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其实,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按道理来说,我们不是研究军事的,阅兵好像跟我们研究的领域没什么太大关系。
但看完了整个大阅兵,仔细想了想,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又是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特别是这次大阅兵所展示的智能化、无人化、信息化,包括整个理念的转变让我大开眼见,甚至有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陌生感。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我特地查了一些资料,来看看这次阅兵背后所展示的超级智能化的理念变革。
02
今年的阅兵同样有着令人震撼的壮美感,这种来源于纪律性的分秒不差、整齐划一的动作可以说是百看不厌。
但是从哪里开始,我觉得有些陌生了呢?
就是在首次接受检阅的网络空间方队和信息支援方队出场的时候,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我还在奇怪。
后来一查资料,这是2024年进行的重大军队结构性改革,我们撤销了战略支援部队,分别成立了独立的信息支援部队、航天部队和网络空间部队。
这次重组不仅诞生了新的军种,也理顺了指挥关系,把网络本身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像信息支援部队的核心任务,就是建设和管理统一的网络信息系统用来调度和指挥。
如果我们把后面所展示的新装备联系起来,就能发现,这不仅是一次智能化、无人化、信息化军事装备的物理体现,更是一个高度整合,以数据为中心的作战体系的变革。
比如说首次展示的“100式”坦克,它没有说装甲有多厚,火力口径有多大,而是介绍了它身上布满的相控阵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防空导弹、无人机、无人遥控近防系统,车组成员头上还戴上了AR眼镜,甚至连坦克本身都是柴油和电动机的混动系统,我甚至怀疑它内部是不是还有智能驾驶。
不得不说,中国真的是把电动车、智能车给玩明白了,现在连坦克都装上混动系统了。
那么,这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坦克吗?
这看起来更像一个拥有智能座舱和无人机的智能化感知节点,它也把坦克从原来攻坚对抗的路线切换成了一个战场当中的智能化感知节点,利用自己多个电子设备来实现火力的精准投放。
当然,更让我震撼的是后面展示的无人作战方队,从无人潜艇、无人舰艇、无人装甲车、无人机、包括机器狗,上天入地下海应有尽有,海陆空三个维度全部都有了全新的无人作战装备。
特别是这次一口气展示了多个不同的无人协同作战机。
它本身是美国提出来的概念,原来叫做CCA,全称是“协同作战飞机”,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忠诚僚机”,它会跟随有人战斗机一起出击,碰到危险任务的时候,就会让CCA出击,就算损失也只是损失了无人机而已。
这个计划在美国目前还处于PPT阶段,现在中国都已经落地出来了,像后面展示的J20-S是双人座舱,有两个飞行员,后面多出来的那个飞行员就是专门去操控这些忠诚僚机的,即使在一些特殊环境无法直接操控,这些忠诚僚机也会借助于AI自动完成任务,相当于J20-S从一个单纯的战斗单位转变成了一个空战指挥节点。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战争从“以人为中心的作战力量,无人系统提供支援”向“以无人系统为中心的作战力量,人提供支援”的人机协同进行转变。
包括后面所展示的各种超声速导弹以及全球覆盖的打击面,它们的快和远是一方面,但还有一个没有直接展示出来的杀手锏,那就是“北斗”卫星网络。
它是所有精确制导弹药和自主平台的基石,是它的全球覆盖能力才给这些武器提供了独立、安全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摆脱了对GPS的依赖,这是实现“智能化”杀伤链的先决条件。
所以,这次阅兵展示的装备组合,本质上是揭开了一个超越单个装备性能的平台网络构想。
就像J-20S不再仅仅是一架战斗机,而是无人僚机的空中指挥官,高超音速导弹的威力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北斗”系统赋予的精准打击能力,借助于网络和智能化所实现的协同效应远比任何单一装备的性能更为重要。
真正的武器,是数据、网络以及信息全域的主导权。
一架没有数据链的飞机再怎么先进,只是一台飞行机器,一枚没有卫星制导的高超音速导弹再怎么快,也只是一个高速抛射物而已。
03
今天,人民解放军的变革遵循了三阶段理论: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机械化是把原来需要靠人力去弥补的差距,用机械化的设备去磨平,不再是“小米加步枪”,而是打造钢铁洪流。
信息化是借助于传感器,把现有的设备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收集,它的本质就是互联网的“连接”。
而智能化又是一个全新的范式,它超越了简单的网络连接,核心是借助于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云计算、自主系统的应用,最终目标是获得“决策优势”。
也就是利用AI高速处理海量数据,实现从目标探测到火力打击的杀伤链自动化,从而把“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的OODA链条压缩到人类指挥员无法企及的速度,从而在对抗中占据先机。
所以,这次阅兵所展示的,是软件、数据链和信息架构才是未来智能化战争的真正重心。
形象点来说,我们过去炼就了钢铁般的意志,然后,我们也有了自己的钢铁洪流,现在,连我们的钢铁都有了意志。
当然,我们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管是这次9.3阅兵,还是在8月26号,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都在表明,我们正在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智能化时代。
对于今天企业来说,同样如此。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快速变革的视播时代和AI时代,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今天新的增长难题,我们的工具要变,方法要变,思想更要改变。
我想有四点是企业在这个时代保持生存、增长的基础。
1、内容视频化,借助今天的短视频把企业复杂的产品特色、应用场景、服务卖点、客户案例包括企业背景、成就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展示,方便用户理解和吸收。
2、推广矩阵化,今天的用户广泛分布在全网全平台,哪怕是在同一个平台,也会有算法进行人群和账号的分类,没有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企业必须要在全域搭建自己的矩阵,占领流量入口,同时让用户不管在哪里,都有机会看到我们。
3、品牌IP化,今天的品牌需要曝光,需要热度,但更需要态度,需要一个鲜活的形象去跟用户交流分享,真正建立用户跟我们的深度关系,而不是简单一句口号,一个标识。
4、技术AI化,对今天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在资源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全域的布局,品牌的跃迁,收获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客户,AI是我们必不可少的选项。
这也是我们企业从过去的自动化到数字化,再到今天视播化、智能化的转变,唯有因变而变,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在全域中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