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已经新高了,却还在怀疑是不是牛,怕是不少股民心中的疑问了。
指数去年两次3500点最后都没能成功站上,最后都触发了满减然后一波回调。今年指数再次来到了3500点的位置,有人忙着减仓,有人大喊牛回,那市场到底还有多少动力或者有什么因素能驱动继续上涨呢?现在这个位置,哪些方向还值得关注?
本轮上证指数最大贡献还是大金融,银行指数轻松跑赢纳斯达克,也是目前A股最强板块,甚至有表情包——我们是斗不过工商银行的,西大有英伟达,东大有银伟达。
买入银行的除了保险资金外,就是基金配置盘,这部分对上证指数的贡献是很大的,这也是不少朋友说赚了指数没咋赚钱的原因之一。尽管我自己觉得银行的基本面比如净息差,比如不良贷款率这些指标都变差,但资金目前貌似并不在意。
我估摸着啥时候场外的人都知道买银行赚钱,那时候才能到顶吧。
而如果看其他指数,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国证2000依然都没能触及去年11月的位置,至于创业板,科创板位置就更不用说了。当然这里面有个例外那就是微盘股指数,由于游资炒作盛行,指数早就一路新高了。
现在是强的一直涨,弱的基本就无人问津,所以站在3500这个位置,市场的体验可能是大不相同的,这也是大部分场内人看着指数新高还说哪里有“牛”的原因了。
好了,看完各类指数以后,咱就明白了,过去一段时间市场的资金很明显分为两类,一类找确定性抱团,另一类就是量化和游资结合市场题材冲锋。
因为量化和游资对指数更大的影响是贡献波动率,那市场能走多高,就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抱团继续(银行,算力,创新药),第二就是增量资金。
按照过往经验来看,如果市场继续新高吸引增量入场,有一部分人会继续追进右侧,往往会强化原本的抱团趋势,另一部分会找新逻辑,也就是去新板块尝试打造趋势效应。所以市场从1.1万亿成交放大到1.5万亿后,增量部分的路径就很清晰了,一部分抱团,一部分开新战场。
而当前时间节点正好是中报预告阶段,炒光伏新能源,里面内涵逻辑是供给侧改革2.0。但按我的观点其实就是新入场的资金想开辟新战场,炒位置低的困境反转,仅此而已。包括周末“外卖大战”引发相关产业链的炒作,其实也是如此。不过这些新方向目前共识不够,老热点依然还在抱团,市场就显得略微有点割裂,短线都往往一日游。
聊了现状,最后说一下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吧,以及如何应对。
对于A股来说,决定长期走势的依然是企业盈利,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决定了所处的位置,决定波动的则是短期资金的风险偏好。目前全A的估值水平基本已经回到了中位水平,也已经逼近2021年初的水平,除了两次历史级别的大牛市(2007年和2015年)之外,现在的估值已经不低了。其他指数大多也超过近五年中位数水平了,目前估值水平处于中位以下的,沪深300(主要是一些消费类公司无人问津),创业板指(主要是新能源类处于低位)。
如果想进一步推升指数向上,以目前的宏观数据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看,并不容易,指数上期待不宜过高,还是要找具体行业,跟资金共舞,不然依然是看着指数涨,自己却踏空。
当然,周线看,连续上涨后,指数周线存在偏离五日线的状态,而且周线指标也发生了背离,需要注意短期不宜追高。一但情绪面出现波动,回踩的时候才是低吸的时候。情绪面,某稳定币概念抱团高标是一个重要参考。
我觉得还是坚持本心,业绩和估值叠加个股位置,进可攻退可守。思路咱们在6月19日的文章中分享过了,感兴趣的可以翻出来看一看。一般来说,由于预告机制,不少公司的业绩预告都会在今晚到下周一公告出来,大家也可以结合公告和当日表现来筛选一下。行业上,目前净利润断层或者说超预期的主要还是在电力相关,半导体,化学材料中比较多,也符合行业底部拐点特征。
最后这里再给大家画个长期饼吧,就是看一下港股的映射和溢价,尤其是头部公司,对A股的指引作用也非常明显,也是我之前说到过的中国制造重新定价的逻辑。
由于大量核心资产去港股上市,以及内资大量涌入,港股成交也日渐活跃,定价的逻辑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拿宁德举例子,传统国际投行还在死磕PE倍数,而中资团队拿出“全球锂电份额+欧洲绿电补贴”模型,发行价最终高出外资预期23%,上市之后依然继续上涨,也带动A股宁德走强。所以,当巨头定价改变,且得到国际资本认同,或许可以改变A股定价比国际低的窘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