保护好医生,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共识。不少医院也陆续采取增设安检设备、加强安保巡逻等措施,防范此类事件。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又有恶性伤医事件发生,不得不引起重视。事发医院还应认真检视:相关防护工作是否存在漏洞?又没有进一步强化、完善的空间?

当然,应对医患问题,不能仅靠增设安保措施,此类做法充其量只能治标。要找到治本之策,还需从医患矛盾的根源入手。首先,部分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效果抱有“过高期待”,一旦没有达到预期,就容易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医生身上,甚至转化为敌意。事实上,医学技术总有局限,医生不是万能的,患者应努力理解这一客观现实。其次,沟通不畅也是重要因素。诊疗过程复杂且专业,加之医生日常接诊量大,通常没有足够时间跟每位患者解释清楚病情和治疗方案,进而引发误解。这些矛盾相互交织,让原本应并肩对抗疾病的“战友”,逐渐站到了对立的两端。

在这些方面,医院管理者可以有所作为:比如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及时化解潜在的矛盾冲突;完善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让患者的合理诉求能够得到重视并解决。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也有必要加强健康素养教育,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治疗结果,走出“就医必治愈”的认知误区,营造尊重医务工作者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医生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和价值。

每一位医生都是守护生命的“战士”,他们的双手理应托起生命的希望,而非承受伤害。祈愿王医生能早日康复,更期盼每一位“救命人”都能得到正义力量的保护。

撰文/席聪聪

编辑/杨鑫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